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超 劉海炳/江蘇省溧陽市農村經濟研究會

江蘇省溧陽市自2012年7月起先后出臺《溧陽市“雙掛雙促”結對幫扶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關于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關于開展“領導掛鉤、企業聯村、干部幫戶”活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確目標任務、總體要求、幫扶重點,落實資金扶持、規費減免、用地保障、以獎代補政策,強化組織領導、工作職責、督查考核等保障措施。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全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過4.5億元,所有村集體經濟收入都過100萬元。溧陽市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統籌利用資源,盤活存量資產,強化“三資”管理,做好土地文章,改善發展條件,拓展有償服務,多途徑發展特色經濟,形成具有溧陽特色的村企合作共贏之路。
資產盤活型。地處城郊的唐家村、三和村、莊家村等,擁有集市資源和沿街店面房、廠房等村級集體資產。利用這些要素招商引資,壯大實力,村集體收入滾雪球式增長。唐家村是全市的“首富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490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超1240萬元。該村興建的揚子商業廣場,總投資2800萬元,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僅此一項,村每年穩定增收200多萬元。投資1300萬元建設的14000平方米“唐家美食城”,為村增加年收入300萬元;征用天目湖鎮100畝土地進行異地發展,興建的唐家工業園,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400多萬元;新建改建的唐家菜場,年租金收入125萬元。2018年,村里對集體的廢棄房屋、倉庫、臨時輔助設施進行整治,建成200多平方米唐家小院,為村年增收15萬元;建成100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年增收13萬元。戴埠鎮河西村通過建立“溧陽市河西置業有限公司”,開發了河西新村、河西佳苑2個住宅小區,為村集體創收2000余萬元。樓下店面作為村級集體資產出租,使村級集體每年有了固定的收入來源。該鎮還將原磚瓦廠開發建成明清一條街,現有沿街商鋪155間,面積約11000平方米,固定資產1億多元,為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農旅融合型。創建特色田園鄉村,打造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培育鄉村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旅游新業態。全市已有9個村莊被命名為“江蘇特色田園鄉村”。慶豐村依托水稻產業優勢,傾力打造“蘇南第一方,慶豐稻花香”農旅項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從曾經的經濟薄弱村蛻變成網紅村。發揮稻米產業優勢,開發慶豐大米、慶豐米酒、慶豐七彩菜籽油、慶豐烏米飯以及慶豐饅頭等,推行“吃、住、游、購、娛”特色服務。村推行“稻田認養”經營服務,面積達到150畝,為村集體年增收90萬元。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流轉土地近3000畝。該村先后獲得“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江蘇省先進基層黨支部”等多項榮譽稱號。
產業開發型。利用“溧陽1號公路”全域旅游和天目湖、南山竹海旅游區發展的契機,積極參與旅游項目開發,興辦農莊、酒店、民宿、農家樂等,開發旅游特色產品,建造標準廠房出租,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天目湖村地處天目湖旅游度假區和天目湖新鎮開發建設的核心區,村黨委借助天目湖5A級旅游景區開發,關停低效高耗有污染企業,利用本村原始積累,采用資本運作和滾動發展模式,建造標準化廠房,盤活和利用原有資產資源,挖掘增收潛力,爭取立項,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村級集體經濟轉型升級,使村級集體經濟保持持續較快的增長態勢。李家園村利用國家5A級景區南山竹海和御水溫泉的資源,與南山竹海景區合作經營,每年分紅收入105萬元;村辦的旅游服務中心大樓每年租賃收入55萬元。先后獲得“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等榮譽稱號。
抱團聯動型。依托現代農業和旅游業發展優勢,放大溧陽全域旅游和“1號公路”的品牌效應,引導經濟薄弱村盤活閑置或低效的集體資產。鼓勵薄弱村采取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或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發展高效農業。竹簀鎮姜下村借助“溧陽1號公路”,成立姜下農副產品銷售有限公司與丫丫農場合作,為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等配送食品,年銷售額達到1040萬元,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每年可為村集體經營創收80多萬元;村參股100萬元,與企業重塑竹簀風鵝老品牌,重啟竹簀風鵝生產項目;村與企業合作建設的姜下休閑農業示范園,集種植、景觀、采摘、銷售于一體,帶動特色產業發展,增加村民和集體經濟收入。
以地生財型。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以地生財。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土地指標申請及調整規費結算方式的通知》要求,對2019年起實施的各類土地整治項目新增耕地形成的占補平衡指標,70%由實施鎮(街道)留作自用,并予以交易。交易資金對村級按10%、經濟薄弱村按15%進行獎勵,對沒有資源的經濟薄弱村,均按3%~5%比例專項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著力提升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上興鎮永和村完成的第一個復墾項目,爭取到鎮專項獎勵資金400萬元,村級經濟躍上新臺階。在鎮政府的支持下,瑞豐集團公司投資220萬元,將位于瓦屋山風景區、“溧陽1號公路”邊的鎮屬原東風林場的廢舊房舍,改造成用于發展鄉村旅游的茶舍、餐館和民宿,以永和村的名義對外發包,將其打造成永和村又一個造血型項目。
黨建引領型。全面推進村書記“5A”晉檔升級管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選用懂經營、善管理、信息靈、交際廣,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有謀有招的人進入村“兩委”班子。逐村分析研判,撤換不勝任、不合格、不盡職的村書記和村干部。組織村干部進黨校、高校學習培訓,選派村干部到發展較好的村跟班實習,提高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玉華山村是別橋原鄉旅游開發重點區域之一,該村利用“溧陽1號公路”優勢和自然條件,發展苗木種植業和生態旅游,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建成集種植、采摘、銷售于一體的休閑農業示范園,打造現代農業名片。大力推進丘陵山區綜合開發,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村民收入。村成立農地股份合作社,建有苗木和苦瓜種植基地、垂釣中心、農機服務站、采摘園大棚設施、優質生態水稻種植區、機械存放場和經營門店等創收項目。村富環境變,現今的玉華山村環境優美、村莊整潔、鄉風文明、公共服務條件日趨完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