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8日,國際宇航聯合會在第73屆國際宇航大會開幕式上,將2022年度“世界航天獎”授予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團隊。“世界航天獎”是國際宇航聯合會年度最高獎,此前,“嫦娥四號”任務團隊代表曾獲此獎項。國際宇航聯合會表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團隊為成功探索火星提供了創新性的選擇,并為推進深空探測技術作出了杰出貢獻。
在9月21日的成果介紹會上,“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團隊代表為在場的幾百名宇航從業者和愛好者介紹了“天問一號”任務的技術和科研成就,以及中國推廣國際交流合作的倡議。
國際宇航聯合會主席帕斯卡萊·埃倫弗羅因德會后表示,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取得了巨大成功,它首次發射就同時包含了環繞器、著陸器和火星車。“天問一號”任務極其復雜,它需要環繞器保持在一個完美的姿勢才能使著陸器和火星車成功降落火星。“有許多火星任務都失敗了。‘天問一號’的火星車在火星上的表現非常出色。我們已經看到相關科研團隊發表的關于火星水活動的論文。祝賀中國取得這一成功。”她說。
“天問一號”任務期間,中國團隊與國際同行開展了若干合作,例如“祝融號”火星車與歐洲航天局“火星快車”軌道器開展數據中繼通信試驗,實現中歐火星科學數據中繼合作。
埃倫弗羅因德認為,國際合作對于太空任務十分重要,“太空探索任務非常復雜,我們必須利用全球的專業知識”。她說:“太陽系探索及太陽系外探索激勵了當今的年輕一代。他們許多人現在夢想成為宇航員。”
“天問一號”任務于2016年1月批準立項,2020年7月23日探測器成功發射。探測器經過202天4.75億千米的深空飛行,于2021年2月10日與火星交會,成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繞火星軌道。探測器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實施火星著陸。2021年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成功駛上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
“天問一號”任務邁出了我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從地月系到行星際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進展。“天問一號”任務實施以來,已實現了6個首次:首次實現地火轉移軌道探測器發射;首次實現行星際飛行;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軟著陸;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表面巡視探測;首次實現4億公里距離的測控通信;首次獲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學數據。
截至2022年9月20日,“天問一號”環繞器已在軌運行780多天,火星車累計行駛1921米,完成既定科學探測任務,獲取原始科學探測數據1480GB。科學研究團隊通過對我國自主獲取的一手科學數據的研究,獲得了豐富的科學成果。目前,“天問一號”環繞器正繼續在遙感使命軌道開展科學探測,持續積累一手科學數據。
(責編: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