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學生的議論文,看起來像一潭死水,板滯而少有變化;而另一些學生的議論文,看起來如風行水上,自然而富于變化。前者讀起來味同嚼蠟,后者卻引人入勝。那么,一篇議論文如何才能告別板滯走向靈動呢?
首先,好的議論文往往突破模式,在穩(wěn)定中追求變化。中學生的筆下最容易出現(xiàn)“三段論”模式。“三段論”原是邏輯學概念,常被語文老師拿來譏諷某些議論文的弊病,即論證部分常常只有三個段落,或者很少的段落中幾個分論點的表述過于整齊劃一。寫議論文,必須努力打破“三段論”式的板滯格局。
冗長的語段往往“高大全”:分論點、分析、事例、引用、結論等,塞得滿滿當當。但過猶不及,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拿起“手術刀”,根據(jù)意義的“相對獨立”原則,把長段切分成不同的段落。比如,以“//”作為劃分段落的標志,我們既可以安排成四段——分論點//分析//事例、引用//結論,也可以安排成三段——分論點//分析、事例、引用//結論,還可以安排為兩段——分論點、分析//事例、引用、結論。試舉如下一個實例:
“知識就是力量。它首先是一種難以量化的、偉大的精神智慧,當然更能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可見的、巨大的物質(zhì)力量。
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憑什么?憑知識,以及知識帶來的預見性。史蒂芬·霍金,被盧伽雷氏癥禁錮在輪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動’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這并不影響他能夠成為繼愛因斯坦之后當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享有國際聲譽的偉人。靠什么?——關于宇宙奧秘的最新知識,最富有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智慧。
可見,知識能夠改變世界,知識能夠影響命運,知識能夠給人自由。”
如果把這三段合為一段,是不是太長?讀起來是不是太吃力?視覺效果是不是太板滯?
其次,還要避免全文只有兩種標點符號——逗號和句號。標點符號可以表達說理人的語氣,只有逗號和句號,說理的語氣怎么能夠真實、豐富地表達出來呢?不妨在逗號和句號構成的偌大“方陣”中穿插幾個“異類”,比如問號、驚嘆號,在單調(diào)中帶來一點變化。比如有一篇議論文以錢學森回國時被阻攔為例,做了精彩的議論:
“為什么說錢學森一個人就足以抵得上五個師呢?難道不是因為他的頭腦里掌握了足夠多高深、前沿的現(xiàn)代科學理論和高精尖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難道不是因為這些關于‘原子能量’的知識足以用來增強一個國家的實力甚至改變整個世界,決定人類命運?由此可見,知識就是力量。”
最后,長短句結合也是文章由板滯走向靈動的手段之一。長句,往往有很多狀語、定語等附加成分,它們可以使說理更加嚴密;短句,讀起來簡潔、明快、有力,雖然壓縮掉了一些附加成分,但幾個短句疊加同樣能表達豐富、完整的意思。長句、短句各盡其妙,其運用之妙在于服從實際需要,而長短句結合往往是寫作高手們的共同追求。
模擬演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一年一度的秋季運動會落下帷幕。運動會不常有,而體育課、活動課卻常設。運動會、體育課、活動課……它們構成校園里一道獨特的“體育”風景線。不過,這道風景線也有灰暗的時候,比如有些學校取消體育課,改上自習,有的同學在體育課上受傷……而且,人們對“體育”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
請聯(lián)系現(xiàn)實,寫一篇文章,表達自己的感觸和思考。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問診作文
48分 贈予生命的“蘋果”
江蘇省鹽城中學高一(8)班 王玎玲
“你肯定是因為成績不好才走體育這條路的。”“你的數(shù)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嗎?”人們盡管在理論上習慣于承認體育之重要性,但實際上對體育工作者普遍輕視,這反映出人們潛意識中對體育的漠視。那么,體育有何功效?
