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和剛



摘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帶領廣大農村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鄉村旅游的發展有助于破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秦巴山區集體經濟發展面臨包括農業項目易受災害影響、產品銷售難、經營管理效率低等困境;其次,從政策惠利、基礎設施建設、閑置資產利用、文化認同、資源好感、管理服務能力提升、帶去游客、搞活經濟等方面分析了鄉村旅游對促進秦巴山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實可能;三是從資源、區位交通、周邊環境、制度四個方面條件介紹了秦巴山區鄉村旅游助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條件及可行性;最后從發展思路與目標、推進旅游與農業的融合發展、提升集體經濟組織的旅游管理服務和保障能力等方面提出鄉村旅游助推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鄉村旅游;集體經濟;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抓手。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自我“造血”功能明顯提升,這離不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通過產權改革,各地區均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經過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界定、股權量化明確集體資產權利歸屬,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集約化利用資源,發展各種形式的股份合作經濟,進而推動農業農村發展,讓生活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廣大農村群眾一起分享改革帶來的好處,這對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鞏固提升現有脫貧攻堅成果具有重大促進作用。然而,從各地區發展現狀來看,資源整合規模化生產,能產生集約化效應,生產出更多的優質農副產品,也美化了鄉村,但是也面臨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集中整合的房屋閑置問題,產業高投入低回報問題等,嚴重影響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而鄉村旅游業的興起,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機會,農家田園生活、農耕文化體驗和農家樂的興起將使閑置資源資產得到有效利用;大量的鄉村旅游人群,帶動旅游帶貨和農家餐飲發展,為農產品銷售提供平臺;旅游業的發展創造出屬于當地的地域品牌,增加了農副產品線上銷量,甚至衍生附加價值效應;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模式,增添了鄉村游的體驗感,采摘文化、垂釣文化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旅游目的地服務,增加了當地的務工收入等一系列利好。
鄉村旅游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提供了化解路徑,也助推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任務落實。有許多專家開展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鄉村旅游的研究,李韜(2021),認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任務,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保證。王晨光(2018),認為我國現階段鄉村旅游發展應該立足于農村集體經濟基本制度,推動我國鄉村旅游事業與鄉村振興戰略全面發展。孫九霞(2021),認為新時代背景下,旅游發展可以助力于國家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政策目標實現。吳正海(2021),認為發展鄉村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劉彬(2021),認為集體化鄉村旅游發展有利于當地農民致富、有利于當前農村市場化開發、有利于保護農村生態內財產。正如所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任務,鄉村旅游發展也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所以鄉村旅游發展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到底有何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又如何發展鄉村旅游業?基于此,本文以秦巴山區位于陜南的安康雙河鎮為例,分析秦巴山區鄉村旅游對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實意義,以期望解決類似問題,并提出了具體建議和對策。
