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認識韓國,是從1988年漢城(首爾)奧運會開始的,隨著主題曲《手牽手》的旋律響起,世界的目光開始轉向韓國。于是,“光化門、景福宮,東大門外買衣服”成為了韓國走向世界的名片。
1988年對韓國來說是非常特殊的一年。韓國雖然早已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但直到1988年借助奧運會的舉辦,才終于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迄今為止,許多韓國的影視作品都是以1988年作為時代背景進行藝術創作的,從《火星生活》《假日》到近幾年被稱為“無差評”的神作《請回答1988》,這個年份對韓國的影響可見一斑。雖然在之后韓國也經歷了政壇動蕩、經濟危機等打擊,但正是從1988年開始,韓國從東亞地區的偏安一隅逐漸走上了世界的大舞臺,并開始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其實從旅游資源上來說,不論是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韓國并不算突出,尤其是緊鄰中國、日本兩個旅游大國,不遠處也有泰國長長的海岸線,所以,旅游一直都不是韓國的經濟支柱。以往來到韓國的游客,許多都是從中國、日本“順道”來韓國看看,買買東西。而首爾作為韓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然成為了游客們的首選。
雖然很多的旅游攻略都是把光化門與景福宮分開介紹,但其實它們可以看作一個整體。光化門是景福宮的正門,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像天安門與故宮。
光化門被稱為韓國的“國門”,是李氏朝鮮時代皇宮景福宮的正門。光化門原本是石筑基壇上的木結構建筑,因其精巧的工藝、巧妙的結構和壯麗的外觀被認為是韓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筑之一,位居韓國五大宮門之首。





就像去北京一定要去天安門一樣,到韓國先去光化門也成了很多人理所當然的選擇。光化門建于1395年,在歷史上經歷了3次毀壞和4次重建,可以說是久經風霜。光化門的墻上有3個拱形的大門,而門樓上的牌匾上用漢字書寫著“光化門”3個大字。在1995年修繕的時候,光化門的牌匾換成了韓語,直到2010年再次復建,又恢復了傳統的漢字牌匾。光化門這個名字有著“光照四方,教化四方”的寓意。
光化門也有一個廣場,廣場兩邊矗立著在韓國最受尊敬的兩個人物銅像——世宗大王和李舜臣將軍。世宗大王的銅像是坐姿的銅像,他左手捧著一本書,右手抬起向百姓致意,那本書就是韓語的前身《訓民正音》。公元15世紀以前,當時韓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都是以漢字來進行書寫的。由于漢語與韓語屬于不同語系,所以使用漢字來記錄韓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都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大多數屬于能“聽、說”而不能“讀、寫”的文盲,非常不利于日常的交流。世宗大王組織了很多學者,創造了適合韓語讀音的文字體系,這就是《訓民正音》,意思是“教老百姓以正確的字音”。而世宗大王揮動的右手好像是在向當時的百姓宣稱:“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文字,這種文字非常容易學習,沒受過教育的老百姓也可以學會。”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難怪世宗大王被后世的人們奉為文化方面的民族英雄。
