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美
摘 要: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巨大,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老年人依法起訴要求成年子女履行贍養義務,但是缺乏起訴維權能力的,檢察機關可以依老年人提出的申請,支持其起訴維權。贍養糾紛類案件辦理存在家庭關系修復難、達成調解協議難等難點。檢察機關應準確把握支持老年人起訴追索贍養費的條件;充分運用多元化解糾紛機制,化解家庭矛盾;通過建章立制,促進支持起訴工作的規范化開展;積極開展案件回訪,鞏固辦案效果。
關鍵詞:老年人權益保障 支持起訴 贍養義務 多元化解機制
一、檢察機關支持老年人起訴維權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落實好老年優待政策,維護好老年人合法權益,發揮好老年人積極作用,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1]。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國大陸地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為2.64億人。[2]老年人權益保障關乎億萬百姓福祉,關乎社會和諧穩定。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發布,從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等方面提出要求及一攬子舉措。由于年齡、身體、文化等原因,老年人獨立起訴維權往往存在困難,需要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提供幫助。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檢察機關支持老年人起訴維權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
二、案件辦理難點
(一)家庭關系修復難
“清官難斷家務事。”從司法實踐看,絕大多數贍養糾紛案件的背后都有復雜的家庭矛盾,請求給付贍養費僅僅是表面現象。有的是兄弟姐妹眾多,相互之間推諉、扯皮;有的是因父母照顧孫輩的程度不同、財產分配不均等,致使部分子女對父母心生怨恨;有的是子女年幼時,父母未全面充分地履行監護職責,父母子女關系長期不睦……家庭矛盾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而未得到妥善解決,致使老年人無法從子女處獲得經濟幫助和親情慰藉。老年人到檢察機關申請起訴維權后,受“家丑不可外揚”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子女對父母的怨恨或者誤會進一步加深,致使家庭關系修復愈加困難。本案中,次子胡某平以其父母不撫養孫輩、財產分配不均等為由拒不分擔老人醫療費、護理費,經檢察機關、村民委員會等多次調解后,胡某平夫婦對父母的態度才發生較大變化。
(二)達成調解協議難
家事糾紛既要處理身份關系,亦要處理財產關系,且需要根據不同的法律關系來適用不同的法律規范。因此,家事糾紛的調解難度大。從司法實踐看,贍養糾紛案件的調解協議內容較為繁雜,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包括金錢的給付、醫藥費的承擔、生病期間的護理;有的還包括承包地的耕種、房屋的居住、探望父母的時間和次數等。對一項協議內容的異議可能會影響整個調解協議的達成。就本案來說,檢察機關在作出支持起訴決定前,雙方已就生活費、醫療費達成一致意見,但因護理費無法達成一致意見,調解未果。
三、本案理解適用中的重點問題
(一)準確把握支持老年人起訴追索贍養費的條件
老年人因生理性原因而容易成為社會弱勢群體,弱勢群體作為社會中的一員,除了保障他們的一般權益外,國家還通過制定專門的法律,賦予這些群體特殊的“權益”,給予傾斜性的保護。[3]《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6條第3款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老齡工作的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有關部門做好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第7條第2、3款規定,“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應當反映老年人的要求,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為老年人服務”。據此,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老齡工作的機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等負有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為老年人服務的職責。現代司法機制因其專業性,特殊群體起訴維權時難免遇到一些障礙。與司法解決糾紛相比,行政解決糾紛具有主動性、傾向性、實質性等特點,便于特殊群體維護自身權益。[4]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并不是對所有追索贍養費案件大包大攬,直接履行支持起訴職責,而是首先通過與有關單位積極協調,促請有關單位主動履職,形成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合力。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對老年人權益保障起兜底作用。如果有關部門履行職責遇到了問題和困難,老年人受到侵害的權益未得到彌補的,檢察機關再支持起訴。概言之,在維護老年人權益的過程中,檢察機關要處理好與其他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等之間的關系,做到不越位、不缺位,體現檢察機關履行民事支持起訴職能的協同性,努力實現雙贏多贏共贏。
