陳峰

隨著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的發布,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開始重視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在新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5G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教育教學需要線上線下相結合,使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變得更加有意義。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教師發展中心自2018年開始就深入開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成立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中心組”,以初中物理為示范學科,聚焦多種信息技術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形成了案例、微課、示范課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應用成果。本文梳理了之前的研究成果,從豐富內容體驗、改變評價方式、變革教學模式三個方面,介紹幾何畫板、虛擬仿真實驗室、“金陵微校”在線學習平臺等多種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的深度融合案例。
一、豐富內容體驗,讓內容直觀形象
物理學科以觀察、實驗為基礎,重視對情景的構建,許多物理問題都是理想化了的模型,如果學生缺少足夠的體驗,將不能有效地構建模型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借助虛擬仿真實驗室、幾何畫板等,不僅可以將實驗場景再現,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中的重要現象及步驟,還能夠模擬一些真實實驗無法實現的場景,幫助學生進行三維空間想象。學生在虛擬仿真實驗平臺上進行操作,將抽象、靜態的物理模型直觀化、動態化,讓難以準備的實物數字化,豐富學生對物理情境的感性認識,深化其對科學規律的理解。
案例1:用幾何畫板模擬油量表的模型
油量表模型包括了杠桿、滑動變阻器、電表等多個物理要素。初學變阻器的學生面對這一復雜問題時,難以辨析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加上該模型是一個動態過程,學生需由靜態到動態分析,認知梯度較高。借助幾何畫板設計動態的油量表模型,可以觀察油面變化時,杠桿轉動,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阻值改變,將電壓、電流、電阻的變化關系加入其中,借助幾何畫板自帶的計算功能,可以動態地顯示出各物理量之間的變化(如圖1),直觀地觀看到電流的變化情況,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
案例2:用虛擬仿真實驗室探究光的反射
虛擬仿真實驗室可以模擬真實實驗情境,學生利用仿真實驗室平臺,觀察實驗現象,經歷實驗探究過程。“光的反射”這一節的教學重點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這一結論的得出,學生很難總結并理解記憶,尤其是表述三線的順序問題。在真實的實驗探究中,學生觀察不到反射光到底在哪個平面中,因為現實的實驗中是看不到法線的。雖然法線并不是實際存在的,但其對描述反射光所在的平面是至關重要的。利用虛擬仿真實驗室,當顯示光路的紙板沒有垂直立在平面鏡上,入射光沿著紙板斜射到平面鏡上,此時會顯示過入射點垂直于反射面的法線,同時學生直觀地觀察到反射光的位置(如圖2),幫助學生進行三維空間想象。
二、改變評價方式,讓評價有趣及時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會設置許多問題來組織教學,也會設置一些課堂練習鞏固新知,然而由于班級人數較多,教師很難兼顧到每一位學生,每次提問只能由個別學生回答,并不能讓所有學生都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的參與度不高,這就降低了課堂評價的效果。在傳統的練習評價中,學生要等到教師批改完再發下去之后,才能獲得反饋信息,這就錯過了練習發揮作用的最佳時期。在小組合作當中,由于時間的限制,僅僅能展示一到兩個小組的作品,其他小組討論交流的閃光點就很難被發現。借助“金陵微校”在線學習平臺可以改變評價方式有效地解決以上問題。搶答、觀點云、趣味練習等課堂互動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積極性;分組練習、全班練習等評價形式可以及時收集學生課堂反饋,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課后,教師可以運用“金陵微校”在線學習平臺中的作業、學習墻等功能,將學生上課時錯誤率較高的題目發送給學生再次練習,幫助學生及時鞏固知識。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課后遇到的問題,并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每一個學生本階段學習情況。
