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常言道”“俗話說”,人們聽慣了。聽慣了,這些話是不是就正確?未必。生活中很多“常言道”“俗話說”表達或反映了人們的某種愿望、某種感情。人們贊美某種行為或批評某種選擇,有一定的時空背景,而事物在發生變化,固定的說法有可能會出現偏差。對于一些話,固然沒有必要“較真”,但認真思考,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辨析能力。
我們說要勤于思考問題,這未必是為了得出固定價值標準,未必關涉原則;但若我們善于辨析,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會引發深刻豐富的思考,作文也就有話可說。
示例一
畢業二十年大家重返母校聚會,同學們紛紛說“師恩難忘”,可是有位老教師在致答謝詞時感慨地說,他最怕聽到的話就是“師恩難忘”。
他可能在想些什么?代他擬出來。
仔細推敲這句話,可能會產生一些想法,這些想法是“個人的”——
“師恩難忘”是傳統的社會用語,人們習以為常,類似的還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師恩難忘”一般是作為學生一方禮節性的表達,有時只是客套,未必有什么實際意義。
那位老教師是不是經歷豐富,從職業性質出發,有特別的思考?
師生之間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
從學生角度而言,能不能把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當作教師的恩賜?
有教師認為“師生之間不存在什么‘恩’”,很可能因為他比一般人更懂教育的本質。
教育是社會服務,教師盡心盡職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既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學生不是教師的私產。
教師也不應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恩主”。
教師教育學生,履行職業責任,不是在“施恩”,更不是為了讓學生記“恩”,而在于讓學生記住人的責任,今后為社會服務。
作為學生,如果真正想銘記學校的教育,銘記教師的工作態度,最好的做法就是,像老師那樣熱愛工作,像他們那樣為社會服務,像他們那樣愛護少年兒童……而不是“報恩”。
退一步說,如果教師認為自己有“恩”于學生,學生今后要感恩教師,那教育會不會成為一種交換?
這時候,你可能會想到:很多人根本不會想到這些,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不太可能達到你自己思考的深度。處于缺乏獨立思考的人群中,有時對于一些想法你未必能直言不諱,但是又不能不去想。一個人若總是不經思考地重復別人的話,往往會走向平庸。
沿著這樣的思路去尋找,還會發現一些同樣經不起推敲的“金句”和“名言”。
示例二
學校開學典禮上,有一條巨大的橫幅——“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明天學校以我為榮?!?/p>
在第一節語文課上,老師問同學們是否注意到那條橫幅上的標語,很多同學認為“很勵志”。老師說:“我在學校工作多年,從來沒想到要以別人的什么為榮?!?/p>
他的話讓大家感到驚訝。
你怎么看?
“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明天學校以我為榮。”很多學校曾把印著這類標語的橫幅懸掛在校園里,可見“為榮”是普遍的意識。
對此是不是也可以深究一下?
名校的榮譽,是很多前輩創造的,簡單地說,那都是別人的勞動成果。作為學生,自己的學習還沒有開始,何必以它為你的“榮”呢?
作為教師,有自己的職業追求,有個人的生命價值,何必要以學生的成就“為榮”呢?
如果就讀“名?!笨梢宰寣W生得到優質的教育,學生就應當以優質的服務回饋社會。
一個人的自信要靠“名校”撐著,靠不?。煌瑯樱凰鶎W校的聲譽要靠畢業生的成就支撐,也未必靠得住。
我不是要批判這個“為榮”的口號,而是想請你認識到:對校園文化,要依據常識、常理,理性思考,否則讀幾年書,腦袋里只有一大堆似是而非的東西,以后將難免平庸。
……
許多人們習以為常的用語,表達了美好的愿望,體現了善良和禮貌,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些文化觀念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在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也有必要對傳統文化做辯證的思考。
深刻的見解來自獨立思考。雖然個人的思想有時難以被他人認同,但個人能保持理性和獨立思考,在一些關鍵時刻,能表現出比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示例三
對中國古代“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一系列關于刻苦學習的故事,你怎樣看?把你能想到的話寫一些出來,然后擬一個提綱。
為什么中國文化中有那么多“刻苦學習”的故事?過度推崇“刻苦”“苦讀”,會不會導致人們對學習的曲解?