“引言加評價”是常見的開頭方式,但評價語不夠生動,缺乏引人入勝的魅力,而且直接問出“體育有何功效”,顯得有點突兀。
體育可以增智。古代奧運會曾用蘋果嘉獎優(yōu)勝者,以智慧之果相贈,彰顯體、智之間的重要聯(lián)系。“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7+1gt;8”理論指出,學習7小時再加上鍛煉1小時,其效果遠優(yōu)于持續(xù)學習8小時。科學巨匠愛因斯坦,精神上漫游于人類智慧之巔,同時也熱愛運動,喜歡健步走;頂尖名校清華大學,以“無體育,不清華”為口號,激勵學生加強體育鍛煉;鐘南山院士就讀北大醫(yī)學部期間,曾在首屆全運會男子400米跑比賽中打破當時的全國紀錄,至今仍然堅持運動;巴甫洛夫在一封寫給工人們的信中,強調(diào)了“將腦的工作和手的工作相結合”的益處。“體者,載知識之車。”體育是智育的奠基石。一個沒有強健體格的人,即使擁有再高的智力,也難有體力支撐其做出更大貢獻。
第一個分論點提出后,先是簡單分析,然后舉例論證,最后再進行分析,應該說結構還是比較清晰的,不過段落稍長了一點,能否多分幾段?另外,例子過多,有堆砌之嫌。
體育可以載德。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的第一年,就成立“北京大學體育會”,他堅信“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青年毛澤東則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體育鍛煉可增強意志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同時幫助青年培育良好、健康的精神。英國教育學家洛克認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體”。體者,“寓道德之舍”。體育是德育之船的風帆。擁有強健的體魄,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第二個分論點提出后,多次采用引用論證,通過名人名言增強觀點的權威性和說服力。同樣,本段也稍長了一點,建議再進行切分,使其節(jié)奏明快一點。
體育可以顯美。當我們重新審視體育,不難發(fā)現(xiàn),體育便是贈予生命的“蘋果”。而當下,這顆“蘋果”有了新的價值。體格之強健,形體之健美,皆出于此。重體育者,以剛健之氣、積極向上之心為美。反觀流行文化,“A4”腰、“筷子”腿等病態(tài)審美觀,或許便是忽視體育的惡果。因而,我們更加意識到體育對美育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正因為崇尚體育,古希臘人熱衷對健美的肌肉線條的塑造,如今我們透過一座座古希臘雕塑,仍然能感受到當時人們對健全的靈魂與健美的體魄和諧統(tǒng)一的追求。正因為崇尚體育,米開朗琪羅的代表作《大衛(wèi)》以健美男性的形象及其噴薄的生命力,素來廣受稱道。體者,盛健美之器。體育是美育的風向標。前路明晰,方行正軌。
第三個分論點提出后,先以蘋果為喻,使說理顯得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然后以古希臘雕塑為例論證觀點,很有說服力。
第二至四節(jié)三個段落安排了三個分論點,這樣布局形式上的“視覺效果”很不好,看上去很板滯。這就是閱卷老師反感的“三段論”。這樣的“三段論”還容易給人以程式化、模式化的感覺。建議把文章的這個主體部分拆分成若干段落,使段落長短不一,制造出靈動的效果。
以體增智,以體載德,以體顯美,此為體育之大效。在“唯分數(shù)論”盛行的當下,校園體育愈發(fā)需要得到重視。應當牢記,唯有握緊贈予生命的“蘋果”,以有活力的身體與飽滿的生命力迎接未來,方能增智樹德,育美強魄。
結尾采用了先分后總的結構,先用“以體增智,以體載德,以體顯美”直接總括全文,又用“增智樹德,育美強魄”間接地收束全文。另外,再次寫“生命的‘蘋果’”,不僅回扣了文章的標題,也呼應了前文相關的內(nèi)容。
修改意見
本文構思新穎,以“贈予生命的‘蘋果’”為題,而正文又兩次寫到“生命的‘蘋果’”,將體育的功效加以藝術性地表達。從智育、德育、美育幾個不同的角度論述體育的功效,這是有層次地表達。盡管如此,這樣一篇基本功不錯的議論文還是有缺憾的,即“三段論”式的布局形式及較長的內(nèi)容,看起來有點板滯,缺乏靈動之氣。八百多字的文章比較忌諱只有三五段,最好盡可能多安排一些段落。習慣于信息快速“輸入”的當今讀者,喜歡節(jié)奏明快的段落和句子,而作者應該盡可能擁有這樣的“讀者意識”。另外,行文語氣也比較單調(diào),缺乏變化之美。
升格作文
53分 贈予生命的“蘋果”
江蘇省鹽城中學高一(8)班 王玎玲
“你的數(shù)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嗎?”這樣的調(diào)侃時有耳聞。
