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源
摘要:云南省地域遼闊,多個少數民族聚集在此,擁有著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資源,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事業在云南省的文化事業中占據重要的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構建文化自信,這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了方向指引,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發展的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政府和公眾都予以了一定的重視。但是,當前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和傳承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其中,如何實現有效的法律保護更是研究的重點。文章探究了云南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及其特點,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應的文化傳承和法律保護策略,旨在為傳承珍貴的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貢獻。
關鍵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傳承研究;法律保護
非物質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具有民族性、傳承性、多樣性的特點,是中華民族在世世代代生產勞作中形成并傳承的珍貴文化,具有多樣的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傳統工藝的制作技術等,是獨特文化空間內形成的產物,承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和人民的情感。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其中,云南省作為中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有著25個聚居的少數民族,總人口達1400余萬,擁有著多元化的少數民族文化,更擁有105項國家級的非遺項目和400多項省級非遺項目。
一、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與基本特點
云南省少數民族數量較多,少數民族文化在云南文化體系中占據絕對地位,由于其少數民族種類多,分布廣且呈現區域混雜的特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范圍非常之廣,受到社會各界的官方關注。改革開放以來,云南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省委省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到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各種民族文化資源如傳統節慶活動、民俗禮儀、制作技術都得到了保護,早在2000年云南省就出臺了《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為保護本地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法律依據。總體來看,云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較大,被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超過10000項,涉及了從民族古籍、語言文字再到工藝制作、舞蹈歌唱等多個種類。其中,云南省大理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數量更位居全省第一,以下關沱茶制作技藝、大理白族服飾為代表的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是不斷推進,其涉及的民族有白族、傣族、彝族、哈尼族等二十多個民族,嚴格來說,云山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框架體系非常龐大。
就其特點來看,一是本土非物質文化的多樣性。由于云南省地域遼闊,少數民族眾多,在不同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非常多樣,不同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勞作技藝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方式不盡相同。二是具有封閉性和交流性兼具的特點。封閉性表現為本地少數民族對民族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堅守,民族文化具有很強的傳承韌性,歷經幾千年仍然呈現出獨特的風采,如納西族東巴文,摩梭民族的母系家族制度等,這些民族居住在不同的地區,在不斷遷徙和發展中流傳至今。同時,由于不同的民族交織,部分地區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其文化交流頻繁,在融合中得到了新的發展。
二、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保護和傳承意識不足
雖然云南省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但是其保護工作仍然面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最為明顯的就是保護和傳承意識不足的問題。部分非物質文化在遷徙和發展中得以傳承,但由于前期人們的保護和傳承意識不強,沒有考慮到非物質文化的長遠發展方向,受到現代城市文化和外來文明的沖擊,民族非物質文化的形式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如彝族的火把節。受到現代旅游業的沖擊,彝族火把節逐漸由傳統的民族節日轉變為商業化的活動,大量游客涌入少數民族地區,本民族的文化意識逐漸淡漠,民族文化的傳統色彩被削弱,逐漸商業化、現代化發展,失去了本真,有些文化更是因為不被城市所接納而消失。
(二)傳承人培養數量不足
隨著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的發展,少數民族同胞逐漸走出大山融入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工作或居住,他們對本民族文化遺產的興趣和關注度不斷降低,本民族的文化黏性不斷降低,這就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后繼無人,缺少代際傳播的良性循環,由于僅依靠本民族的力量無法形成文化產業框架,同時缺少傳承人對文化項目的繼承和發揚,大量的云南少數民族文化成了老古董,如一些傳統的語言文字、藝術形式等,其使用范圍不斷收窄,文化傳承人流失嚴重,僅有部分老年人還在堅守。
(二)傳承載體流失較嚴重
當前,云南省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主要在民族語言文字中體現,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須有一定的傳承載體,但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流失非常嚴重。一是因為少數民族地方文獻的流失非常嚴重,缺少紙質研究資料。二是由于大量年輕人外出,本民族語言缺少使用者,年輕人并未掌握本民族語言和文字,而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往往是采取口口相傳的形式,這就使得本民族文化遺產逐漸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現有數據顯示,云南省少數民族文獻流失非常快,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僅有一個傳承人,其保護工作難以為繼。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保護措施