案例:測量液體的密度
測量液體的密度是密度知識的綜合應用,教師借助“金陵微校”在線學習平臺,可以拓展這節課的教學途徑、優化教學策略,反饋及時可控,也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活動一:學生來“找茬”。播放學生用量筒和天平測量液體密度的實驗操作視頻,全班學生在仔細觀察的過程中,找出視頻中不規范的操作,通過“金陵微校”在線學習平臺中觀點云工具發表觀點,學生們的觀點就會在屏幕上滾動出現。通過這一工具,不僅教師能實時了解到學生的觀點,學生之間也可以看到同伴的觀點,還可以為同伴的觀點“打call”。結束收集后,學生們的觀點將被歸納整理,形成詞云圖,實現對實驗操作的精加工。
活動二:巧測液體密度。教師提供器材,如精準秤、圓柱形容器、水、刻度尺、膠頭滴管等,學生設計實驗,畫出實驗步驟簡圖。教師運用“金陵微校”在線學習平臺中的互動功能,通過主觀題形式發送小組合作任務。通過“金陵微校”在線學習平臺,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學生的設計思路,還能讓學生之間互相了解,幫助教師及時了解課堂中學生的閃光點和存在的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學生的測量方案有如下兩種:方案一,相同體積(高度)比質量(如圖3),密度表達式為;方案二,相同質量比體積(高度)(如圖4),密度表達式為。
活動三:設計制作密度計。對活動二中學生生成的兩種方案進行深加工、精加工和多維加工。方案一中,當測量不同液體時,只要將液體倒至標記處,測出液體的質量,即可求得該液體的密度。如果我們事先將精準秤的示數對應的密度值算好,并制成表格(如表1),該精準秤就成為一個密度計,測量液體密度時,只要將液體倒至標記處,測出液體的質量,通過查表即可得到液體的密度值。為方便學生理解和使用該密度計,教師通過“金陵微校”在線學習平臺中全班練習工具發布如下練習:1.液體的密度為2g/cm3,對應的液體質量是 ? ??2.觀察精準秤背面的相關信息,該密度計所能測量的液體最大密度是 ? ??3.理論上,可以鑒別的液體密度最小差異是 ? ??
方案二中,在圓柱形容器上標出相同質量的不同液體對應的深度,每次倒入容器中的液體質量相同,從標度上就可以讀出液體的密度。實驗中控制每次倒入容器中的液體質量為70g,測得倒入70g水的深度為7.2cm。教師通過“金陵微校”在線學習平臺中全班練習工具發布如下練習:計算出液體密度與表2中的密度值相等時,密度計中液體的深度h,并根據計算出的數據,在容器上標出對應的刻度線。學生思考:制作好的密度計的刻度線分布是否均勻?所制作的密度計刻度線有什么特點?如何使密度計上兩條刻度線之間的距離大一些,以使測量結果更精確?
三、變革教學模式,讓學習能動自主
“雙減”政策的落實,旨在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知識的建構,并非只能在課堂上,也可以在課前或者課后。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等新教學模式的應用,需要提供更多的資源,比如微課視頻資源。在常規的物理教學過程中,雖然學生也進行一些規定的觀察與實驗,但由于工具、資源和時空等限制,學生的探究實驗非常有限。在課前或者課后提供相關的微課視頻供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有效地促進學生開展物理深度學習。
案例:制作簡易投影燈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一直是初中學生學習上的難點,書本上提到的投影儀或者幻燈機學生幾乎沒有見過,缺少客觀的體驗,很難對該物理知識有深層次的認識。其實凸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常見,夜晚路邊商店門口地面上旋轉的logo,就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即圖5所示的投影燈。利用兩個礦泉水瓶(直徑不同)、手電筒、焦距10cm的凸透鏡、手機貼膜(作為幻燈片)等工具便可制作一個簡易投影燈(如圖6)。
教師可以拍攝制作過程并制作成微課視頻,指導學生實踐學習,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可以在多次觀看微課視頻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和制作。學生通過自己制作的投影燈探究實驗效果,激發出學習的熱情。同時教師要設計有層次有針對性的問題,如屏幕上的投影畫面是何種性質的成像?投影片到凸透鏡的距離應滿足怎樣的條件?投影的畫面是左右顛倒的,應如何擺放投影片?畫面不清晰,你打算如何調整?要使畫面變得更大,如何操作?
四、結語
應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體驗,改變評價方式,變革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其學習效果和核心素養,同時幫助學生適應數字時代的要求,讓教學變得簡單,讓學生熱愛學習。作為一線教師應立足應用,靶向教學,激發提升自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內部驅動力,推動信息化教育教學創新,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