世宗大王銅像的前面,是一個類似于渾天儀的銅制雕塑,而在南邊與世宗大王銅像遙相對應的,是李舜臣將軍的站立銅像。電影《鳴梁海戰》引發了一波“李舜臣熱”,讓很多中國人對這位朝鮮半島的傳奇英雄津津樂道。在韓國,中學歷史課本上寫著他抵抗日本入侵的光榮事跡。李舜臣被奉為救國英雄,被尊稱為忠武公將軍。在他的銅像下面,就是大名鼎鼎的“龜船”,“龜船”是李舜臣發明的戰艦。龜船的銅像與課本中描述的一模一樣,就像一個巨大的烏龜,上面的封板就像龜殼一樣保護著船上的船員,這個“龜殼”不光堅硬,還立著許多尖刺,以防止敵人登船。船頭有一個巨大的龍頭,在雕像上還可以看到龍的嘴里是空的,藏著一個管子。據說作戰的時候,這個龍口的管子里可以噴出毒煙,一方面可以掩護戰船,一方面也可以給敵人制造恐慌。世宗大王與李舜臣一文一武兩個形象,在韓國的許多場合都是一起出現的,在韓國人心中,他們兩個就是古時候文化與軍事、獨立與自強的代表。
在光化門和景福宮,固定的時間會有換崗儀式。換崗儀式非常正式,隨著鼓聲響起,穿著傳統藍色與紅色服裝的軍官和士兵分別從景福宮里走出來,帽子上還有2根長長的羽毛。這些士兵有的擊打著腰鼓,有的舉著旗子,從景福宮一直走到光化門。整個過程據說都是按照古代王國的禮儀還原的,要不是周圍的高樓大廈和身著現代服飾的游客,還真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進入光化門,就能看到景福宮的第二道門——興禮門。雖然景福宮的整體設計是仿照故宮修建,但規格上還是有一些差距的。在景福宮里面,很多空場還是保持著古代王國的原貌,除了中間有一條石板路,周圍都是黃色沙土鋪成的地面。其實,用景福宮和故宮作對比的確有點“不公平”,比如:由于古代禮制的限制,景福宮不能使用與故宮一樣的黃色琉璃瓦,只能使用灰色的瓦片。景福宮很多地方都嚴格遵循著禮制的規定,不過有一處卻是例外,那就是景福宮正宮勤政殿天井上的龍雕像。在古代禮制當中,龍作為皇帝的象征,有五爪,龍的圖案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而當時的王國作為藩屬國,只能用四爪龍。而在高宗修建景福宮之后,為了顯示國威,下令將勤政殿的龍改為七爪龍,七爪龍的形象貌似只此一處,也算是意外的“創新”了。

穿過勤政門,來到景福宮的主殿——勤政殿,它是當時最大的木結構建筑,如今被稱為韓國的“國寶建筑”。勤政殿是古代王朝舉行儀式以及國王與百官朝會的地方,作用類似于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勤政殿外面的廣場終于提上了規格,全部都用大塊的方磚鋪路了,只不過地磚有些卻是凹凸不平的,有的地方又出現明顯的弧形,這倒不是工人們偷工減料搞出了豆腐渣工程,而是蘊含了工匠的巧思:如果鋪成平的,陽光照射的時候會讓殿內的反光顯得刺眼,而鋪成高低不平的地面就可以分散光線,讓殿內的光線柔和一些。在勤政殿后面,就是古代的辦公地——思政殿,然后就是作為寢宮的康寧殿和后宮——交泰殿。很有意思的是,在康寧殿附近,還有一個研究各種天文現象的欽敬閣,顯示出當時國王對天象、氣候和農業的重視。
再往后,就是兩處被樹叢和池水環繞的閣樓。舉行慶典和接待使臣時舉行宴會的慶會樓有著“韓國之最”的美譽,它造型獨特,可能是為了顯示國力,修建得非常宏偉,加上水面的倒影,波光粼粼,景色宜人。而香遠亭則是建在蓮花池中間的人工小島上,寓意為“香氣遠播”。與舉行正式宴會的慶會樓不同,香遠亭是國王娛樂的后花園,很多人這樣形容香遠亭的景色:春天百花綻放,色彩繽紛;盛夏蓮花池白蓮朵朵,恬靜悅人;秋天紅楓渲染,艷麗多彩;冬季白雪覆蓋,銀裝素裹。可謂是一年四季都有美景,不愧是國王的“自留地”。如果在景福宮沒有逛夠,還可回到光化門廣場參觀韓國的歷史博物館和世宗文化館。趕上周末,廣場的草坪兩邊還有很多臨時的攤位,售賣各種服裝、小吃、紀念品,就算不懂韓語,也可以一邊比劃一邊與商販討價還價,也算體驗韓國的市井生活了。
