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慶萍

鄧恩銘,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他是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13位代表之一,是一大代表中最年輕的,也是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
1928年12月,鄧恩銘在濟南被捕,在獄中遭受了殘酷折磨,后因肺結核病情惡化,經地下黨組織多方設法營救得以保外就醫。次年1月,鄧恩銘因叛徒出賣再次被捕,受盡酷刑卻毫不畏懼,發動領導了兩次絕食斗爭和兩次越獄斗爭,使7名同志先后脫險,而他自己因為身體病弱未能逃脫,被投入死牢。
鄧恩銘在獄中一直用“黃伯云”化名,雖經歷了多次審訊,但敵人只知道他是“黃伯云”,并不知道他就是當時的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鄧恩銘。1930年10月,韓復榘任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不久便任命張葦村為審判長,審訊共產黨員。張葦村是山東國民黨元老之一,第一次國共合作時與鄧恩銘十分熟悉。當他知道獄中有一個叫“黃伯云”的人時,立刻意識到此人就是鄧恩銘。鄧恩銘自知已無法再隱瞞,于是說:“是!我就是中國共產黨黨員鄧恩銘!”
1931年3月,鄧恩銘給遠在貴州的母親寫下了《訣別》詩:“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這首《訣別》詩,是鄧恩銘寫給親人的最后一封寶貴家書,里面有濃濃的家國情懷,還有他漠視死神、深信革命事業后繼有人的豪情。1931年4月5日清晨,鄧恩銘等22名共產黨員被國民黨殺害于濟南緯八路刑場,史稱“四五烈士”。鄧恩銘犧牲時年僅3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