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瑋
摘 要:依戀是個體生命早期的情感聯結,是嬰幼兒與撫養者之間一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感情聯系,它對于培養幼兒有愛心,對其社會行為的發展以及人格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介紹了安全型依戀的定義及其影響因素,并提出了安全型依戀的相關解決措施。
一、安全型依戀定義
安斯沃斯以鮑爾比的依戀理論為基礎,通過陌生情境測驗,記錄分析嬰兒的反應,將依戀梳理分為三種類型 (回避型不安全依戀、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不安全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親作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圍環境。母親在場時,主動去探究;母親離開時,產生分離焦慮,他們可能會哭,也可能不會,但探究活動明顯減少。憂傷時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他們更喜歡母親而不是陌生人,因此母親的安慰更有效。母親返回時,嬰兒會以積極的情感表達依戀并主動尋求安慰,即使在憂傷時,嬰兒也能通過與母親的接觸馬上停止哭啼,然后繼續探究和游戲。
二、安全型依戀的影響因素
1. 母愛剝奪
嬰兒與撫養者情感紐帶的重要性在這種紐帶關系缺失時表現最為明顯。據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表示,孤兒院長大的嬰兒會在和護士分離之前就有分離時的行為傾向——他們不斷哭泣,對周圍的環境回避并退縮,對外在刺激缺乏敏感回應。因此,在這種集體養育的環境下嬰兒是無法體驗到母親的關愛的,其抑郁感與焦慮感也會迅速加深。
2. 兒童自身對依戀的影響
心理學家對兒童的氣質也相當關注。不同的學者對于氣質在兒童依戀形成與發展中是否起到決定性作用這一觀點有不同看法。其中,以卡根為代表的專家認為,兒童與生俱來會對分離表現出焦慮傾向,這一傾向能夠推測依戀的類型,即嬰兒的氣質特征決定依戀類型。那些在行為方面不太成熟,缺乏定向能力和調控喚醒能力的新生兒更容易形成拒絕型依戀,反之,則會形成安全型依戀。
3. 家庭與社會環境
家庭與社會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依戀質量。托馬斯和切斯為首的研究者提出“擬合優度水平”以描述氣質與環境壓力如何結合起來影響兒童的發展進程。這種觀點認為,當孩子的反應方式與環境要求和諧一致時, 或者說達到一種“良好擬合”時,其發展前景往往是令人樂觀的。當兩種力量存在較嚴重“不良擬合”時,結果可能導致扭曲的發展或適應不良。困難兒童往往更多地經歷了與其性情不適合的教養方式,而相反地,若是經歷了與其性情相符合的教養方式,兒童便更易形成安全型依戀。
三、解決措施
1. 遵循兒童的自身特點
多數研究證實了依戀感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期是嬰幼兒時期這一觀點。幼兒不同的生理條件和氣質特點會造成其對行為表達方式的不同。 當孩子生理成熟, 作為父母,應了解他們發展依戀所需的必要條件,常與他們在一起,給足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和呵護。但是有些幼兒從出生起就不喜歡別人抱,不喜歡密切的身體接觸,不愛笑,易哭鬧,易煩躁,這些幼兒往往較少得到母親的關愛、注意。而另外一些幼兒喜歡別人抱,愛笑,擁抱,摸撫,他們與母親交往積極,更易受到母親喜愛。其實任何氣質特點的幼兒都有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可能,關鍵在于父母提供給幼兒的撫育環境是否與幼兒本身的氣質特點一致。要想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父母應當全面考慮到兒童自身特點,在此基礎之上,采取有針對性的合適方式。
2. 提高父母的撫育質量
提高撫育質量的第一步是了解并滿足兒童的需要。幼兒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需要。大多數的父母對生理需要能及時的給予滿足。心理需要主要指幼兒對父母注意、關愛、照顧等的情感需要和活動需要。由于這些需要的隱蔽性,所以較少得到父母的關注。作為父母要從情感上接納、喜歡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需要理性判斷,迅速做出反應,如即時、延遲或不予滿足;有充滿情感的積極接觸,如目光、身體、皮膚的接觸,讓幼兒獲得被承認、被尊重的感受。
3. 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家庭氛圍對個體成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會給個體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顯然,和睦、互助、溫暖互助的家庭氛圍有助于嬰幼兒安全型依戀的形成;反之,拒絕、冷漠、疏遠的家庭氛圍則易使兒童形成反抗型依戀。父母要努力為其營造健康溫暖的家庭氛圍,以正確的教養方式和教養態度,讓幼兒在這樣的背景中接受到來自父母正確的教育和撫愛,產生信任,從而獲得安全型依戀。
參考文獻:
[1]李雪,王淑敏.論幼兒安全型依戀的培養[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5):5-6.
[2]孫娓娓. 淺析幼兒安全型依戀的培養[J].黑河學刊.2015(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