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秋,李 鵬
(1.國家知識產權局,北京 100088;2.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24)
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是一種固態的半導體發光器件。與其他發光器件相比,LED 具有發光效率高、體積小、環保、耗能低、反應速度快、壽命長等優點,因此其應用越來越廣泛,并逐漸取代傳統的照明產品。近年來,發光二極管已經被應用于一般的家用照明上[1]。
LED 最初用于儀器儀表的指示性照明,隨后擴展到交通信號燈,再到景觀照明、車用照明和手機鍵盤及背光源。后來發展出微型發光二極管(micro-LED)的新技術,其將原本發光二極管的尺寸大幅縮小,用可獨立發光的紅、藍、綠微型發光二極管成陣列排列形成顯示陣列,用于顯示技術領域[2]。微型發光二極管具有自發光顯示特性,比自發光顯示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效率高、壽命較長、材料不易受到環境影響而相對穩定[3]。
我國臺灣地區的LED 產業發展較早、較快,是國際LED 產業的重點地區之一,近年來,隨著島內產業發展的下滑,產能逐步向大陸轉移。我國大陸地區第一只LED 是1969 年由中科院長春物理所(現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的。圖1 是發光二極管的結構,發光原理是基于PN 結的導電特征,發光二極管主要包括P 型摻雜的半導體層和N 型摻雜的半導體層形成的PN 結構。由于P 型半導體層和N 型半導體層之間的載流子濃度差形成擴散電流,同時其中的自建電場形成漂移電流,在無外電場的情況下,擴散電流與漂移電流彼此平衡,在施加外電場的情況下,平衡狀態被破壞,擴散電流增加由此形成了正向電流,空穴從P區注入到N 區,電子從N 區注入到P 區,在PN 結附近分別與N 區電子與P 區空穴復合,產生自發輻射的熒光。

圖1 發光二極管結構
在我國專利數據庫中,截止2021 年12 月2 日,發光二極管的相關專利申請共計68 852 件,專利申請量非常可觀。圖2 顯示了發光二極管在近10 年的專利申請量,從圖2 可以看出,發光二極管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幾乎呈逐年上升態勢,2012 年以前屬于發光二極管專利申請的快速增長期,2012 年后進入平穩增長期。在發光二極管領域,各公司的研發投入和對技術的保護意識非常強。

圖2 發光二極管領域近10 年的專利申請量年分布
發光二極管的技術脈絡從生產流程角度可分為襯底的選擇和制作、外延的形成、芯片的制作以及封裝。從發光二極管器件的重要結構角度分類,并參考國際專利分類體系,發光二極管的重要技術分支包括以半導體為特征、以電極為特征、以涂層為特征(如鈍化層或防反射涂層)以及以半導體封裝體為特征(包括與半導體緊密接觸或與封裝集成在一起的元件)[4]。
圖3 顯示了參考國際專利分類體系的發光二極管領域技術分支比例。從圖3 可以看出,在發光二極管領域,國內專利申請中封裝領域的專利申請占比最多,比其他三個分支的專利申請的總和還多,并且封裝領域的專利申請中實用新型專利比例可觀。封裝技術在我國發光二極管領域具有重要地位。

圖3 發光二極管領域重要技術分支專利申請分布
其中,以半導體為特征的改進包括:具有一個量子效應結構或超晶格,如隧道結;具有多個在半導體中集成的發光區,如橫向不連續發光層或光致發光區;具有一個光反射結構,如半導體布拉格反射鏡;具有一個應力弛豫結構,如緩沖層;具有一個載流子傳輸控制結構,如高摻雜半導體層或電流阻斷結構;具有一個特殊晶體結構或取向,如多晶的、非晶的或多孔的;具有特定的形狀,如彎曲或截斷的襯底;發光區的材料[4]。
專利申請CN109065686A 公開一種微型發光二極管,包括具有在一方向延伸的柱體的第一型半導體,發光層包覆第一型半導體的柱體,第二型半導體包覆發光層。該微型發光二極管能向三度空間發光,因此發光亮度得以提升[5]。CN109346584A 公開了一種發光二極管外延片,通過在摻雜鎂的氮化鎵層中插入摻雜碳的氮化鎵層,降低空穴提供層的串聯電阻,增強LED 的抗靜電能力[6]。
以電極為特征的改進包括具有特定形狀和相應的材料方面的改進[4]。例如,專利申請CN113690355A 公開了一種適用于可見光通信的并聯陣列LED 芯片及其制備方法,柱狀N 電極的頂部與n 型GaN 層歐姆接觸,其底部鍵合金屬層,由此降低了芯片的結電容,得到適用于可見光通信的高帶寬LED 芯片[7]。CN110190164A 公開了一種柔性電致發光器件及其制備方法,采用納米銀線導電薄膜作為發光層兩側的透明電極,具有雙面發光、便于圖像化的特點,而且出光效率高[8]。
以涂層為特征的改進包括反射涂層方面,如介電布拉格反射鏡[4]。專利申請CN108767083A 公開了一種應力可調的垂直結構LED 芯片,通過調節TiW 基金屬的應力來調節LED 外延片的生長應力、生長襯底剝離時釋放的應力以及減薄轉移襯底時釋放的應力[9]。
以半導體封裝為特征的改進主要包括波長轉換元件、封裝結構本身(包括形狀和材料)、光場整形元件、向該半導體導入或自該半導體導出電流的裝置,如引線框架、焊線或焊球、熱吸收或冷卻元件[4]。圖4 顯示了封裝領域各專利申請的技術分布。從圖4 可已看出,在封裝領域,申請量占比最大的是導電裝置的設計,其次是波長轉換元件的改進,再次是關于散熱和光學元件的改進,而單純的封裝結構的改進占比最小。

圖4 發光二極管封裝領域各專利申請的技術分布
專利申請CN113684021A 公開了一種稀土近紅外熒光粉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該稀土近紅外熒光粉化學式為:Cs2AgIn1xySbxYbyCl6。式中x,y分別為摻雜離子Sb3+,Yb3+相對基質離子In3+占的摩爾百分含量,取值范圍:0.005≤x≤1.00,0.05≤y≤1.00。該熒光粉具有紫外至可見光區寬譜帶激發和強近紅外發射的優點[10]。
專利CN214848669U 公開了一種高對比度的LED 顯示器件及模組,通過局部發光芯片的局部發光區外設置吸光區,并將多塊局部發光區緊密靠近而形成總發光區域,極大地集中了發光部位,提高了LED 顯示器件的對比度[11]。
從以上分析數據可以看出,國內發光二極管領域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封裝領域,以改進發明居多,但近幾年來國內企業對封裝的改進效果明顯優于國外同類產品,也就是說,在發光二極管領域,在沒有掌握核心專利技術的局勢下,我國企業仍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