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艷杰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繁見諸報端,青少年自殺率逐年上升。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結束生命,不由引起我們的深思:孩子們怎么了?他們經歷了什么?他們需要什么?他們為什么如此對待生命?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也明確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應當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導其珍愛生命。《家庭教育促進法》從法律的角度明確了家長的職責,從立法的高度強調了生命教育的迫切性,今天我就跟各位家長朋友們分享一些我對生命教育的見解。
生命教育旨在教人理解生命的真諦,促進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國生命教育的實施、方式和重點也不相同。
美國是實施生命教育最早的國家。其生命教育最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現的,即通過死亡教育讓孩子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念,讓孩子們以正確的態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德國實施的是“死亡的準備教育”和“人性善良教育”,前者有專業教材,引導孩子以坦然、明智的態度面對死亡;后者則重視學生善良品質的培養,其內容包括“愛護動物”,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同情弱者”,鼓勵學生幫助有需求的弱勢人群,“寬以待人”和“唾棄暴力”等。
中國的生命教育一般分為安全教育、品格教育、挫折教育、生死教育、性教育等五個維度。其中,安全教育的目標是使孩子具備安全意識,了解安全常識,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避免傷害與被傷害。品格教育目標是讓孩子悅納自己,懂得關心、關愛他人,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確的學習習慣。挫折教育目標是使孩子具備積極樂觀的心態和應對挫折的能力,懂得調整自己的心態,舒緩自己的情緒,緩解自己的壓力。生死教育目標是引導孩子認識自然界的生命現象,樹立正確的生死觀,了解生命的價值,珍視、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性教育目標是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理解性別差異,認同自己的性別角色,懂得應對和防止性侵害。
兒童和青少年階段是人的心理和身體發展的重要過渡時期,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引導和教育,才能為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生命教育對于兒童和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以及生命意識、安全意識、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長作為孩子的首任老師,掌好孩子成長的舵,科學地開展生命教育極為重要。家長作為生命教育的重要實施者,應承擔起生命教育的義務,對孩子的生命負責。
兒童青少年處在一個獨特的發展階段,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并逐漸形成獨特的性格特征,精力充沛,思想活躍,但也存在意志力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容易被外界環境和事物所影響的特點。由于工作、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壓力,父母留給孩子的時間很少,因而往往是通過“物質化”的豐足來滿足孩子的需求,忽視了孩子的喜怒哀樂,忽視了孩子也是一個活生生的有個性的生命體,孩子也需要陪伴、愛和快樂;多數家長更關心孩子的教育和學業,在學習上過多地輔導和監督,忽視了孩子精神層面的培養。
由于網絡快速發展,孩子之間缺少了面對面的交流,更多的是沉浸在網絡游戲、短視頻中,這些往往給孩子帶來一時的歡愉,然而無法滿足其精神層面需求,一時的歡愉過后往往出現的是對未來的迷茫和無助。有的孩子可能會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出現自殺觀念,甚至自殺行為。
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的家長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其對于生命教育的了解和掌握自然就會不同。很多家長認為只有涉及自殺等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情才算是生命教育,而忽視了安全教育、品格教育、挫折教育及性教育等,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了以自我為中心、抗挫折能力差、責任心下降等情況。由于家長不了解相關知識,也不懂得該采用何種方法進行生命教育,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生長發育特點,對于孩子出現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不能很好地把握,更不懂得防微杜漸,這些都造成了生命教育的缺失。
需要家長不斷自我學習和成長。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所以在生活中,如何分配時間,既能兼顧工作又能兼顧陪伴孩子也成為比較新興的話題。家長多學習有關教育學、心理學和生命教育的書籍,閱讀微博、微信或視頻中的相關資料,或瀏覽相關網站,從中汲取能量,學以致用。
有效的親子溝通。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往往存在這樣的困惑,本來我們已經很努力、很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了,可為什么收效甚微?為何孩子不接受我們的管理,甚至還會發脾氣、擺臉色?其中的關鍵是與孩子沒有建立有效的溝通交流方式。
小學生的家長往往采用命令式或懲罰式的行為來企圖糾正孩子的錯誤,但也正是如此,會讓孩子心中充滿怨氣、失去安全感,進而就會關閉有效溝通的大門。原本希望犯錯后在父母處得到安慰和鼓勵,事實卻相反,批評、埋怨紛至沓來,所以,孩子一旦在溝通中閉口不言,家長們就要注意了,可能您的溝通方式跑偏了,此刻應及時閉嘴。還有一些家長會用嘮叨、絮叨或過分夸贊、過度表揚的方式對待孩子,或者對孩子的錯誤不加以糾正,或者詞不達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些也是在現實生活中孩子所不愿接受的溝通方式。
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呢?一般來說,家長要先與孩子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互信”的溝通關系,這就像外交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一樣。雙方經常進行平等交流,表達各自的想法、需求和觀點,求同存異。然后,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建立“恰當”的溝通方式,不能自己滔滔不絕,甚至企圖操控孩子,要多用陳述句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引起孩子的共鳴,從而讓孩子能共同分享他們的想法、需求;家長也要言傳身教,令行禁止,不能讓孩子有家長存在特權的誤區。最后,家長要學會傾聽,無論事情如何,先聽清并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困境等,用“同理心”感受孩子的處境,尋找恰當的時機和方式實施教育。
社會支持。社會、學校也要給家長提供更多的資源,通過家校課堂、健康大講堂、社區課堂等方式,向家長傳授育兒、生命教育的相關知識,或者開展校外生命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