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卓斌 邢雪 趙雪湄 昭東 海格

“感知中國”主題書展


編者的話:4月5日至7日在倫敦奧林匹亞展覽中心舉辦的倫敦書展,作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兩年多來該書展的首次實體展,讓人類的多元文化重新獲得在線下面對面交流和展示的機會誨56個國家和地區的860多家出版機構參展。今年適逢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50周年,在“感知中國”主題下,60多家中國出版單位展出約500種、1000冊精品出版物,吸引眾多出版商和讀者。
“感知中國”,圖書成為文化交流橋梁
本屆倫敦書展的一大亮點是“中國展團”。今年適逢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50周年,在“感知中國”的主題下,60多家中國出版單位,在60平方米的聯合展臺上,展出約1000冊精品出版物。
倫敦書展官網設立了“感知中國”專頁,由海外書業人士撰寫更符合當地讀者需求的圖書簡介,為中國精品好書打造一個永不落幕的圖書展示平臺.這些書籍主要包括闡釋中國執政理念、價值觀念和反映中國當代經濟、衽會發展、學術研究及文學創作等方面最新成果的代表性作品。包括《習近早談治國理政》《中國共產黨簡史》《新中國70年》《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等優秀圖書。常青圖書出版總經理、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感知中國”展臺負責人謝曉箴說,新冠肺炎疫情這幾年,圖書成為東西方交流的重要橋梁。“感知中國”主題圖書向英國,向歐洲,向西方介紹中國的方方面面,包括抗疫、北京冬奧等。
倫敦書展上的“中國元素”不僅有來自中國的優秀圖書,也有西方視角的“中國文化”新作。其中,由英國兒童文學作家馬特.古德費羅撰寫、英籍華人插畫家郁蓉繪圖的兒童繪本《舒琳的外公》在書展期間引發熱議。該書講述來自中國的小女孩舒琳在進入英國小學學習后遇到的煩惱。有同學取笑舒琳的午餐和口音,導致她不愿意參加游戲,心情沮喪。然而,事情在舒琳的外公來到學校后發生變化,來自中國的老人展示了中國畫的魅力,還講述了中國的故事,引發了孩子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與認同。
與此同時,一批經典中國兒童文學作品被英國及歐美主流出版社引進推出英文版,如中國作家黃落佳的兒童文學作品《我要做好孩子》由英國著名翻譯家翰斌翻譯成英文,于2021年底在歐洲出版。.英國星格文化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劉曉爽說,越來越多外國小讀者對中國文化更感興趣了。很多英國的學校也都開始慶祝中國春節,讓孩子們閱讀相關故事,感受不同的文化。疫情讓跨國出行受阻,外國小讀者們更需要通過閱讀帶有中國元素的繪本和故事來體驗中國文化。
劉曉爽表示,2021年和2022年國際主流出版機構都有中國元素的新書發布。疫情下,國際出版界呼吁出版更多的多元文化作品,讓人們感受不同國度的文化。《舒琳的外公》獲得凱特?格林納威獎短名單提名,就是這種出版潮流的體現。▲
聚焦后疫情主題
作為疫情暴發以來倫敦書展的首次實體展,最讓參展商和專業人士興奮的理所當然是國際交流,組織者估計約有2萬名與會者。書展期間舉辦了120多場活動、研討會、演講和小組討論。其中,展會的主舞臺舉行了一索列專注于圖書出版最佳實踐和趨勢的專題討論會,比如作家峰會、研究與學術出版論壇等。大約400位演講者為與會者帶來各自領域的獨特見解。其中包括布克獎得主、詩人和劇作家本?奧克利和企鵝邁克爾?約瑟夫出版社執行董事路易絲?摩爾等。
“疫情仍是書展的主角。”參加本次書展的許多專業人士對歐洲媒體表達了這種看法,比如書展舉辦地奧林匹亞展覽中心門口要檢查疫苗接種證書;許多人戴著口罩;大家交談時也總會說起疫情相關的話題。讓出版人感興趣的還有各類展望后疫情時代的書籍。德國文化學者佩特蘭德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種世界規模的災難,世界各國的作家、科學家、政治家等都在撰寫這一領域的新書,反思后疫情時代病毒與人類命運的走向。”
德國烏爾斯坦出版社《后疫情時代:危機如何改變社會、思維與行為》在書展上就很受青睞。該書此前登上德國《明鏡》周刊暢銷書榜,作者是德國未來學家馬蒂亞斯?霍克斯。這本書講述了疫情對社會的影響,并通過回溯既往,提出了許多建議。
