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手機早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兼具了生活繳費、社交溝通、娛樂休閑等多方面的功能。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我國未成年網民的人數達到了1.83億人,且超過三分之一的小學生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在未成年網民中,手機是首要的上網設備,使用比例超過90%。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互聯網成為未成年人學習的重要保障,也成為他們的新興娛樂方式。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機,手機依賴甚至成癮的情況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小強的媽媽在咨詢室里一直在說小強玩手機的問題。“本來學校讓他上網聽課學習,我才愿意給他買一個新款的手機。但是,我最近發現,他根本不是用手機在學習,一直在打游戲或者看視頻。”小強今年初二,學習成績一直不錯,疫情期間,學校“停課不停學”,給學生開設了網課學習。但是令小強媽媽沒想到的是,小強逐漸開始沉迷玩手機。即使后來不用手機上課了,小強也每天都要玩手機。在學校的時候小強無法玩手機,但一回家小強就會抱著手機不放手。
“我現在離不了手機,一天不玩就難受。他們斷過網,我也跟他們簽過協議,承諾不玩手機了,但是我做不到。我只能跟他們吵,他們吵不過我,就只能讓我玩手機了。”小強覺得自己也很無奈,他發現自己很難擺脫手機。“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有時候我拿著手機都想不到要玩什么了,但我還是想拿在手里,好像手機在手我才會安心一點。”小強自述自己平時只是用手機打游戲,看一些游戲視頻,偶爾和朋友聊天。由于要早起上學,小強玩手機的時間不會超過4個小時。對小強來說,好像玩手機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讓他無法克制。
然而,在小強媽媽的眼里,事情就嚴重多了。“他雖然每天玩手機不超過4個小時,但是已經嚴重影響學習了。他成績以前很好,班里前5名,現在已經下降到30名了,還一直在下降。而且,只要不讓他玩手機,他就跟我們鬧,脾氣非常急躁。每天晚上睡覺也都要在1點以后,根本也休息不好。我現在簡直覺得,他就像被手機綁架了,根本離不開手機。”
像小強這樣玩手機玩到無法自控的情況并不在少數。近年來,智能手機成癮已經有很多研究關注過。智能手機成癮和其他成癮行為類似,會出現對手機的強迫性使用、無法進行自我控制、持續使用等表現,嚴重時甚至影響身心健康,出現頭暈、腸胃功能問題等。
在影響青少年智能手機成癮的因素方面,對于家庭環境、個人特質均有研究進行過相關考察。在家庭環境方面,糟糕的家庭環境,不論是家長之間的關系問題,還是親子之間的矛盾,都會增加青少年出現情緒行為問題的概率,讓青少年更容易出現智能手機成癮的問題。比如,家長的粗暴養育能夠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智能手機成癮。如果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其有吼叫、毆打等暴力行為和忽視、拒絕、威脅等負面的態度,很少肯定和認可孩子的行為、價值,那么孩子就會容易出現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問題。有一些青少年在這種糟糕的教養環境中,會更愿意通過玩智能手機來回避和家長的矛盾沖突,并獲得更多的愉悅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玩智能手機就逐漸成為他們一種無法自控的習慣,最終表現出成癮的狀態。
在個人特質方面,沖動性、自我控制、社交焦慮、孤獨等會增加青少年出現智能手機成癮的風險。比如,容易沖動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的青少年,在玩智能手機中的游戲或者看視頻的時候體驗到了積極的情緒,那么他們就會想要繼續玩手機,而無法根據時間、具體情況的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即在該睡覺的時候也可能會忍不住要玩手機。有些有社交問題的青少年,在智能手機的游戲或者視頻中會感到放松和愉快,他們能夠通過玩手機回避現實的社交,繼而他們會不斷增加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還有些青少年可能感到孤單,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和別人成為朋友,但是在手機的網絡世界中,他們能夠和他人建立聯結,成為網友。這種虛擬網絡中的關系,也會讓這些青少年更愿意使用智能手機。無論是哪一種情況,由于智能手機多功能性和使用的便捷性,青少年往往會很難克制自己使用智能手機。
在對青少年的智能手機成癮進行干預方面,從家庭和個體兩種視角的干預都具有一定的效果。
家庭治療對于青少年的智能手機成癮問題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當青少年的智能手機成癮問題與家庭密切相關的時候。有很多青少年的智能手機成癮是家庭關系問題的反映,主要可能是夫妻關系問題和親子關系問題,也有可能是這兩類問題的綜合體現。從智能手機成癮問題的癥狀受益來看,當孩子出現了這一問題,家庭的整個關注重心往往就會轉移過來,被忽視的孩子就會重新得到家長的關注,夫妻之間的矛盾也可以暫緩,先集中關注孩子的問題。因此,對有些家庭而言,孩子的智能手機成癮問題是處理夫妻矛盾、親子沖突的契機和切入點。改善夫妻和親子關系,往往就能有效改善青少年智能手機成癮的狀況。
以青少年作為直接的干預對象,減少和改善青少年智能手機成癮問題也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在這種思路下,可以直接對有智能手機成癮問題的青少年進行一對一的個體咨詢,也可以對其進行團體的心理輔導。沙盤療法等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方式,往往很適合運用于青少年群體,促進其進行自我的表達和整合。而在團體的心理干預中,有人際交往需求的青少年往往能夠通過建立現實的聯結,減少對虛擬世界中關系的依賴,也可以增加其人際自信,減少社交焦慮的情況。
綜合來說,并不是手機“綁架”了孩子,智能手機成癮往往只是青少年應對問題的一種方式,是一種表象。關注青少年智能手機成癮背后更深層次的需求,促進家庭環境的和諧,增強青少年的自信,才有望讓孩子不再成為手機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