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亭
(甘肅鑫洋水電工程建筑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以往水利工程開展過程中,其主要構成目的是結構安全性以及耐久性,選擇的材料也主要是為了方便施工。混凝土耐久性較好,但其最顯著的缺點是并未意識到人工修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不重視河岸的生態特性,河岸同樣具備生態系統,這一過程中水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中的聯系通過人工修建的建筑物被分裂開來,破壞河流的生態平衡環境以及生態系統,降低河流自我凈化能力以及自我恢復能力,基于此,需深入化認識河流作為生物生存空間同時,為人們提供十分珍貴的水資源,依據生態學理論,水利工程建設需遵循生態平衡原則,確保現代化水利工程的良性循環以及可持續利用效果,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平共處。
水利工程建筑是將水利專業以及建筑專業融合到一起的學科,建設過程中,一般是通過水利工程師完成設計工作,確保建筑質量以及使用功能,避免過程中出現負面問題。但由于工程師建筑學知識較為匱乏,并且缺乏專業性訓練,通常會更加注重建筑的實用性而忽略其中的藝術性以及視覺美觀性,導致水利建筑過于單調,不具備藝術性,給人們的視覺體驗并不好。建筑藝術設計工作隸屬于建筑學科中,而建筑設計人員不具備水利專業知識,水利工程環境掌握效果較差,也難以有效開展水利工程建筑設計工作[1]。
基于現代社會發展背景,物質文明實現快速發展,精神文明同樣需要提升層次,水利建筑也需要在考慮實效性以及安全性的基礎上注重視覺效果,融合藝術元素。多數水利建筑需要與旅游景點相結合,將其作為旅游景觀中的一部分。現階段,我國依然存在部分水利工程缺乏資源有效配置,生態環境因素也并未納入其中,造成發展中的矛盾層出不窮。基于此,需致力于戰略改善,在宏觀角度上進行規劃,確保布局合理性,遵循統籌兼顧原則,實現綜合治理工作,促使生態環境與工程建設發展協調性。
河岸建設可為水禽以及魚類提供更好的生態環境以及分散牽引的渠道,河岸帶凸顯生態連續性,確保河流生態系統穩定性,為其提供更好的緩沖條件。在河水遭遇洪水或者是污染的情況下,淺灘濕地部分可以為沉水植物以及淺水性水生動物提供更好的寄存場所[2]。污水以及污染出現后,此種生物可逐漸退回到原有分配范圍中,逐漸恢復以往良性生態。河岸會產生以下廊道作用:①優化生物多樣性;②實現相鄰區域的物質以及能量交換過程;③區域物種安全可具備更好的空間,提供物種生長提供需要資源;④河岸帶屬于生物分散以及遷移的重要路徑。
河岸植物根系在逐漸深入到土層后,可有效強化河岸表層部分的抗腐蝕能力,以此提升河岸本身穩定性。與此同時,蘆葦等相應水生植物可有效緩解浪基帶。對浪基的能量進行有效減緩。
生態護岸可構成河流以及陸地之間的生態隔離帶,建成后可對地表徑流攜帶的泥沙和其余污染物等進行有效攔截,避免其匯入到河流中,以此方式緩解河流污染問題。水生植物的存在可對農田中的氧磷等營養元素進行直接吸收,緩解污染對河流產生的影響。這一過程中,水生植物表面部分會與河流水體進行充分接觸,構成生物膜,發揮生物膜部分的凈化功能,過程中需要借助表面吸附以及附近為微生物作用,對轉化水中的污染物進行分解[3]。
在生態水利工程開發以及建設過程中,生態護坡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基于此,發展生態護坡需與我國自然條件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進行適應,護坡部分需滿足相應基本功能,例如防洪等,其他功能均需與防洪功能相適應。依據國內外生態護岸相應成功經驗,依據各個河道的特點,生態護坡設計工作需遵循相應原則:①生態護岸建設過程中需要滿足河道功能河堤穩定性要求,并且建設過程需要降低工程造價成本。②過程中需要簡化剛性結構,強化護岸在視覺中的軟效果,工程環境得以美化。③開展水文分析工作,水位的實際變動幅度范圍進行確定,依據植物調查數據,確定區域以及部位適宜的植物。④生態護坡的建設需要滿足水陸兩生植物以及水生動植物生長的環境需求;建設階段需要盡量采用自然材料,防止出現二次環境污染問題。布置過程中融合人們的親水性要求;設計工作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充分了解區域自然環境,融合與自然環境比較契合的設計模式[4]。