“這里這里!就是這里!”在一陣驚呼和尖叫之后,就是“咔嚓咔嚓”的手機或者相機的快門聲,幾個年輕人在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建筑前面擺著各種造型,之后就迅速地消失在人群當中。當然,尖叫著拍照的不止是中國游客,歐美、東南亞的許多游客也用不同的語言招呼同伴在各種地方“打卡”。而經常自嘲為“中老年”的我則是擺出一副“我看不懂但是大為震撼”的表情,趕快翻一翻旅行計劃看看這里是不是被自己忽略的景點。后來才發現,原來是某個韓劇或者音樂錄影帶的拍攝地。這種情景在韓國的旅行中已經成為了日常,不管是在首爾、釜山、仁川還是在慶州,全都是如此,慢慢地也就見怪不怪了。





不得不說,這種“打卡”的心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人,就算我這個“老古董”,在景福宮的時候也會忽然間想起韓劇《大長今》和《王國》的場景;在明洞購物的時候,會想起韓國綜藝《Running Man》的各種情節,這個綜藝還被引進到國內電視臺,就是火爆一時的《奔跑吧,兄弟》;而在逛首爾江南區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哼哼著“歐巴江南style”。作為韓國的文化中心,在首爾的很多地方都進行過影視劇或者音樂錄影帶的拍攝,北村韓村屋、小法蘭西、梨花女子大學等地方,對于韓劇和綜藝愛好者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地方。不過其中最著名的,還要數南山塔。
南山塔又叫N首爾塔,因為位于首爾的南山,所以被稱為南山塔。一開始不明白為什么介紹手冊和塔身上都有一個大大的“N”,后來才知道,“N”就是代表南山的第一個字母,同時也有“NEW”(全新)的意思。N首爾塔是2005年南山塔重新修建之后更改的名字,建設方希望借著這個新名字來表示南山塔的全新面貌。南山塔始建于1975年,原本是作為電視臺的信號發射塔使用的,并沒有什么游客參觀。直到1980年,南山塔的觀景臺開始向游客開放,一下子成為了欣賞首爾夜景的著名景點。南山塔只有230多米高,并不算什么高塔,但是它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它所在的南山是首爾的最高山,有將近500米高,這樣南山塔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山高加上塔高,讓南山塔一下子成了首爾的制高點,也就慢慢變成欣賞首爾夜景的最佳地點。尤其是在2005年修繕之后,南山塔的設施煥然一新,增加了觀景臺、旋轉餐廳等設施,尤其值得一說的是南山塔的燈光設施。據說在修繕的時候,南山塔十分之一的費用都用在了燈光照明上。利用當時最新的燈光技術,南山塔會根據不同季節、不同活動,讓燈光在塔身上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圖案,尤其是照明作品《首爾之花》,使南山塔從各個角度向天空發光演繹盛開的花朵,一經推出便引起轟動,之后就成為了首爾夜空中的“保留節目”。雖然如今世界上很多塔樓都爭相打造美麗的燈光效果,但是南山塔2005年就開始在夜景上下如此大的力氣,也算是很有遠見了。《屋塔房王世子》等知名韓劇都是在這里取景拍攝的,南山塔自然就成了很多劇迷必到的“打卡地”。
準備登山的時候,看到許多人在臺階上排隊拍照。一開始我還好奇:一個普普通通的臺階怎么能吸引那么多人?后來才知道,韓劇《我的名字叫金三順》曾在這里取景,劇中男女主人公在這里隔著欄桿浪漫親吻的畫面賦予了這段原本普通的臺階浪漫色彩。有許多情侶特地來這里,模仿劇中的情景,給自己的戀情留下一份甜蜜記憶。而前幾年火遍全球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讓南山塔的浪漫氣息更上一層樓,南山塔一下子成了浪漫愛情的代名詞。在塔下,就可以看到一個鈍角形的長椅,后面立著《來自星星的你》男主人公的大幅海報,畫面應該是劇中的一個場景,這也讓這個普通的長椅經常被圍得水泄不通,這部韓劇播出也有幾年了,但影響力依然不減。
