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養育倦怠,指的是由于父母角色和長期的養育壓力而導致的負性癥狀,具體包括與父母角色相關的極度疲倦感、與子女的情感疏遠,并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成為一個好父母。
當父母長期缺乏處理養育所帶來的壓力的能力和支持時,就有可能產生養育倦怠。隨著我國二娃、三娃生育政策的相繼放開,將來有很多家庭將從獨生子女時代進入多孩時代。當一個家里同時養育多個孩子,孩子們上躥下跳搞得雞飛狗跳時,家長的養育倦怠會出現得更加頻繁和嚴重,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甚至影響自身情緒及健康。所以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家長如何應對“養育倦怠”。
首先,我們要坦然承認一個問題,那就是只要為人父母者,都有可能出現養育倦怠,只是不同的人出現倦怠的時機、時長、頻次、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就像工作中會遇到“職業倦怠”、運動員會遇到“高原反應”等,父母出現養育倦怠也很正常。
有些父母的養育倦怠出現得早,在孩子的嬰兒期里,初為人父母的新鮮感過了,在日復一日24小時圍著孩子轉的高壓下,他們出現了倦怠;有些父母的養育倦怠出現得晚一些,可能等到孩子上幼兒園產生分離焦慮時無法應對,感到巨大的無助感和自我懷疑,于是產生了養育倦怠;有些父母可能等到孩子上學了或者青春期了,當孩子遇到學業困難或者與孩子溝通不暢時,產生了養育倦怠……
因此,你不必恐慌,養育倦怠不是只有你一個人遇到過,只不過有些人的程度不深、頻次不高,連自己都沒有覺察就稀里糊涂過去了;還有些人覺察了之后進行了積極調整,也順利渡過了難關;當然也有一部分家長,因為出現養育倦怠的頻率過高,程度過深,甚至出現了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但大多數經過科學的干預也能幸運地越過了這個坎……這些情況都是有可能的,你大可放寬心,不必焦慮、愧疚。
當你在心理上真正接納了“養育倦怠”的事實,允許自己不必時刻處于“戰斗狀態”,不必時刻斗志昂揚時,你整個人放松下來,反而有利于積極尋找倦怠的原因及應對之策。
在心理上接納“養育倦怠”之后,精神狀態放輕松了,但父母們還是得面對養育孩子這樣一個并不輕松的現實任務。這時候就要學會放手、分工、合作,在家庭內部尋求合作者。父母雙方一起來面對育兒難題,能夠有效緩解、減輕養育倦怠。
由男女結合組成的家庭是一個結構,父母雙方要努力讓這個結構多一些平衡。孩子是兩個人的,所以養育孩子不是你一個人的任務,你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試著把養育孩子的任務交給配偶,結果也許并不會如你想象的那么糟。嘗試和配偶溝通、協作,共同承擔責任。如果父親母親能達成共識、合理分工、愉快協作,這個家庭的結構就趨于正常,家庭秩序也有望正常。
讓孩子有機會與配偶單獨相處,你也可以讓自己放松一下、緩沖一下、轉移一下,這幾個“一下”可以讓你帶娃的疲勞得到緩解,緊張的情緒得到放松,并且和孩子之間保持一個適度的距離,產生養育倦怠的頻次就會降低,程度也會減輕。
有一部分養育倦怠源于親子矛盾,而親子矛盾的根源就是“孩子達不到父母的高要求”。父母對孩子要求很高,且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想以“我為你好”的名義控制孩子,為孩子規劃人生。當孩子對這種控制產生反感、進行反抗時,親子沖突就會加劇,父母就更加覺得無力、無奈,于是,養育倦怠如潮水般襲來;另一部分養育倦怠者出現倦怠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太苛求完美,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現嚴重養育倦怠的父母,很可能本身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心中有著“我必須成為完美父母”的執念;他要求自己無所不能,完全勝任家長一職,否則自己就是失敗者。
世界上真的存在這樣的滿分父母嗎?不,不存在。可能這樣的完美主義者自己的童年經歷就有些許不幸,他們的父母就是苛求者,不僅要求自己完美,還要求孩子也完美。于是,孩子就在他們的不斷苛求和失望中對自己越發懷疑和嚴苛。如此惡性循環,終于在自己為人父母時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于是出現養育倦怠。
當覺察到自己屬于苛求完美者時,父母要做出改變,既改變對自己的高要求,也改變對孩子的高要求。當你放下對完美的追求、對“萬能”的執念,可能你的狀態會更好,你的潛力反而得到更大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