“為榮”不是教育的招牌
江蘇省常熟中學高三(4)班李亦哲指導老師:孫辛艷
語文老師說自己“從來沒想到要以別人的什么為榮”,學生們對此很是驚訝。平靜與驚訝間反映的,恰是老師和學生對教育在認知上的差異。也許,在大多數人看來,讀書時以母校為榮,功成名就后讓母校以自己為榮,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而我認為,“為榮”不應成為教育的招牌。教育的核心目標應當是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榮不榮”最多只能算教育的“副產品”,絕不能成為教育的落腳點。
“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明天學校以我為榮”這個口號,本身就是一個“霸王條款”。因為它默認了兩個前提:學生現在要以學校為榮;學校將來會以學生為榮。
可是,“以什么為榮”,是有條件的。
如果學校沒有盡到應盡的教育職責,學生會不會以學校為榮?
如果學生走上社會卻做出傷天害理之事,學校會不會以他為榮?
顯然,這句口號沒有包含這些情況。它默認,每一個進入本校的學生,都應以成為本校學生而感到自豪。然而,對于絕大多數成績普通的學生而言,他們是否有過“學校以我為榮”的體驗呢?
這一口號事實上讓教書育人淪為功利的、不平等的利益交換:如果學生沒有考出好成績、做出什么貢獻,那他就不能成為學校的驕傲。
然而,教育應當是平等的、非功利的。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是對人格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導。
誠如清華大學某教授所說的那樣,“與其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讓孩子勢不可當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何謂“成功”?如何“為榮”?倘若人只是為了成為別人口中的榮耀而活,永遠處在追逐功名的狀態,無法停步享受眼前的一切,那么垂垂老矣之時,回望這樣的人生,有價值否?
我們應當對教育“袪魅”。我們一向喜歡宣傳無私奉獻以致積勞成疾的教師、鳳毛麟角的“學神”、寒門逆襲考上名校的學子,然后用各種榮譽來標榜這些行為,仿佛這才是教育本該有的模樣。但是這部分人,終究還是極少數。對大多數人而言,教育不是聚光燈下的驚艷四座,而是走好自己人生的必經之路。
教書育人者是凡人。他要吃飯,他要睡覺,他得先養家糊口。對他而言,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帶好學生,這就足矣?!耙詫W生為榮”這種理想,就像吹出的肥皂泡,太虛幻了。
學生也是凡人。他要平心靜氣,一門心思撲到學習上,拼命汲取知識的養料,最終交出亮眼的答卷,踏入心儀的學府。至于學校以自己為榮,那只是自己學習優異的“副產品”,絕不是努力學習的核心目的。
身外榮譽終是幻,腳踏實地方為真。
“為榮”不是教育的招牌,也不應成為教育的招牌。與其大肆宣揚“今天以誰為榮,明天以誰為榮”,不如教學生們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做好每件小事,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天。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塑造健全的人格。能夠細品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能夠發現平淡日子里轉瞬即逝的一抹亮色,足矣。畢竟,所謂“榮譽”都只是白駒過隙,人不可能光靠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過一輩子。生命應該像一棵樹般茁壯成長,植根于堅實的土地,伸向無邊的云霄。
點評魯迅敢于質疑:“從來如此,便對么?”而大多數人都默認“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明天學校以我為榮”這一口號是正確的。人們總是對聲名赫赫的學校趨之若鶩,而大多數學校在宣傳時也會列舉杰出校友取得了多少成就,把他們當作金字招牌,卻忽視了教育的本質,這也是本文的破題之處。學校教育不是為了培養一個個追名逐利的人,也不應把個體的成功當作宣傳標語。李亦哲同學沿著題旨,抽絲剝繭,批判了教育界的浮躁風氣,呼喚教育的平等。文末提出了“生命之樹”的意象,令人不由得向往——教育應當引導孩子們向下扎根,向陽生長。
(江蘇省常熟中學孫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