一、秦巴山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困境
秦巴山區是2020年實現脫貧的全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地跨陜、甘、川、渝、豫、鄂六省市,其主體位于陜南,約占國土總面積2%,區內鄉村旅游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十分豐富。秦巴山地區各地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脫貧攻堅戰期間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發展村集體經濟,通過盤活農村集體資產,提高農村資源要素配置、利用效率,將村民資源性資產(土地、林地等)量價折股到產業項目,發揮自身特色產業優勢,不斷抓產業、建基地、創品牌、增效益,調整升級產業結構,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以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為載體村民自愿出資入股和用活用足各類扶持資金,走合作社領頭、群眾參與、抱團取暖,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但也面臨諸多問題,秦巴山區地域寬廣,地形復雜,受各種因素制約,各地區發展情況并不均衡。
(一)以農業產業為主的農村集體經濟脆弱性顯著
農業產業是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最有利的資源,秦巴山區農業產業主要以傳統方式為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主要以傳統產業為主。農傳統農業產業均是靠天吃飯,易受病蟲害及連陰雨、強降雨、冰雹等自然災害因素影響,遇到災害天氣就會給農業生產帶來較大損失影響收入,2021年8月份某段期間,秦嶺山區遭受大到暴雨,據陜西省安康市官方網站報道數據顯示,白河縣境內出現強降雨過程,雨量大,時間長,農業生產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玉米、紅薯等糧食作物受災面積266.794公頃,水毀田塊29公頃,直接經濟損失607.4萬元,受災養殖戶54戶,倒塌圈舍47棟,面積4018平方米死亡家畜241頭、家禽1966只,沖走各類魚類3萬斤,損毀養殖設備14臺,飼料損失60噸,直接經濟損失337.2.2萬元。漢陰縣因暴雨引發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導致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1891公頃、成災面積達到1356公頃、絕收面積達到623公頃,蠶桑、獼猴桃、茶葉、林果等經濟作物受災199公頃,絕收63公頃,設施農業受災面積41公頃;農田水毀214公頃,堰塘嚴重損毀22口,農田渠道損毀49000余米,集水井101處,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100余萬元。
(二)以農產品為主的商品銷售渠道不穩定不通暢
農產品的銷售是農村集體經濟產業建立增收的最終環節,銷售難必將是制約發展的瓶頸。集體產業規模化生產效應,產出大量的農產品的同時,也是對銷售環節的極大考驗,辛苦生產經營出來的產品卻賣不出去,地賤傷農,會造成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信心不足,農民擔心一旦大量生產會造成產品過剩,不敢放開手腳大干;而簽訂的各種訂單生產農業,存在很大違約風險,合同履行過程缺乏約束機制,往往流于形式;有的產業即使回收,收益與農民期望也有較大差距,政策引導發展的產業項目重視前期發展,不重視后期跟蹤服務,管理不到位,也會導致許多產業發展到中途夭折,投資投勞見不到收成,幾年下來村集體對主導產業發展失去信心。加之秦巴山地區農村基礎設施較為落后,道路交通條件有限,小額農產品運輸渠道尚不發到,產品成熟后不能馬上投入市場,嚴重制約著農村地區的發展。例如:秦巴山區東段的陜西安康旬陽市雙河鎮,2016年以來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整合村內資產,設置股權,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依托當地有利土地資源,傳統產業和引進高效產業發展實驗相結合,全鎮村集體共發展稻田養魚23公頃(預產175噸),烤煙32公頃,“突尼斯”軟籽石榴50公頃(年產375噸),甘薯23公頃(年產945噸),中華蜜蜂650箱(預產3.5噸),獼猴桃、甜柿子、設施大棚等其他產業12.7公頃(預產432噸),帶動全鎮村集體經濟增收。但是完成農產品的銷售才是集體經濟的最終獲利環節,陜西省是農產品生產大省,規模化生產方式勢必造成部分產品供過于求,另外產銷信息不對稱、銷售渠道單一、不利天氣等因素影響和區位環境限制,容易導致山區農產品銷售難,滯銷是當前的主要問題。2018年據陜西網絡輿情監測統計,農產品滯銷信息達3545條。
(三)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經營管理效率不高