企鵝蘭登書屋出版的新書《如何預防下一場疫情》也在書展上受到各方關注。該書的作者是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在書中討論自己對疫苗的看法、從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吸取的教訓以及阻止下一場疫情所需的工具和創新手段。《柏林日報》評論稱,該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預防未來流行病的步'驟,其中包括建立一個全球工作組。
許多關于后疫情時代的書籍盡管沒有出現在此次書展展臺上,但仍受到專業人士的關注,希望在本國出版這些書籍。比如耶魯大學博士、.社會學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撰寫的《阿波羅之箭》,從歷史、流行病學和社會學角度,把新冠疫情放在宏大背景下進行分析。由四位作家聯合撰寫的《大圖景》則探討新冠肺炎疫情將如何改變世界。CNN主持人、暢銷書作家法里德?扎卡利亞的《疫情后世界的十大教訓》,從書名就可以猜測書的內容。
歐洲作家撰寫的此類書籍也有不少,比如德國學者丹尼爾?斯泰爾特的《薪冠經濟學:疫情后新起點》認為有必要用新冠經濟學為未來的經濟奠定基礎,從而將這場大災難轉化為未來繁榮的新契機。暢銷書《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作者克勞斯?施瓦布的新書《后疫情時代:大重構》則關注后疫情時代世界發展方向,并提出許多高見。
“后疫情時代書籍出版熱會延續凡年。”文化學者佩特蘭德爾預測,新冠肺炎疫情對于每個人、每個國家的影響是歷史性商,需要不停地消化。讀書是最好的方式,可以讓人靜靜思考,展望未來。
從網紅書到創新紙
倫敦書展的執行董事文特里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書展的主會場上“擠滿思想領袖、出版界人士、行業推動者和創新者”,討論的話題從“圖書供應的未來”“商業小說的優點和重要性”到“出版和文化在全球沖突中的作用“等各個方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人們曾經擔憂全球出版業會受影響。然而,根據美國《出版家周刊》今年年初^發布的觀察報告,大多數圖書出版商在過去兩年業績良好,整體銷售情況“出乎意料的強勁”。全球普遍采取的居家隔離措施客觀上促使人們通過購買和閱讀節籍來提高知識與文化水平。截至2021年10月,美國實體書店的銷售額為71.2億美元,比2020年同期增長近40%。
據出版行業數據提供商尼爾森公司介紹,疫情期間,電子書和有聲書銷售依舊火爆,實體書銷售也出現較大增長。2020年,英國實體書銷售量達2.02億冊, 銷售額17.6億英鎊;2021年銷售量達2.12億冊,銷售額增至18.6億英鎊,為10年來最高。
在此次書展,社交媒體平臺助推圖書銷售成為關注熱點。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人在社交媒體平臺分享自己的讀書體驗。年輕人的關注和互動討論,催生了不少“網紅”圖書,占據各大圖書銷售榜,不但促進新書銷售,也炒熱了不少出版日期較早的“老書”。
英國行業雜志《出版商》認為,TikTok平臺的圖書頻道(BookTok)對圖書銷售的貢獻越來越大。出版行業已經迎來了TikTok時代。由于約40%用戶年齡在16歲到24歲,TikTok平臺對兒童和青年文學類、愛情小說類圖書銷售的提升作用最明顯。在英國因疫情首次“封城”后,2017年出版的小說《倆人最后都死了》因為在TikTok討論量激增,2021年1月該書進入全英同類圖書銷售榜,并成為榜單常客。4月該書躋身榜單前三,2021年夏天連續6周排名第一。
不過,面對全球通脹壓力和原材料價格飆升,出版行業承受的壓力越來越重。根據行業監測機構EUWID Pulp and Paper的數據,書籍生產最常使用的兩種紙張每噸價格上漲了50%。疫情前,由于圖書電子化趨勢,全球圖書用紙生產力有所下降。疫情暴發后,紙質書需求增長帶來用紙需求大增。同時,其他紙制品的需求急劇上升,電商和快遞帶動紙板和包裝用紙量大幅提升,進一步擠圖書用紙的生產能力。
此次倫敦書展上也出現了印刷紙張的創新趨勢。德國哈內姆勒公司運用新研發的大麻纖維制成“無樹”混合印刷紙,并沈倫敦書展期間展示了用這種新材料紙張印刷的書一由攝影家柯林斯撰寫的關于氣候變化的書籍。哈內姆勒公司稱可用大麻紙替代現有的紙張。該公司從2008年開始創造性地使用可再生植物造紙,包括使用竹子、甘蔗和龍舌蘭等植物纖維制造環保紙張。▲
環球時報20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