塔上的“情人鎖”更是南山塔除了燈光外的另一個“吸睛神器”。觀景平臺兩邊的護欄上系滿了各式各樣的情人鎖,成了一道獨特的愛情鎖墻,也成了南山上最為亮麗的風景。南山還有一面“愛的告白墻”,上面寫滿了各種顏色、各種語言的“我愛你”,整個南山塔都在這些“愛的承諾”中散發著最甜蜜的氣氛。雖然“情人鎖”在世界各地并不少見,但南山塔的“情人鎖”因為在《來自星星的你》中出現過,并且是作為劇中的經典情景,讓這里的“鎖”一下子在全世界都有了知名度,劇中男女主人公在塔頂懸掛“情人鎖”的劇情,也成為了許多情侶模仿的橋段。如今,懸掛“情人鎖”的護欄已經被掛得滿滿當當,來自世界各地的情侶,都在這里留下了愛情的見證。
在韓國旅游大多以城市景觀為主,不過,從首爾驅車1個多小時,就可以看到非常美麗的自然景觀,這就是南怡島。南怡島位于北漢江,在韓國京畿道和江原道分界線上。北漢江以狹長的橫向水流而聞名,在渡口乘船10分鐘左右,就可以登上南怡島,欣賞它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了。島的四周生長著像屏風一樣郁郁蔥蔥的樹林,栗子樹、白樺樹、銀杏樹、楓樹、松樹等不同的樹種讓這里在不同的季節都有美麗的景觀,所以這里也被稱為“首爾的后花園”。為了打造這個“后花園”,南怡島也是花費了不少心思。為了保持真正的自然風光,南怡島上沒有電線桿,所有的電線都鋪設在地下,這里是韓國不多的幾個看不見電線的地方。因為要盡量保持原始生態,所以當地人盡量減少南怡島上的工業設施和現代景觀,取而代之的是古代的韓式房子、木質橋梁,還有無數的小鳥和被各種果實吸引而來的小松鼠。
南怡島的名字源于古代王國的南怡將軍,登上島后不遠就可以看到南怡將軍的墓地。據說南怡將軍17歲就通過了武科舉,后來幫助王國平定叛亂,成為功臣。不過后來新皇繼位,南怡將軍遭受誣陷,在28歲就英年早逝了,死后葬在了這座島上。他死后大約300年才得以平反,恢復了原有的英名。為了紀念南怡將軍,島上還修建了紀念碑。在韓國耳熟能詳的詩歌“男兒二十未平國,后世誰稱大丈夫”就是南怡將軍所作。
島的主干道叫作“水杉大道”,這是韓國十分出名的景點,也是南怡島的“必拍之地”,筆直的路旁種滿了水杉。據說這些樹苗是從首爾的農業大學移植過來的,水杉樹高大筆直的樹干,像兩排魁梧的衛士在道旁列隊,歡迎到此而來的游客。春夏時節,樹木郁郁蔥蔥,一片生機盎然。到了秋天,黃色的落葉給大道鋪上了一層金色的地毯,滿眼璀璨,與周圍的楓樹一起,讓整個島上好像燃起了熊熊大火一般。為了吸引游客,島上還養了鴕鳥、鹿和各種水鳥,加上這里的原住民——松鼠,南怡島上熱鬧非凡。
作為“首爾后花園”,南怡島是首爾市民周末休閑的首選。以往南怡島都是春夏秋三季游客很多,到了冬天就顯得有些冷清了,但又是一部韓劇,讓冬天的南怡島在全亞洲出了名,很多游客特地選擇冬天來到南怡島,就是為了重溫劇中的情景。這部劇就是早些年火遍亞洲的《冬日戀歌》。《冬日戀歌》是2002年推出的韓劇,也被稱為韓劇出海的“開山鼻祖”,很多人對韓劇“絕癥、車禍、失憶”戲路的最初印象正是源于這部劇。這部韓劇在整個亞洲尤其是日本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甚至有人稱:《冬日戀歌》憑借一己之力推動了當時日韓友好的進程。有媒體報道,《冬日戀歌》2003年登陸日本,在播出期間,日韓兩國的網絡上互相攻擊的言論一下子減少很多。媒體戲稱,在那個時候兩國的網民都沉迷于劇中男女主角扮演者裴勇俊和崔智友的顏值,已經忘記爭吵了。尤其是裴勇俊,更是被評為對日本影響力最大的人物。2004年裴勇俊訪問東京,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日本女性到機場慶祝。據說,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夫人安倍昭惠最喜歡的韓劇就是這部《冬日戀歌》,而她也是裴勇俊的“粉絲”。而根據日本旅行社的調查資料,在《冬日戀歌》播出后的幾年,想要去韓國過新年的人數比往年增加了15%以上,而很多人的目的地就是《冬日戀歌》的取景地——南怡島。