目前各地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均建立了相應管理制度,制定了合作社章程,有自己管理體制和治理機制,明確了管理者職責,促進合作社經濟發展,維護和保障股東合法權益,但很多地區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各種制度并未得到有效落實,多流于形式,合作社的管理水平還不高,監事會作用未發揮,運營過程缺乏有效監管;部分村干部尚缺乏認識,或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無信心、無規劃、無措施,農村勞動力缺乏更缺乏專業管理人才;集體資產管理不規范,成本控制有漏洞,管理混亂而導致生產效率不高等。
2019年陜南地區旬陽雙河鎮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吸納全體村民加入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最大限度發揮農村自然資源優勢,開發利用閑置土地資源,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產業經濟。在集體經濟具體經營項目上,雙河鎮結合各村的自然稟賦、區位條件等情況,逐村規劃布局,因地制宜,大膽創新,不斷探索和實踐。搶抓政策機遇,爭取各項扶持資金共計876萬,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啟動資金。同時開展廣泛宣傳動員,提高群眾參與積極性,村干部帶頭開展資源自籌,以土地流轉、合作社務工等方式主動自覺參與集體經濟生產發展上來,為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通過開展獨資生產經營(利用村集體資金、資源、資產,自行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開展生產經營)、參股聯合經營(出資與經營穩健的市場主體聯合經營,按股分紅)、資金投入收益(采取短期或長期投資,獲取固定收益)、資產租賃經營(置辦的經營性固定資產或設備、設施,采取租賃方式獲取租金)、資源承包經營(將集體土地等資源性資產或者以集體名義租賃土地經營權,采取公開協商、拍賣等方式流轉經營,集體獲取承包費)、服務集體成員(開展培訓、推介、協調、政策法規宣傳、跟蹤服務等方式,組織勞務有序輸出和提供本村集體經濟組織及成員生產的農產品產、供、銷服務)等辦法,進一步搞活村集體資源資產,實現集體增收。政府作用使雙河鎮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初步成績,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管理服務的不到位,制度作用未發揮,各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自我造血功能仍舊力量微弱,集體經濟效益依然低微,投入成本與效益相差甚遠,年凈收益遠遠未達到預期目標。
二、鄉村旅游破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困境的機理分析
農村集體經濟大發展,為鄉村經濟注入了新活力。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為農村集體發展打破瓶頸提供了契機。政府出臺了系列支持促進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有些地方更是把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重要方面,全面提升鄉村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類型多樣、特色突出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這勢必將給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惠利政策。一是旅游資源將進一步開發,村內道路、水、電、信息化、垃圾和污水處理,停車、環衛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使旅游保障能力會得到進一步提升,鄉村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必將改善鄉村環境;二是資源資產方面必將進行整合利用,古籍建筑遺址、康養、農業精品園、農業公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田園綜合體、農業莊園,觀光、休閑度假及鄉村民宿、養老等項目需整合利用山地、森林、水域、地熱冰雪等資源和農村土地、閑置宅基地、閑置農房等資源,提升鄉村景觀,實現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利用與開發;三是在民俗文化方面,文化展演、文化體驗,開發地方特色服飾、手工藝品、農副土特產品、旅游紀念品等旅游商品利于傳播文化,宣傳當地的風土人情,提升游客的文化認同,增加對當地資源的好感;四是在管理服務方面,有利于提升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的運營模式是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為全體村民帶來了紅利,因此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為村集體經濟創造的效益是屬于全體村民的,這也會引導當地群眾更加注重提升個人服務素質、文明習慣和管理水平,從長遠來看,這也就解決了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面臨的人才匱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鄉村旅游為村里帶去了大量的游客流量,衣、食、住、行、娛等伴隨旅游消費活動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新的生機,也引入了大量的發展資金注入,用于投入各種開發經營活動,增加了賬面的現金流,但是在實際運營過程中也需要因地制宜操作。
