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娜
摘 要:課堂是進行教育教學的重要體現形式,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發展綜合技能的重要途徑。教師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實現教學的高效性至關重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生物學取得了重大的進步,更需要一批年輕有為的生物學者探討和研究生物的發展,取得21世紀生物學的進步。初中教師要讓學生學好生物,打好初中生物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它,學好生物,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策略,初中生物老師應該要重視并加以實施措施。本文筆立足于初中生物教學,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日積月累而豐富了自己的教學經驗,現針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
關鍵字:初中生物;教學課堂;有效策略
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新課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當前貴州省主管部門提出高質量發展教育的需要。因此,開展新課標下的初中生物教育教學工作,有必要也必須提高初中生物課堂的有效性,通過采用合理的教學措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初中生物課堂的弊端
目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還存在很多弊端,依照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需要,跟不上當前教育教學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我們引導學生學好生物的一個重要前提,新時代新課標倡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前提是要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讓學生能夠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而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學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學生對生物學科的不重視和不感興趣,生物課程沒有得到學生的青睞,在這種境況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成了生物老師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
二、讓教學課堂變得有趣生動
生物概念復雜晦澀,單純靠老師在課堂上將學生可能出現分心,聽不進去的情況,這時候老師可以讓教學語言變得有趣生動,盡量不那么一板一眼的去解釋概念,用有趣的方式灌輸生物思想,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學習細胞結構那部分時,老師可以這樣安排教學語言:細胞核大,細胞質濃,是因為:生分組織的細胞處于分裂活躍期,其細胞并不執行特異性功能,而是不斷分裂分化,產生新的細胞。而細胞分裂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在分裂前做一些準備工作,包括染色質的復制和一些分裂用的蛋白質的合成,以便分裂時用。而染色質是在細胞核中的,所以原本一套染色質復制成兩份了,核當然要大一些了。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么。而細胞質變濃,就是分裂前細胞的準備工作之一,要產生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脂蛋白等,以為分裂時使用。 就像人在懷孕之前,總得吃一些有營養的東西,為生孩子作物質準備、物質儲備。因此,細胞質就濃一些。為了提高學生成績的話,要從源頭抓起,老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小卡片,將細胞結構畫出來,讓同學們進行分辨等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的同時,也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幫助學生把重要的知識點梳理起來,畫出重點和必記內容,生物學科本來就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可以根據各種生物的特征給學生編一個小故事,將知識點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和記憶,適當利用教具模型,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去學才能學好。
生物雖然名為理科,然而因為其知識點的零散,以及中國教育大綱的定位,弱化了數據、實驗的教學,而更偏重于知識點的記憶與分析。所以,生物實為理科中的文科。這5張圖用思維導圖概括的初中生物的所有知識內容,方便大家進行知識梳理和記憶。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1、親自把所有知識點查看、整理、聯系一遍,相當于從頭到尾重新復習了一遍。
2、明確每個知識所處的位置。把整個生物知識網的脈絡,從單純的文字,變為圖文結合的知識網,以更高的效率印刻到腦海之中。
而且,不僅僅是生物,其實每一個科目的知識,都可以用這樣的模式來整理、記憶。即使是像數、理、化這些偏重于實踐、練習的科目,其基礎知識、定理,也是需要記憶的。
一定要注意兩點:首先,要求書學、版面的美觀;其次,檢查與應用。即通過讓老師,或發給我來檢查。以及,完成后的思維導圖,要經常拿出來用,不能制作完了就扔到一邊。
三、將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驗相結合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脫離實驗的生物教學沒有做到本質化的教學,實驗能夠讓學生鞏固課堂邏輯知識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分析能力、而且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生物實驗對生物學的神奇產生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讓學生愛上生物。實驗要在學完課堂知識點之后進行實驗,或者讓學生先預習課堂內容的前提下進行實驗,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帶著目的的進行實驗操作,它對培養學生認識和理解生物學概念都起著其他任何教學方法均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盡可能讓學生多做實驗,同時,老師也要盡量激發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自己動手,而不是讓學生在旁邊看著,并力求使學生實驗成功。
例如,生物知識點有一個講血液凝固的原因,老師可以進行下列實驗:用粗糙的棍子攪動一杯剛剛從動物體內流出的新鮮血液,這時候讓學生進行仔細的觀察就會發現,棍子上面纏繞了一些東西,老師就會借此發問,這是血液中的一些重要組成部分,纏繞在棍子上的絲狀物上面還有一些紅色物質,是紅細胞。老師洗去紅細胞,這些絲狀物就變成了白色的物質,這就是纖維蛋白,這時候讓同學觀察發現,杯子里的新鮮血液已經不再像剛開始那樣凝固在一起了,這時候就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想弄清是怎么一回事,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講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講清血漿和血清的區別。“血漿與血清都是血液的組成部分,二者又有明顯的不同:一、顏色不同,血漿是全血分離出血細胞以后的剩余部分,呈淡黃色,而血清指血漿凝固以后在血凝塊表面吸出的無色透明的液體,所以顏色不一樣。二、密度不同,因為血漿中含有各種凝血因子,所以血漿密度比血清密度高。三、成分不同,因為血漿中含有各種凝血因子,從凝血XIII到纖維蛋白原。而血清當中由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參與血液凝固,所以血清當中不含有凝血因子。同時,由于鈣離子也參與凝血過程,血清當中的鈣離子濃度與血漿相比較低。
總之,新課程改革迫切需要提高生物課堂的有效性,改變生物教學的現狀,使教學真正地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當然,提高有效性的方法還有很多,有待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希望能夠通過教師的努力,爭取使生物課堂發揮最大的效益,真正地提高課堂的效率,從而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生物實驗操作的能力,最終能夠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高英芬.淺談如何開展趣味化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8(10):64-65.
[2]邢鳳霞.關于新課改下初中物理趣味教學的幾點建議[J].學周刊,2013(1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