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施模仿西施皺眉頭。比喻不考慮實際情況,盲目模仿,不但相差甚遠,反而出了丑。有時也做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
“顰”通“矉”,是皺眉頭的意思,組詞“一顰一笑”“東施效顰”等。不能錯寫成“頻繁”的“頻”。
“東施效顰”一詞出自《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美女西施因病而皺著眉頭,鄰居丑女東施見了覺得很美,回去時也捂著胸口,皺著眉頭。村里的富人看見她這樣,都緊閉著大門不愿出來;窮人見了,帶著妻子兒女躲著她跑了。東施光知道(西施)皺著眉頭美,卻不明白她皺眉的樣子美的原因。
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且更是可厭。■
曹雪芹《紅樓夢》
西施,中國古代美女。據《吳越春秋》記載,西施乃春秋時越國苧蘿山(今浙江諸暨市南)一民女。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后,越國大夫范蠡看到西施貌美,便教以歌舞諸技,獻與吳王夫差,深為夫差寵愛,特為她建了館娃宮。
我國明代戲劇作家梁辰魚在傳奇 《浣紗記》中塑造了一個美麗忠貞、熱愛祖國的西施形象。西施與范蠡一見鐘情,訂立婚約。范蠡入吳為奴一去不返,西施輾轉憂慮,思念情人。三年后,范蠡回國,去山中迎接西施,并勸她以社稷興廢為重,犧牲青春,去吳國迷惑夫差。西施深明大義,毅然以國家利益為重,割斷情愛。她入吳前專心學習歌舞,入吳后一面將定情之物溪紗朝夕佩戴,思念范蠡,一面魅惑夫差,等待時機報國家大仇。越滅吳后,西施和范蠡結成夫妻,泛舟太湖而去。
后人常以西施作為絕代美女的代稱,又以吳王寵愛西施而亡國作為女色禍國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