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后的新能源汽車電池去哪兒了?如何正確處理這些廢棄電池?這是車企、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第三方回收機構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
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井噴”,退役動力電池的數量迎來爆發式增長。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退役總量約為20萬噸,而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升至約78萬噸。退役動力電池對環境的壓力逐步擴大,而從資源供應安全角度來看,鋰電池所需金屬對外依存度較高,積極布局動力電池回收體系有助于減少相應電池金屬的需求,保障一定的供應安全性。
理想中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模式有兩條路徑:梯次利用和回收提取原材料。前者是將已退役的動力電池拆解重組后,應用到儲能等對電池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領域;后者則是提取報廢電池中的鈷、鎳等價格昂貴的金屬材料。國內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總體處于實驗探究階段,除了成本居高不下外,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雖然目前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尚存一定技術限制,經濟效益并不明顯,但業內仍看好其未來的成長空間。
相比梯次利用,報廢拆解回收流程相對簡潔,是目前動力電池回收的主要技術手段。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很多企業已經提前布局。目前市場份額靠前的是寧德時代旗下的邦普循環和格林美,市占率分別為25%和15%左右,但還沒有絕對的巨頭出現。
對于當前存在的退役動力電池的追溯、回收企業魚龍混雜、小作坊橫行、黑市交易、車企回收網點形同虛設等問題,工信部表示,未來重點開展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立法,完善監管措施,加大約束力;二是完善回收利用體系,強化線上線下協同溯源監管,督促有關主體落實溯源管理責任;三是加強技術創新,突破退役電池一致性、自動化拆解等目前還存在的技術瓶頸,持續推動發布一批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四是深化試點示范,創新商業模式,加快備電等梯次利用示范項目建設,持續培育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骨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