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鳳嬌
自17世紀以來,關于父母的價值觀、目標、技能和態度如何傳遞給孩子一直是哲學家們爭論的話題。例如,約翰·洛克(1689)在他的《關于人類理解的文章》(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中提出,孩子出生時就是一張“白板”,父母和社會可以很容易地將他們的價值觀和信仰傳遞給孩子。與此相反,珍和雅克·盧梭(1762)認為,兒童“天生善良”,父母和社會有責任維護和進一步教導兒童固有的價值觀。與幾個世紀前的哲學家類似,今天的教育和發展心理學家同樣對父母與子女互動的教養過程充滿興趣。
而青春期是人類發展的一個特殊時期,在這個時期,學校和家庭環境的相互作用變得至關重要。在此期間,青少年從高度依賴和控制的兒童期過渡到自我探索和自主意識不斷增強的時期。具體來說,青少年開始發展他們的自我意識,探索他們與家人、朋友以及更大的社會的關系。因此,青春期不僅是青少年變化的時期,也是家庭單位變化的時期。
那么,家庭教育的差異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從育兒實踐和養育方式兩個角度來談一談。
育兒實踐指的是父母為使孩子更好更成功地適應社會而采取的一些具體做法。例如,要讓孩子在學校取得成功時,父母可能會與孩子一起做作業,為孩子提供閱讀時間,以及參加孩子的學校活動等。心理學家研究了不同育兒實踐的作用。
父母讓孩子社會化的一種方式是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互動并參與其中。研究發現,父母主動參與學校活動越多,尤其針對小學學齡兒童,孩子在學校的學業表現越好。
此外,研究發現,父母的參與在青少年時期有所下降。青少年越來越需要表達他們的自主性。正如文策爾和巴特爾(2001)所指出的,青少年發展的一個標志是從家庭中獲得情感和心理上的獨立。由于對自主性的需求增加,青少年可能會對父母的高度參與做出消極反應。
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另一種方式是監督他們的課后活動,如監督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監督與同伴的活動,以及檢查學校教學的進度。研究發現,父母參與和監督家庭作業與青少年完成家庭作業質量有關。
除了對家庭作業的監督,研究表明,監督孩子放學后行為的父母比不監督孩子放學后活動的父母更有可能培養出高成就的孩子。
父母讓孩子社會化的一個主要方式是向孩子傳達他們希望孩子實現的目標、愿望以及希望孩子內化的價值觀。父母對其子女所期望的狀態或結果的內在表現反過來又組織和指導父母對子女的行為。父母對教育的價值觀代表了父母對子女教育成就的重視。在學業成績方面,父母可能會為孩子設定一定的目標和期望。同樣,父母可能會向子女傳達他們對學校的價值觀(即教育的重要性),并讓子女接受這些價值觀和期望。以往研究發現,父母的抱負、目標和價值觀與子女的學業目標設定、在學校的堅持、智力成就和大學出勤率有關。
養育方式是父母養育孩子的情感氛圍。鮑姆林德(1989)對父母進行了廣泛的觀察和訪談,將養育方式歸為三種類型:權威型、專制型和放任型。
他認為,權威型的父母是熱情的、有求必應的,在孩子探索和追求興趣的過程中為他們提供關愛和支持。這些父母對他們的孩子有很高的成就期望,并且通過雙向溝通和鼓勵來培養這些成熟的要求。權威的父母在溫暖和回應方面做得好的同時,在控制和成熟要求方面也比較多。
專制型父母對孩子既不熱情,也不負責。他們對孩子有很高的成就期望,主要是因為他們不能容忍自私或不恰當的行為。這些父母很嚴厲,期望孩子服從,并在孩子行為不端時行使權利。在與孩子交流時,專制的父母通過規則和命令來表達他們的要求和期望,而不會向孩子傳達這些規則背后的基本原理。例如,專制型父母可能會堅持說:“你最好在學校表現好……因為是我說的。”這些父母通常有比較高的要求和控制,但在回應、熱情和雙向溝通方面表現欠佳。
放任型的父母對孩子需求的反應是適度的(即有些父母高,有些父母低)。然而,這些父母對孩子的成熟程度要求較低,對不當行為的容忍度過于寬松。在與孩子交流時,放任型的父母通常不屑一顧,漠不關心。
鮑姆林德對學齡前至青春期的兒童進行縱向抽樣,發現成長在權威型父母家庭的學齡前兒童比其他孩子更成熟、更獨立、更親社會、更積極、更注重成就。而放任型父母養育的學齡前兒童在自立、自我控制和能力方面表現比較差。通過為孩子提供溫暖、自主和高成熟度要求而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權威教養型的父母,其孩子的成就水平較高。
為什么權威的父母教養方式與積極的學業成績有關呢?德金(1995)列舉了三個原因:第一,權威的父母提供高度的情感安全感,為孩子提供舒適感和獨立感,幫助他們在學校取得成功。第二,權威的父母為孩子的行為提供解釋。解釋讓孩子們意識到并理解父母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目標。這些目標和價值觀的傳播為這些學生提供了在學校表現良好所需的工具。第三,權威的父母與孩子進行雙向溝通。這種溝通方式培養了人際關系的技巧,培養出適應能力更強、更受歡迎的孩子。無論是在社交方面還是在學業方面,這些人際交往技能都有助于孩子在學校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