生態河堤主要是指自然界環境中形成的河堤,在經過一定人工修復工作后,確保自身河床原有功能,過程中也可兼顧滲透性功能,可有效保障河流以及河岸的水分轉換調節作用,同時生態河堤的抗洪功能得到有效保證[5]。一般情況下,生態河堤可包括如下功能:①自然原型護岸,可使用植被等完成河堤保護工作,選擇水楊或者是柳樹等;②自然型護岸,可選擇天然材料進行護底工作;③人工自然型護岸方式,此種模式主要是結合上述兩種護岸模式,通過人工結合完成。
一般情況下需遵循生態型護岸原則,首先是經濟性原則,也就是需要確保護岸自身功能,降低工程造價成本;其次是協調性原則,過程中需要盡量減少剛性結構應用頻率,確保護岸具備協調性原則,并且凸顯環境美化作用[6]。
建設自然化河流過程中,需確保河流自然風情,與此同時,需要確保自身水系功能性。自然化河流生態型護岸在河道治理過程中并不是簡單發揮自然環境保護作用,并且需積極發揮防洪防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類對河流環境損害程度,人們可以與自然環境實現和諧共處。建設自然化河流護岸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內容是水邊環境建設,建設內容也主要分為以下幾部分內容,分別為空間環境、生物環境以及水環境。
自然化河流建設中的原則是順從自然發展作為基礎,創造更加豐富的環境條件,在設計河岸線過程中,可選擇不規則形狀,凸顯結構多樣性。遵循順應自然原則,可分區域以及分階段對河道開展治理工作,過程中需要盡量使用自然動力開展治理工作[7]。構建綠色化網絡,河流屬于其中比較孤立的生態系統,需實現水資源的綠化和網絡化,通過此種方式對生物物種進行豐富和穩定。河流景觀構造的需要更加簡潔,建設過程中需要盡量使用自然植被石材,促使建設的河流形態更加趨近原生態。
水生物種相較于其他物種的景觀觀賞價值更加凸顯,在抗污染當面承受能力也較高,在水質凈化上也比較突出,并且此種生物在栽培以及繁殖過程優勢明顯,基于此,通常會選擇區域具備優勢的品種。選擇陸生植物過程中,可選擇景觀觀賞性較高的。植物選擇過程中也需要易于繁殖,栽培以及管理過程簡易性較低的是喬灌木以及草本植物[8]。草坪選擇過程中,需要盡量選擇年頭生長較長的品種。除此之外,依據實際景觀需求,確定具備季節變化以及層次變化的物種,促使構成更具生態效益的陸地生態系統。
在水面生態布置過程中,需要依據植物實際生長的適宜水深度,依據一定次序在護岸上進行布置,促使浮生植物以及沉水植物等均可以遵循秩序進行布置。在水面生態布置過程中,從坡腳位置直至坡頂位置,均需遵循秩序,岸邊設置為濕地帶、暴雨過濾系統帶以及草皮帶。布置陸地生態結構過程中,需要依據周圍景觀平面,借助自然式以及混合式等措施設置生物群落,自然布設可呈現帶狀或者是片狀,構成自然程度凸顯的陸地生態系統,此種系統對人和動物均凸顯較高的親近性[9]。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河道建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們休閑放松的重要場所,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樂趣。基于此,在河道整治工作開展過程中,致力于構建生態型河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可更好陶冶人們的情操。構建生態型護岸過程中需落實生態理念,借助一定技術和措施完成河道生態化整治,通過此種方式疏通河道,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提高自然環境保護作用,可實現經濟以及環境保護的雙重發展。由于目前環境不斷惡化,生態型護岸對河道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