三、秦巴山區鄉村旅游助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
(一)秦巴山區發展鄉村旅游的資源豐富
秦巴山區內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社會人文環境,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旅游資源基礎堅實,有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地質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區內地貌特點錯綜復雜,多山地丘陵,有漢中、安康、商丹等盆地;有獨特的氣候條件,海拔高度氣候變化顯著,降水充足,土壤肥沃;山區是淮、漢、丹、洛等河流的發源地,跨長、黃、淮三大流域,秦嶺是“我國的中央水塔”;山區是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是物種寶庫,有各類種子植物和名貴中藥材,有多種國家級一二級保護植物,還有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等多種國家級保護動物,自然旅游資源眾多。
秦巴地區是人類文化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祖脈和中華文化重要象征,巴蜀文化、三國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有多處世界文化遺產地,區內文物古跡眾多,人文旅游資源豐富。
雙河鎮位于秦巴山區腹地,陜西省東南部,地處南北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光照和雨量充足,生物、礦產、水能和旅游資源豐富。在資源資產和基礎條件方面,雙河鎮各村農村集體清產核資清理資產總額(含非經營性資產)1.353960042億元,資源性資產27013公頃,其中農用地中耕地3655公頃、林地23083公頃。鎮內山水風景、人文景觀多處,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楊氏古民居,西有西岔田園風光、大幢瀑布、古墓嶺、天門山、八卦山、水洞溝、老爺山、龜山寨等極具旅游開發價值的自然基礎條件。
(二)秦巴山區發展鄉村旅游的區位交通條件便利
秦巴山區內交通運輸網公路網密布,有襄渝、寶成、西康、寧西等鐵路,滬陜、福銀、京昆、二廣、滬蓉等高等級交通運輸公路。十四五,國家在區內確定了一批鐵路、高速公路、國省干線改擴建等重點規劃建設項目,規劃打造縱橫交錯的交通運輸主通道布局,必將使秦巴山區的整體交通運輸能力得以提升,縮短與周邊的時間距離。2011~2020年脫貧攻堅期間,自然村組道路建設工程,使鄉村實現村村通路目標,形成村級道路網格,確保農村交通暢通無瓶頸;地區重點項目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使各地區對外道路全部打通,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得到很大提升,這都為鄉村旅游業發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雙河鎮位于旬陽市東北部,距縣城78公里,區位優勢明顯。一是旬陽市地處三大經濟區交匯地帶,可以承東啟西、連通南北。有襄渝、西康鐵路及復線,316、211國道,西康高速、十天高速公路穿境交匯,漢江航道直達長江,公路總里程達5368.2公里,是陜南重要交通樞紐。二是雙河鎮東與蜀河鎮接壤,西與白柳鎮毗鄰,南與關口鎮相連,北與湖北省鄖西縣為界,縣內的大北環、小蜀三級公路貫穿全鎮,是旬陽縣東區的交通樞紐,也是政治、經濟、文化(副)中心。全鎮通村公路達100%,水泥硬化路28條117.3公里,村村實現通電,衛星及有線電視覆蓋全鎮,程控電話、村民飲用自來水、聯通、移動、電話覆蓋全鎮80%的區域。三是各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在脫貧攻堅政策期間,得到了極大改善,安全飲用自來水、穩定用電、寬敞硬化的通村水泥路、通信網絡、村級醫療衛生室等設施配套更加完善,農村的居住條件更加安全舒適美觀,有了更多的產業用房、公共服務用房及閑置房屋等。集鎮硬化、路燈、公廁、學前教育、醫療、環衛等配套設施齊全,各種服務功能完備,是省市級生態、園林、文明鎮,是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
(三)秦巴山區發展鄉村旅游的周邊環境
秦巴山區有著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山水生態、歷史文化和紅色資源突出,各類成熟的國家旅游景區使片區游客資源興旺,加強產業開發和延伸,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加強旅游投資公司、地方政府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密切合作,對于開展區域旅游協作,提高旅游綜合效益,促進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也有著現實意義。
