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莉/江蘇省蘇州市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蘇州市長期重視農業園區建設,從1998年建立蘇州西山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開始,至今共有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78家,其中國家級7家、省級11家、市級60家,基本覆蓋了全市涉農區域。隨著《關于實施“千企入園”工程推進現代農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轉型升級實施意見》等政策的出臺,農業園區改造提升、增加效益、煥發活力被提上了日程。
示范引領的要求。蘇州市農業園區建設起步較早,園區內的基礎設施“三高一美”覆蓋率達73%,已具備改造提升、轉型升級的基礎,且蘇州市作為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先行示范區和智慧農業改革試點,園區轉型升級順應全市農業發展的新要求。
提高產能的要求。蘇州市耕地面積僅239萬畝,而園區面積占了耕地面積的86%,農業用地基本處在園區內。目前全市糧食、蔬菜、生豬的自給率分別為25%、40%和2.38%,必須在土地資源緊缺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園區內的單位產出率來盡量滿足自身供給。
做精做優的要求。蘇州市農業體量占比不大,農業生產用地大都不集中連片,全市1000畝以上的集中連片地不超過耕地總面積的20%,和省內其他產糧大市連片糧田規模無法相較而論,決定了蘇州的農業園區不能靠規模取勝,必須走做精做優路線。
持續發展的要求。蘇州市早先的園區發展,主要聚焦于保護農業陣地、加強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全市60家市級園區基本采取“政府建園+財政投入+政府運營管理”的模式,和浙江等地采取引入市場主體運營農業園區相比,雖然硬件不差,但普遍缺乏內生動力,如長期沒有盈利,將不可持續發展。
做強做優蘇州地域特色農產品。張家港市、昆山市、吳江區轉型升級示范園區,通過主導產業的產業鏈延伸,進一步增強鳳凰水蜜桃、陽澄湖大閘蟹和太湖大閘蟹的品牌影響力,做強做優地產特色農產品。昆山巴城預測園區轉型升級,養殖池塘改造、設施配套提升后,養殖戶畝均收入可增加2000元左右。
擦亮蘇州農業科技示范名片。常熟市圍繞稻米、月季種苗研發推廣,重點打造種業型園區,通過科技加持,預計三年后增產超2000萬元。太倉市圍繞水稻產業,探索“八個一”循環模式,形成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園區新模式。
走出蘇州農業都市田園發展新路徑。吳中區、相城區依托太湖地理優勢,重點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型園區,通過提升一產基礎設施及融合農文旅三產,帶動園區周邊農戶致富增收。吳中區園區轉型升級后,預計園內農戶收益將提高30%以上。
產業突出、做強做優。園區轉型要有亮點和成效,聚焦優勢特色產業,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是前提。在全市整體定位和規劃的基礎上,指導各地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在產業特色、區位優勢的前提下,圍繞特色主導產業重點打造,集聚資源要素,延長產業鏈,推動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深三產,達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目的。像浙江慈溪國家農業產業園內以葡萄和絲瓜為主導產業,延伸挖掘葡萄汁、葡萄酒、絲瓜面膜、洗浴用品、甚至文創產品的產業園區在蘇州幾乎沒有。蘇州要將現有的陽澄湖大閘蟹、東西山林果、茶葉、水八仙等頗具知名度的農產品繼續做優做強,將近期逐步發展起來的樹山翠冠梨、鳳凰水蜜桃、新毛芋艿等特色農產品做大做響,同時拓展產品功能,生產系列產品,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加大招商,引資引智。園區轉型要能可持續,吸引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是方向。通過完善的政策配套、制度服務保障,大力吸引與主導產業相關的各級各類農業龍頭企業進駐,積極做好產業鏈相關企業孵化和培育,力爭形成特色產業集群。例如廣州江門市新會陳皮國家級農業產業園,由陳皮企業新保堂帶動園區產業鏈發展,集聚與陳皮相關的生產、加工、研發、經銷、物流、旅游等經營主體680多家,形成集種苗繁育、種植、加工、文化休閑等于一體的陳皮現代產業集群,打造了多元化的產業生態鏈。再如上海金山區農業園區內的龍頭企業聯中蘑菇,所生產供應的蘑菇占上海市場的70%。園區要逐步轉變全部依托財政投入建園運營的思路,積極引入市場化運作主體參與,引導一些大型集團反哺農業。通過校企定向培養、聯合培養、園區定期培訓等多種方式,培育農業類管理、技術、科研等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政策導向、薪資優勢等吸引各類農業人才到園區就業創業,讓園區成為各類農業人才的培養地和孵化地。
加強考核,強化引領。園區轉型要能不斷推進,引入考核機制是抓手。為了促進各類園區不斷發展,需制定一套完善的考核獎勵機制,明確園區發展的總體思路,把握園區建設的主要方向,細化園區建設的各項指標。每年對園區進行實地考核,對于達到建設要求的園區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對于不能達到建設要求的園區予以通報清退,做到可進可退,時刻拉緊園區發展的弦,避免原地踏步。考核機制需根據全市園區發展情況不斷調整完善,力爭起到帶動引領作用,財政獎補資金使用要起到方向性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共同投入園區建設。
用地保障,資金支持。園區轉型能否取得成功,土地保障和資金支持是關鍵。加強用地供應保障,新增建設用地優先保障農業園區建設需求,積極探索落實點狀供地政策,拓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途徑,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支持農業園區建設發展。同時,除了各級財政加大對農業園區基礎設施等的資金投入外,積極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對接園區建設活動,加大對園區基礎設施投融資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引導多種新型社會資本投入園區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