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于老人而言,有自由、有依賴、有回憶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
一
老人在偷偷流淚,5個女兒在心里悄悄地樂,而一條狗在后面拼命地追。
一場泥石流沖進了老人獨居的老房子。房子自然不能再住了,因為隨時都有垮掉的可能。也因為此,住在城里的5個女兒終于說動了老人,讓他搬到城里跟她們一起住。
去城里的那天早上,女兒們特意沒有跟左鄰右舍道別,怕老人會觸景生情。所以,帶上老人一些隨身衣物,早早出了門。
老人上了車,一句話也沒說。車子啟動時,他示意坐在身旁的女兒把車窗放下,說他有些暈車。
老人抬起頭,看著車窗外,突然,家里的老黃狗把它的前爪爬在車窗上,拼命地搖著尾巴,不停地叫著。
老人伸出手,想去摸摸狗的頭,卻僵在了半空里。因為,車子開得太快,狗追不上了。
老人在反光鏡里看到老黃狗在后面拼命地追。很快,狗與車的距離越來越遠,直到再也看不到。老人昏黃無光的眼里掉出了一滴淚。
二
女兒把主臥讓給老人住,這樣上衛生間方便些。但自己一個人睡2米的大床,女兒和女婿兩個人卻睡那1.2米的上下鋪,老人心里過意不去,只得讓自己盡量適應,不給女兒添亂。所以,平時早上4點左右就會醒來的老人,為了不吵醒女兒一家,便一直盯著天花板躺到女兒起床,躺得腰酸背痛。
有段時間,女兒和女婿經常加班,很晚才入睡。于是,老人決定給女兒女婿做早餐。可是,老人用不慣天然氣,準備炒菜時,火太大,鍋太紅,倒油的那刻,一大團火從鍋里突然竄出來,嚇壞了老人,也驚醒了女兒。
老人在農村平時煮飯燒的是柴火,只要不往里面添柴,灶臺里的火會慢慢變小,可這城里的灶臺完全不一樣。飯沒煮好,還差點釀成大禍,老人為此自責了許久。
無所事事的老人只能每天站在陽臺上,常常望著老家的方向發呆。
女兒以為老人想出去,于是,帶老人去超市。可是,站在滾動的電梯上,老人有些恍惚,光怕站不穩。雖然城里的超市應有盡有,可老人突然特別想念老家村口的小賣部。每次去買東西,老板總會遞給他一支煙,還會熱情地拿出一個小凳子,跟他一起抽煙聊天。對于老人而言,那個小賣部并不僅僅是買東西的地方。
路過一個公園時,看到許多人在公園里鍛煉,女兒建議老人也每天到公園走走看看。老人直搖頭,在老家,每天一大早,他都會拿上鋤頭伺候他那塊地。菜種好了,身體也鍛煉了。
走在十字路口時,女兒一把拉住了老人,說紅燈不能走。老人木訥地站在原地,看著來來往往的車飛馳而過,又想起村里的小路。那里沒有紅燈、沒有尾氣,只有野花、雜草,還有泥土的清香。
一陣汽車的鳴笛聲響起,讓老人突然一震。對了,還會竄出一條狗對你汪汪大叫。狗?老人想起了老黃狗。
那天,老人執意坐上了回家的末班車,他想回家看看。
三
老人在后山剛下車,就聽到了熟悉的叫聲。那條老黃狗撲向了老人,兩只前腳搭在老人胸前。老人蹲下,老黃狗把它的整個頭埋進老人的懷里。老人伸出手,輕輕地撫摸著懷里的狗。四目相對時,看到了彼此眼里的淚花。
看著消瘦的老黃狗,老人決定回城的時候帶上它,讓它不再這樣孤單。老人的女兒專門買了狗糧,可吃了一輩子剩飯和骨頭的老黃狗聞了聞就走開了。
整天在屋里,狗顯得很拘謹,更多時候是煩躁。于是,老人想帶它到小區溜達。可嘗試給它套上繩子時,平時極其溫順的老黃狗卻非常不配合。好不容易套上,在小區溜達時,老黃狗很警覺,看到人就叫,嚇得經過的孩子哇哇大哭。
女兒在陽臺專門給狗弄了一個狗窩,可是,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它就會叫個不停,也因此被左鄰右舍投訴。
不得已,老人決定還是把狗帶回老家。回去的那刻,老黃狗異常高興。在還沒修好的房子旁邊,老人給狗搭了一個狗窩。老人想,等房子修好后,就回來跟它一起過以前屬于他們的日子。
房子好了,老人回到了老家。下車時,老人特意拿出給老黃狗準備的骨頭。可是,等了許久也沒見到狗的影子,更沒聽到狗的叫聲。
有人告訴老人,老黃狗天天蹲在路邊,一看到車子來,就站起來汪汪叫。車子離開,又失落地趴在地上。只是最近沒再見到這條狗了。老人屋前屋后地尋找。一聲聲地喚著狗的名字,聲音從響亮到沙啞,到后來竟有了哭聲。
尋了許久,老人依然沒有找到老黃狗。有人說,它被偷狗的人偷走了。也有人說,它在尋找老人的路上累死了。老人知道,他已經永遠地失去了老黃狗,而它悲慘的結局卻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身體一向硬朗的老人病倒了。
多日后,老人又出現在村口的小賣部,坐在凳子上跟人聊天。老人的身旁有一條黃狗,個頭很小,像極了之前那條。
有人好奇地問老人,為何從城里又回到鄉下。老人彎下腰,抱起在他身邊打轉的小黃狗笑笑說,因為我和它的家在這里。那人接著問,城里有房有吃有住的,不是家嗎?老人沒有回答,只是笑笑。然后抱起懷里的小狗,揣著剛買的鹽往家里走。
于老人而言,有自由、有依賴、有回憶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
天一摘自“博愛雜志”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