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河北石家莊兩位農民李永平和于江通過職稱評審,成為全市最先取得初級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李永平和于江分別經營著農場和農業合作社。李永平的農場有1200多畝地,帶動500多戶農戶增收。于江的合作社有3000多畝地,輻射56個村,讓102個參股農民每年增收3萬多元。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讓許多人感到很“迷惑”:種個地而已,為啥還要評職稱?
不僅在石家莊,近年來,山東、浙江、甘肅、寧夏、湖北、廣東等地陸續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工作,有的還打破戶籍、地域等限制,吸引大批職業農民扎根農村、建設農村。在此過程中,有新型職業農民評上了“正高級”職稱,成為名副其實的“田秀才”和“土專家”。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與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同,新型職業農民要求具備一定的文化與科技知識,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富有自主創新創業精神,具有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換言之,他們具備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先進理念;具備現代農業所要求的能力素質;能夠獲得較高的收入,是新型農業生產的繼承人與開拓者。而且,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能把地種好,還能把農產品賣出好價錢,帶領農戶共同致富。
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就是對這類職業農民的價值認同,大大增強他們干事創業的精氣神。于江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他更愿意去學習新技術,接受新思想,緊跟時代的發展,種出好糧食。
評上職稱的農民不僅有榮譽,還有相應的物質激勵,比如有的地方規定:對取得中級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一次性給予2000元獎補,并鼓勵縣(市、區)對取得初級職稱的人員給予一定獎補;對獲得新型職業農民職稱的人員,在優先享受新技術培訓,優先承接新品種、新工藝的實驗示范等政策的同時,涉農部門各類農業項目、強農惠農獎補政策,也將向其領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傾斜……這些物質激勵與政策措施,具有極大的正向價值,可以促進職業農民的事業良性循環。
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工作,能激勵更多農民、更多青年對新型職業農民抱以更強的社會認同感。曾經,農民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勤做細耕苦種田”的刻板形象,靠天吃飯、靠地打糧,年輕人不愿像祖輩、父輩那樣土里刨食。“大國小農”是我國基本國情,且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逃離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多,“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成為困擾著我國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的現實問題。通過職稱評定,將農民職業化,且加快農民職業化步伐,有助于培養真正愛農村、懂農業、會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業生產轉型升級。
通過職業化、職稱化,讓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從土地里得到實惠,且感到農業這條路有奔頭,那么,農業勢必會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新型職業農民就會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這樣必然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正如于江所說:“我們農民,前方也有等待被征服的星辰大海。”這是他愿意在農村“乘風破浪”的動力源泉,也應成為新型職業農民耕耘廣袤農村的動力源泉。
一個可喜的現象是,如今,有不少大學畢業生包括碩士生回鄉當起新型職業農民。他們投身于充滿希望的田野,用雙手改變了自己和身邊人的命運,帶動一方發展,實現從“新農人”到“興農人”的跨越。農民職業化,將助推更多有學歷、有夢想、有情懷、有擔當的青年人,在農村留下他們青春的腳印、奮斗的身影!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采采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