(二)充分運用多元化解糾紛機制,化解家庭矛盾
支持老年人追索贍養費案件,屬于家事糾紛。辦理此類案件不能等同于辦理訴訟監督案件,要把化解矛盾、消除對立、修復受損家庭關系作為價值追求;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多元化解糾紛機制貫穿于支持起訴工作始終;要變“坐堂問案”為主動引導,發揮“社會醫生”的作用,根治“社會痼疾”;要與司法行政機關、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及人民調解組織等緊密合作,形成解決糾紛的合力;要綜合考慮基本案情和當事人的心理特點,找準解決糾紛的切入點、達成和解的突破口和雙方利益的平衡點,做實做深矛盾化解工作,促使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當事人未能達成和解協議訴至人民法院的,要主動將前期的和解工作開展情況通報人民法院,并積極配合人民法院開展訴訟調解工作。通過人民調解、訴訟調解,最大限度地修復受損的家庭關系,化解矛盾糾紛,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本案中,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青山湖區院”)與法院、婦聯、司法所、村民委員會等相關單位緊密配合,通過多次調解工作,緩和了家庭矛盾,最終促成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達成調解協議。胡某祥對檢察機關等單位幫助修復受損家庭關系,實現家庭和睦,表示衷心感謝。
(三)建章立制,促進支持起訴工作的規范化開展
由于民事訴訟法第15條為原則性規定,實務界有關支持起訴的分歧較多。一是對檢察機關是否有權支持起訴的認識不統一。有的人民法院認為,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的“機關”不包括檢察機關,檢察機關無權據此支持起訴,故不接受檢察機關提出的支持起訴意見。二是對支持起訴對象把握不統一。有的檢察機關將支持起訴的對象限定為農民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有的檢察機關除支持特殊群體維權外,還支持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買賣合同的一方當事人起訴維權。三是收集證據的標準不統一。有的檢察機關主動收集全案證據,有的檢察機關收集法定起訴條件所需要的證據。四是介入訴訟的程度不統一。有的檢察機關限定于發出支持起訴意見書,啟動民事訴訟程序,但不出席法庭、提出上訴、監督執行等。有的檢察機關發出支持起訴意見書后,出席法庭,并在庭審中對收集的證據材料進行說明等。
針對檢察機關適用支持起訴制度時存在不統一、不規范的問題,各地檢察機關在履職過程中,可以在“雙贏多贏共贏”等司法理念的指引下,在尊重民事訴訟基本規律和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加強與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民政部門等溝通協商,因地制宜制定支持起訴規范性文件,促進當地支持起訴工作的規范化,同時也為支持起訴制度的立法完善提供實踐樣本。本案中,青山湖區院與青山湖區人民法院會簽《關于加強民事支持起訴工作的協作意見》,與青山湖區司法局會簽《關于建立支持起訴和法律援助工作聯系機制的規定》,促進了當地支持起訴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積極開展案件回訪,鞏固辦案效果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4條第1款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從司法實踐看,以往的贍養糾紛案件類型絕大多數是追索贍養費。但是,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對子女經濟供養的需求逐漸減少,精神層面的需求逐漸增多,“精神贍養”案件呈增多的趨勢。贍養關系具有持續性,履行期限主要由法律規定;贍養關系具有人身性,非依法定條件,雙方的權利義務不會滅失。因此,一般的侵權訴訟往往可以通過賠償的方式一次性解決糾紛,而贍養糾紛難以一次性地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出現可能造成已修復的家庭關系再次破裂,致使老年人的親情慰藉難以滿足,從而引發新的訴訟。檢察機關履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因此,對此類家事糾紛,檢察機關絕不能為了辦案而辦案,既不能一訴了之,也不能將生效裁判文書束之高閣,而要進行案件回訪。
案件回訪是指司法人員對處理過的案件的當事人又進行訪問,了解表現和相處情況,以鞏固處理后的成果。[5]檢察機關可以靈活采取電話、微信、實地、聯合等回訪形式,跟蹤了解生效裁判執行情況和家庭關系現狀,及時化解新矛盾、解決新問題,減少當事人家庭關系再次破裂的可能性,保障老年人在獲得經濟幫助的前提下,獲得精神慰藉。本案中,青山湖區院聯合法院、婦聯、民政局、司法所以及村民委員會等,多次回訪胡某祥、萬某妹夫婦,既鞏固了辦案效果,又促進當地尊老愛老風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