秦巴山區周邊有關中-天水、成渝、長江中游城市圈、中原等國家中心城市、重點城市經濟發展區域;有南陽、襄陽、萬州、達州等周邊產業集聚城市,必將提升片區的輻射帶動功能,使區域聯系更加緊密,促進秦巴山區的發展,為片區提供了良好周邊環境,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三峽工程等后續重大建設規劃實施,將為片區帶去更多的客流。
從整體旅游市場來看,雙河鎮鎮內個體戶908個、法人和產業活動單位174個,目前仍正常運營可接待游客餐飲住宿酒店9家,農家樂20家,年均旅游接待游客不足5000人次;旅游開發雖有投入,但開發進度依然緩慢,老爺山雖引入社會資本投資開發,但建設進度滯緩;古墓嶺項目在扶貧開發攻堅戰中進行了初步開發,但因制約因素存在仍未獲利;天門山、水洞溝雖得到多部門重視,但受資金掣肘尚未開發,村集體更無力獨自承擔;有園區資源52處,其中省級農業園區1處,發展速度相對較快,條件較為成熟,但產品銷售問題一直是困擾持續穩定發展的制約因素,園區目前的銷售路徑依然有效,富硒大米、米酒、紅薯粉等農產品雖然注冊了自己的商標,但是銷售仍不理想。因此發展鄉村旅游顯得十分必要。
(四)秦巴山區發展鄉村旅游的制度保障
黨中央高度重視西部大開發戰略,扶貧開發和鄉村振興戰略部署,都為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文旅等多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各地區關于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政策意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關于金融支持鄉村旅游村建設等相關政策相繼出臺。這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勢必將增強各地區對發展鄉村旅游業的信心。從走訪調研情況來看,目前各地多數村正在制定具體的詳細鄉村振興發展規劃,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主要負責人、村兩委成員、群眾代表等多數人了解開展鄉村旅游的重要性,非常愿意在本村發展鄉村旅游業,希望促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但也有諸多顧慮,主要認為需要政策資金的支持和對本村自然資源缺乏應有的樂觀態度。
旬陽在建黨100周年之際,迎來撤縣設市,勢必將有更多發展機遇,未來發展的定位更高,標準更高,要求更高,但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不過我相信我們必定將克服困難取得更好的發展。雙河鎮作為旬陽市的一個人口大鎮、農業大鎮、資源大鎮,勞務輸出大鎮,一直以來發展都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我相信我們一定能趁著這趟發展的快車,帶領全鎮邁出新的發展步伐。
四、秦巴山區鄉村旅游助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做好旅游發展規劃
要做好鄉村旅游空間規劃,促進集體經濟發展。今年是布局十四五,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鄉村發展規劃先行,要搶抓鄉村振興歷史機遇,制定長遠國土空間規劃,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從整體情況來看,秦巴山區鄉村旅游業仍屬于起步階段,要立足區域實際情況,做好十四五期間鄉村發展規劃,為鄉村旅游業發展制定規劃依據,要立足各地各村資源資產稟賦,堅持生態保護與開發并重,優化配置空間結構,科學把握各村的發展差異性,賦予地方特色韻味。要加大生態修復,提升田園生態質量和觀賞水平,要規劃好旅游服務基礎設施保障,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要合理開發利用村內閑置資源,盤活資產,提升改造,賦予農家韻味。要規劃打造自己的精品路線,按照村自為戰、區域聯合、抱團發展的思路,提升鄉村旅游整體品質。
(二)推進鄉村旅游與農村集體經濟的融合發展
促進鄉村旅游與農村集體經濟的融合發展,有助于產生相互促進的效果。一是依托鄉村旅游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從農村獨特的資源稟賦來看,傳統的農業生產仍是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發展因素,推進鄉村旅游業與農業的融合發展,有助于突破目前面臨的農副產品銷售瓶頸現狀,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產品的產出效益。鄉村旅游目的地建設、當地文化演繹項目的傳播,有助于游客產生對當地文化的認同,從而增加資源的好感;農產品品牌的打造有助于提高銷售能力,增加效益,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無論是實現游客帶貨還是為當地農業品牌建設都提供了很好的宣傳路徑,提高鄉村旅游業對農產品的宣傳效應。