法律法規是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參考,將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置于法律之上,能夠有效推進文化傳承,但是當前缺乏完善的法律保護措施。雖然省政府出臺了相關的文件,但是針對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法律規范還比較匱乏,有關非遺項目繼承人的權利義務界定、政府干預和民間自然傳承適度平衡的法律保護機制建設不到位。
三、新時期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法律保護策略
(一)傳承策略
1. 做好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切入點—文化傳承人的關心、幫助工作
新時期,要加大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力度。首先,要找準切入點,做好對文化傳承人的關心、幫助工作。為了構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必須從文化自覺的高度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對于傳承人的保護要全面有效,具有針對性。一是做好理論傳承工作,將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的語言用文字加以記敘,同時做好相關文獻的保護、電子存檔工作,二是從法律上明確傳承人的概念,遴選傳承人,做好對傳承人的引導和幫助工作,政府要主動幫助傳承人提高思想認識,開展傳承人授徒工作。
2. 加強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的創新
要加強創新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不意味著墨守成規,要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創造性的開發,使之在新時代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一方面要加大對非遺文化項目的經費支持力度,開展緊急搶救工作,讓傳統工藝、技術和語言文字等得以傳承,另一方面,可以適應社會大眾的需求,發展非遺文化項目體驗活動,讓更多游客體驗非遺文化項目,實現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化發展傳承。
3. 構建多種形式的傳承教育
傳承教育是發揚和繼承非遺文化項目的重要渠道。為此,必須構建全方位的傳承教育體系,讓不同層次的教育參與到非遺項目的保護工作中來,將保護工作置于全社會公共事業的高度,以發揮國家和社會的協調作用。要發揮學校作為民族文化傳承陣地的作用,將云南非遺項目如白族織染、沱茶制作、傣族舞蹈等加入教學內容中,幫助學生在學習和體驗中感受非遺項目的文化魅力。同時還要加強社區宣傳,向社會大眾介紹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識,從而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擴大云南少數民族非文化遺產的社會影響力。
4. 樹立全社會統一行動、協調發展的意識
云南政府同全體人民應當統一行動,協調發展。一方面要加強對非遺項目的規劃工作,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戰略部署作用,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政府文化建設的大綱之中。另一方面,要發揮社會主義和個人的作用,支持社會公益組織的宣傳、體驗活動。同時還要加強產業融合,將文化保護事業同旅游業、工業生產等融合起來。
(二)法律保護策略
1. 明確傳承人認定的法律標準
必須從法律角度明確傳承人的認定標準。要制定嚴格的傳承人認定規范,依照相關標準和流程遴選非遺項目的繼承人,同時依法開展調查工作,制定相應的代表人傳承人名錄。 當前條文對非遺項目傳承人的條件具有一定規定,要堅持細化條款,從法律層面不斷完善認定條例,以保證傳承人認定工作依法進行。
2. 以法律手段確定傳承人的權利義務
當前,資金問題仍然是云南省少數民族非遺項目保護工作面臨的主要障礙,由于缺少相應的自檢,傳承人的權利難以實現。為此,可以從法律層面來明確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內容,保障傳承人的經濟利益,對其合理收入范圍加以界定。同時還要從法律角度規范傳承人的義務內容,明確其責任,避免傳承人因追求經濟利益而做出有損非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利益的行為。
3. 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意識
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認識會直接影響相關保護工作的效率,為此,要堅持開展法律知識宣傳和公眾教育活動,以增強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意識。要加大相關法律知識的宣傳力度,幫助公眾了解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破壞文化遺產的法律責任。
4. 確立政府干預與民間自然傳承適度平衡的法律保護機制
政府部門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極容易出現過度干預的問題,為此,必須從法律層面確立政府干預和民間自然傳承適度平衡的保護機制。要堅持在立法過程中明確政府的保護職能和工作范圍,通過適宜的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來進行引導。同時要完善民間組織自然傳承的權利內容,規避民族組織損害非遺文化項目利益,探索兩者融合保護的平衡點,以保護好云南省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結語
文化是民族得以發展、傳承的靈魂,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記載了人類的文化記憶。當前,云南省的少數文化遺產種類豐富,作為活態的文化基因庫,必須做好相關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同時,相應的法律保護工作也必不可少,在相關法律法規的規范下,云南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將會更加規范化、現代化,有望在經濟發展中實現新的發展,對減緩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文化流失有著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楊穎君.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制度的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9(20):27-28.
[2]海敬.淺析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J].文化產業,2020(30):89-90.
[3]郭大偉.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模式構想的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14):48-49.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