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懌
小西媽媽最近很煩心,讀初中的女兒表現越來越差,上課無法聽懂老師講的課,不愿意去學校,嚴重偏科,個別考試班上排倒數幾名。和父母關系降到冰點,和媽媽說臟話,特別叛逆,大聲吼叫,甚至說“你們為什么要生我,活著沒有意思”。
這次期末考試,小西因為不會做,后面的大題幾乎都沒有做,回到家和媽媽大發脾氣,在電話里說了很多家長看不懂、查了網絡詞語才知道的低俗語言。媽媽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才找到我,希望借助心理老師的專業能力,讓小西回歸到正常的學習生活狀態。
小西并不是主動想來咨詢,因此第一次咨詢中小西存在很大阻抗,父母希望老師能說服孩子好好學習,孩子只想應付父母。基于此,我向她詳細介紹了保密原則,表示老師長期和學生打交道,心態思想都很年輕,在咨詢過程中努力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
在小西的敘述過程中,她多次流露出自己沒有價值,在家里得不到認可的低落情緒。我想繼續了解更多細節,她又打住了,表示不知道怎么表達。她只是為成績不好而苦惱,但是要不要去追趕,具體怎么做一無所知,也不知道學習好的意義在哪里,只強調這是父母要求的。在講述過程中,我覺得小西并不是特別專心,眼睛時不時瞟向胳膊下面的智能電話手表,看看有沒有人給她發信息。她告訴我,并不會主動在群里發消息,只是看別人怎么說。
從和家長溝通的信息來看,小西已經出現了非常抵觸學習的軀體表現:一到考試就嘔吐,回到家總為使用電話手表和家長吵架,無法安排好時間,情緒波動特別大。只要限制玩手表時間,就會大吵大鬧,不睡覺。
經過和父母、孩子兩方幾次的反復溝通確認,可以對小西當前的心理狀態做出判斷:一方面,小西受到來自父親的壓力比較大,導致自我價值感嚴重缺失。父母給的教育思路很簡單粗暴,固執地認為只有小西學習好表現好,才能好好工作繼而賺錢生活,否則就沒有意義。孩子長期在這樣的環境里熏陶,覺得自己就像“工具人”,用“不好”去對抗父母的嚴苛要求。另一方面,小西的母親是全職媽媽,所有的生活都是圍繞著孩子和家庭,完全失去了自我,整個人也沒有什么活力,很焦慮,親子關系非常緊張;小西在媽媽這里得不到任何榜樣和引領的力量,看不到新時代女性人生的模樣,進而覺得學習沒有什么用,以后還是要當家庭婦女。
因此當前的咨詢任務就集中在改善小西的認知偏差和解決內在憤怒、無助等負面情緒上。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這個孩子的學習問題,很多卻是情緒問題,準確地說就是不能準確識別情緒,更不知道如何與情緒相處。當情緒無法流動、卡頓在那里,智力的部分自然會被壓抑,只有解決好了情緒才有助于智力的解放。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處在長身體和情緒波動的高峰期,家長這時還用12歲以前的教育方式,孩子用于學習上的專注就會被分解掉一部分,用來對抗家長。
小西的爸爸是一家企業的領導,對孩子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同事之間也會經常比一比自家孩子,每到這時小西爸爸就會特別焦慮,再加上長期和媽媽孩子兩地分居,只能通過電話催促孩子努力。小西很害怕接聽爸爸電話,到后來反感抗拒,表現出各種不耐煩,又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最后只好說“我這么沒用你們放棄我吧”。
其實小西的問題反映出這個家庭系統出了問題,為人父母要學會做孩子情感的容器。而現實卻是小西父母根本接不住孩子的情緒,當他們在外人面前說起孩子時沒有絲毫驕傲,他們覺得小西的行為并不是一個懂事的孩子該做的并給他們丟了面子,這些不耐受的情緒最后就拋給了孩子。而孩子根本沒有辦法承受成年人的高焦慮,久而久之就覺得自己是個工具人,只有表現好了才能獲得父母的喜歡。
學習是一件需要內心安靜的事,如果內在情緒起伏很大,是沒有辦法投入到學習中的。而且長期如此,小西也沒體會到自己作為家庭成員的價值感,所以才喜歡加入明星的粉絲群,在那里面找到一些存在感。
對于小西的叛逆行為我表示了理解,告訴她老師也是從這個階段走過來的。也給她提供了一些建議:“首先我們要明白,只有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雖然父母的確有很多沒有做到理解你的地方,但不要用父母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要因為父母的局限不自知就自暴自棄。畢竟父母的出發點是希望你上進努力。只不過因為他們不擅長這一塊導致對待你的方式不合理,我會好好和他們溝通的。其次,網友很多你并不了解,無法判斷屏幕背后的人對你是否心存善意,不要過多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而且飯圈文化有很多你這個年齡無法判斷的,容易受誤導,不能判斷時一定要來問問老師。最后你選擇激惹媽媽,回避爸爸并不能很好幫助你解決父母不懂你的問題,可以試一下溫和有效的方式,比如試著寫一封信,或者找個環境好點的地方坐下來聊一聊。”小西意識到自身也存在不合理的問題,表示聽從老師建議,回家和媽媽商量使用電話手表的時間,不再大喊大叫,有話好好說。
付麗娟老師曾說過“父母如果很在意孩子的分數成績,必然是親子關系有缺陷。”意思就是因為親子關系有問題,父母才會把絕大多數注意力放在孩子學習上。現在的孩子和過去不同,如果你逼他怎樣,或者用一些刺激性的語言希望他更積極些,會適得其反,他就更不競爭不學習了。所以要先讓孩子調整好內心,成為一個有心理力量的人,他才會靜下心來好好讀書。
帶著快樂和認可去看待孩子,帶著愛去呵護孩子,僅僅是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讓他擁有“我值得”的確信,是家長給予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