二是立足農村資源資產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要依托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堅持因地制宜,堅持長短結合,建管并重,綜合群眾意愿、地理氣候、土壤條件等各方面因素,科學合理有序發展,努力形成“村有特點、鎮有特色”的發展格局,穩定優質主導產業生產,發展綜合種養(漁、狩獵)示范產業,打造一批農業產業鄉村旅游目的地,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要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利用與開發,整合利用當地的特色山地資源、森林資源、水域資源、地熱冰雪等自然資源,提升旅游品位,打造觀光、度假和戶外運動鄉村旅游目的地;要整合土地資源、閑置宅基地、閑置農房等資產,建設一批鄉村民宿、養老等鄉村旅游項目;要挖掘當地群眾民俗文化,開發特色文化展演、文化體驗活動及服飾、手工藝品、農副土特產品、旅游紀念品等旅游商品,豐富旅游節目,打造鄉村旅游吃、住、娛、購一體化消費模塊,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感知,提高鄉村旅游帶貨能力和旅游宣傳效應。三是融入區域旅游大局,助推農村集體經濟展。要融入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格局,依托農業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打造區域內省道、縣道等公路沿線和流域觀光農業示范帶和農業產業基地;要依托當地A+級旅游景區,建設賦予地域特色的鄉村旅游業品牌,積極打造就近旅游產業消費圈,積極吸納游客資源,延伸旅游產業的消費鏈和價值鏈。
(三)提升鄉村旅游管理服務和保障能力
一是要改善基礎設施,提升鄉村旅游發展的管理服務水平。要加大對旅游服務保障能力的提升,用活用好政策扶持資金,依照“政府搭臺(組織協調、項目支持、資金扶持)+企業(合作社)承載(技術服務、訂單銷售)+集體經濟帶動(新型產業發展、群眾積極參與)+貧困戶收益(集體經濟分紅、土地流轉收益、園區務工)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加大對村內道路交通、信息化建設、供水供電、垃圾污水處理,停車、環衛等旅游保障設施進一步改造升級;要努力改善村內人居環境,組織好護林員、志愿組織、“女子護河隊”等持續加大對村內人居環境整治;要加強對區內村內鄉村旅游業的市場監管及監督,營造良好營業環境;要有序組織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人員進行專業化管理能力、從業技能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管理服務品質;要持續開展新民風建設活動,提升群眾旅游習慣和文明服務意識,以適應現代鄉村旅游業發展需要。二是要加強旅游收入監管,促進集體經濟持續健康運營。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監管依然存在諸多短板,需要持續探索更加穩妥有效的財務監管方式,要建立公開透明的旅游業收入財務監管、過程監管體系,才能保障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持續健康運營。政府部門要建立健全相關財務審計監管體系,要加強對股份經濟合作社管理者財務管理能力提升培訓和法律知識宣傳,合作社要及時主動向股民公開必要的相關賬目,接受群眾監督;還要建立科學的利益分配機制,統籌考慮集體經濟持續健康運營與發展、股民分紅、管理人員報酬三方利益同時,要充分讓股民感受到旅游業收益帶來的紅利。
參考文獻:
[1]李韜,陳麗紅,杜晨瑋,杜茜誼.農村集體經濟壯大的障礙、成因與建議——以陜西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21(02):54-64.
[2]王晨光.集體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影響與啟示[J].山東社會科學,2018(05):34-42.
[3]孫九霞,徐新建,王寧,謝彥君,馬波,章錦河,楊勇,李菲,廖婧琳,翁時秀.旅游對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作用的途徑與模式——“旅游扶貧與鄉村振興”專家筆談[J].自然資源學報,2021,36(10):2604-2614.
[4]吳正海,范建剛.資源整合與利益共享的鄉村旅游發展路徑——以陜西袁家村為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2):70-79.
[5]劉彬,劉紅,龍艷玲.集體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構成要素和規律特征[J].農業經濟,2021(02):60-61.
[6]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001).
[7]覃建雄.我國限制與禁止開發區旅游扶貧創新發展研究——以秦巴山區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36(06):137-141.
[8]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J].農技服務,2018,35(06):1-3.
[9]張凡,胡永紅,段德罡.秦巴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6,18(05):46-51.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旅游與管理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