“你肯定是因為成績不好才走體育專業(yè)這條路的!”這幾乎成了被人們普遍接受的邏輯。
相比原稿,這里針對引言有精當?shù)奶崾荆@得幽默、風趣,引人入勝。
如此言論的背后,既有對體育工作者的偏見,也有對體育愛好者的輕蔑,更有對體育學科的漠視。
評論引言時,運用復句加以細膩分析,由體育工作者、愛好者自然地過渡到體育學科。
體育真的是“五育”中可有可無的點綴嗎?絕對不是!體育在彰顯自身魅力之時,還可以對智育、德育、美育等產(chǎn)生不可低估的影響。
原稿“體育有何功效?”提得比較突兀,這里在運用設問的修辭形式后,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論點。
跟原稿比較,開頭提出論點的部分由一個段落變?yōu)樗膫€段落,顯得簡潔、明快。體育可以增智。古代奧運會曾用蘋果嘉獎優(yōu)勝者,以智慧之果相贈,彰顯體、智之間的重要聯(lián)系。
體育可以增智。古代奧運會曾用蘋果嘉獎優(yōu)勝者,以智慧之果相贈,彰顯體、智之間的重要聯(lián)系。
“7+1gt;8”理論指出,學習7小時再加上鍛煉1小時,其效果遠優(yōu)于持續(xù)學習8小時。頂尖名校清華大學,以“無體育,不清華”為口號,激勵學生加強體育鍛煉;鐘南山院士就讀北大醫(yī)學部期間,曾在首屆全運會男子400米跑比賽中打破當時的全國紀錄,至今依然堅持運動;巴甫洛夫曾寄語工人們“將腦的工作和手的工作相結合”。
反觀當下,體育課被占用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本該在操場上肆意揮灑青春汗水的學子,身心卻被禁錮在“唯分數(shù)論”的牢籠中而不得解脫。
“體者,載知識之車。”體育是智育的奠基石,腳踏磐石方能攀高!
這是論證部分的第一個板塊。作者提出分論點后,以蘋果作為智慧之果嘉獎古奧運會優(yōu)勝者的事例,論述體育與智育的關系;然后列舉事例,單獨安排為一段;接著反面論述,又單獨安排一段;最后小結,另起一段,非常醒目。一個論證板塊分四個段落,層次何其清晰,讀起來何其輕松。
體育可以載德。蔡元培堅信“完全人格,首在體育”,他任北大校長的第一年,便雷厲風行地成立“北京大學體育會”。青年毛澤東則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古羅馬人也有一句具有類似理念的格言:“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體。”的確,體育鍛煉可給青年人內(nèi)心注入活力,增強意志,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能力,健全其人格,文明其精神。
體者,“寓道德之舍”。體育是德育之船的風帆,以體載德方能更好地推動德育之舟的前進!
這是論證部分的第二個板塊。提出分論點后援引蔡元培、毛澤東的名言加以分析;接著用古羅馬人的格言進一步印證觀點;最后一段是小結,簡潔有力。
體育可以顯美。體育是“贈予生命的‘蘋果’”,其實這“蘋果”還有其他的附加值——展現(xiàn)生命的力與美。這美,有時是高手灌籃時的剛健之美,有時是體操表演者做高難度動作時的柔韌之美……審美的類型不同,其實質(zhì)是一樣的:健康之美。
可是,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日益繁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健身,少運動,卻“宅家”頻發(fā)美顏視頻;“A4”腰、“筷子”腿等病態(tài)審美觀也大行其道。此“美”何如哉?這并不是真正的美!
正因為崇尚體育,古希臘人熱衷對健美的肌肉線條的塑造,如今我們透過一座座古希臘雕塑,仍然能感受到當時人們對健全的靈魂與健美的體魄和諧統(tǒng)一的追求。正因為崇尚體育,米開朗琪羅的代表作《大衛(wèi)》以健美男性的形象及其噴薄的生命力,素來廣受稱道。
體者,盛健美之器。體育是美育的風向標,前路明晰,方行正軌。
這是論證部分的第三個板塊。跟原稿相比,這個板塊的內(nèi)容改動較多,由此更好地揭示了“美”在體育中的內(nèi)涵。
另外,這個板塊出現(xiàn)了含特殊語氣的句子,如“此‘美’何如哉? 這并不是真正的美!”,給本文帶來變化之美。
總之,以體增智,以體載德,以體顯美,此為體育之大效。在“唯分數(shù)論”盛行的當下,校園體育愈發(fā)需要得到重視。
切記,唯有握緊贈予生命的“蘋果”,以強健的身體與飽滿的生命力迎接未來,方能增智、樹德、育美。
結尾與原稿大致相似,但也有所不同——由一段變?yōu)閮啥危@樣段落就具有了“電報式”的簡潔效果。另外,把“增智樹德,育美強魄”調(diào)整為“增智、樹德、育美”,不僅使意思表達更準確,而且音節(jié)也更和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