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鳳平
寒假期間,兒子沉迷于游戲,向我和他爸爸要求每天玩四個小時。作為父母,我們很焦慮,因為兒子已經初三,面臨中考,但孩子自己認為以目前的成績肯定可以考上一所公辦高中,只是可能很普通罷了。我和他爸爸認為,如果現在能夠考上一所普高,為什么不在假期停止打游戲,再努力一點,爭取考一所更好的高中呢?可孩子就是聽不進我們的意見,而且堅持認為即便停止打游戲,也不會將打游戲的時間用于學習,一點都不理解做父母的苦心,他怎么就不能替我們想一想,換位思考一下呢?我們還不是擔心他未來的生活嘛,真是愁人,我該怎么辦呢?
——一位焦慮的媽媽
謝謝您的信任!看到您的來信,確實體會到了做父母的擔心和不安。您的信中提到了換位思考,今天我想從這方面和您做一些討論。
在我看來,換位思考其實是父母和孩子雙方的,孩子需要換位思考,作為父母,也同樣需要。當雙方都具備這個意識的時候,彼此的溝通會順暢很多,我們不妨先自己嘗試一下。
記得有一次我給孩子們上心理課前做了一個親子關系小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孩子對父母的表現也不滿意。
父母認準了一條道理,就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無論孩子提出怎樣的要求,父母都不會聽取。
無論是因為孩子的學習表現還是因為自己工作、生活上的問題導致出現負面情緒,父母容易遷怒于孩子,甚至會打罵孩子。
父母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比較,讓孩子越來越反感,也越來越自卑。
父母要么重男輕女,要么重女輕男,不能夠一碗水端平,不是傷害了這個孩子,就是傷害了那個孩子。
父母經常要求大的孩子謙讓小的,不顧事情曲直,這對大的孩子而言,非常不公平。
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而自己卻玩個不停;要求孩子不偏食,而自己卻偏食;要求孩子早睡,而自己卻天天晚睡;等等。
上述學生不滿意父母的六個方面,均指向一個事實:很多父母欠缺一種能力,即換位思考的能力。那么,父母為何欠缺這種能力呢?
許多父母還堅守老一輩的思想,重男輕女,認為兒子才是傳后人。
有些父母,對于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不滿意,就指望著“子女翻身把歌唱”,這樣總會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作對比。一旦不滿意,就出口傷人。
換句話說,很多父母不尊重孩子,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在人格方面是不平等的,所以堅持雙標。
父母對待孩子,若不能夠換位思考,不能夠讓孩子覺察到父母給予的關心和愛護,由此肯定會影響親子關系的質量。
父母對待孩子,若缺乏換位思考,孩子耳濡目染,可能會學習父母,由此也缺少換位思考的能力,導致共情能力不足。
父母對孩子不能夠換位思考,不僅影響親子關系,也會因為親子關系質量不佳,導致孩子反感父母,從而父母難以發揮正向教育的力量。
與成人相比,孩子屬于“自然性弱勢群體”,其作為弱勢群體的特征是因為身心未成熟。為此,父母需要尊重和愛護孩子,將孩子視作人格與成年人平等的個體,一切從維護孩子的自身權益以及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做好相應的家庭教育工作。
很多父母內心的出發點是尊重和愛護孩子,但做出的行為卻讓孩子很受傷,那是因為他們并不了解自家的孩子。為此,父母需要親近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在此基礎之上,加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增強對孩子的了解。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父母對孩子正面的教育力量才能夠發揮出來。
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就曾說過:“兒童是成人之父”。換言之,父母和兒童需要共同成長。為此,父母需要虛心向孩子學習,了解孩子內心的世界,為家庭教育的科學性積蓄力量。
父母唯有將自己當作孩子,才能夠真正體會和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才能夠真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也才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一切教育的正向力量才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