韓劇的火爆帶動了這里的冬季旅游。南怡島的位置決定了這里冬天經常被大雪覆蓋,一片銀裝素裹,除了天氣冷了一點,景色卻是一點也不遜色于其他季節。不過,再冷的天氣也抵擋不住劇迷的熱情,很多游客特地選擇冬天來到南怡島,就是為了過一把《冬日戀歌》的劇情癮。劇中男女主角牽手漫步的水杉大道、約會騎過的自行車,女主角走過的圓木,甚至兩個人約會的長椅,都成了游客的“打卡地”。島上的人也非常了解游客的喜好,打造了許多劇中人一樣的雪人造型,供游客拍照。在外面拍夠了,還可以到南怡島的音樂博物館參觀。博物館不大,但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了各種樂器的展示,還會定期舉辦各種各樣的音樂演出,而博物館后面的咖啡廳又是正對著島上的小湖,視野很好。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欣賞著島上的美景,看著戀人們模仿《冬日戀歌》的劇情拍照,騎著自行車歡聲笑語地經過,也是一種放松身心的享受。



韓國之行,不得不說一路上都會受到韓國文化的影響,許多地方也正是因為韓國文化的流行才成為景點,吸引游客前來參觀打卡,順便帶動了周邊的發展。1997年,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韓國經濟岌岌可危,而也正是在那一年,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制定了“21世紀韓國的立國之本是高新技術和文化產業”的計劃,讓韓國的文化產業開始發展起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讓韓國文化產業在短短幾年時間產值提升了6倍之多,產業價值甚至一度超過了半導體產業。“文化強國”的發展戰略在韓國一直延續到現在,而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韓國其他產業的復蘇。在韓國有一種說法叫“四倍效應”,意思是文化產業出口額每增加100美元,就會帶動412美元的實物商品出口。在2020年全球疫情期間,韓國文化市場增速達到了45%,成為了全球年度增長最快的娛樂市場。不光在日本、泰國、印尼等國家成了主要的流行文化,在歐美地區也有了很強的影響力,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上,韓國偶像團體、影視劇的討論度都持續攀升。
這些年,一部系列劇《請回答1988》讓許多人淚目。在首爾市道峰區雙門洞居住的5戶人家之間溫暖的親情和鄰里情的故事,讓每個觀眾都開始懷念自己的成長,追憶青春年華。劇中的孩子們當年也是看著周潤發、劉德華演的港臺劇,爭搶著給自己起名叫“張曼玉”。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也有著共同崇拜的偶像。隨著劇中雙門洞的拆遷,幾個年輕人的純真年代和他們共同譜寫的美好記憶,都一起被定格在結尾。
經過多年的發展,韓國的電影《寄生蟲》在奧斯卡獎上大放異彩,電視劇《魷魚游戲》成為全球爆款,韓國偶像團體“BLACKPINK”在國外視頻網站上的總播放量達到了驚人的90多億次,而韓國的其他影視作品也在緊緊跟隨,搶占全球的文化市場。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了文化旅游所帶來的收獲,開始打造自己的文旅產業,如日中天的韓國文化產業能否守住自己的陣地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責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