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利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從課本到生活,從認知到行動,增強學生對社會道德生活實踐的了解。初中明德課堂作為我校的一大特色,如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它的魅力,使《道德與法治》課程得以延伸,讓同學們真正有所領悟,是現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師所遇到的一大難題。本文介紹了如何將課堂內外結合,使明德課堂教學更為精彩。
關鍵詞:明德 初中課堂? ?課堂內外? 活動設計
一、課內明德促德育
(一)巧用課堂教學,加強情感教育滲透
當前社會上出現了很多例如被路人進行幫助之后,又對路人進行誣陷詬病的事件,讓使整個社會的良好風氣都被無形打壓。而社會事件也會影響學校的風氣,這種失德事件的產生,會使得學校在德育方面的成效更加微弱,并且學校本身德育教育的內容趨向單一,效果也并不佳。學校作為道德文明傳授的重要場所,并且是道德教育的高地,應當不斷的優化學校的德育生態,幫助同學們學生理解道德內涵,在合理的道德觀念下成長。眾所周知,道德水平是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之一,近年來我們可以觀察到,社會上有的不只是知書達理的青少年,也存在一些管教不嚴的青少年,于是才有了少管所等機構,而我們德育教育所要做的就是盡量減少這種少年的產生。因此在游泳課堂上,我們也需要對于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憶曾經經歷過的一些集體活動,例如通過照片展示研學旅行、學習、勞動、運動會等場景,喚起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感受班級生活的快樂。而當同學們看到運動會時上大家相互鼓勵,合作接力的照片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思考:“照片上的這些同學當時是什么心態?”“為什么要這么賣力地奔跑呢?”從而引出班級榮譽感的概念。利用這樣地教學方式,教師就不用強調每個學生都要愛班級,而是通過回顧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就可以讓學生產生共情,潛移默化地形成“班級是我家,愛護靠大家”的感情。
(二)妙用社會熱點,促進學生向善向好
教師可以抓抓住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或者學生上網時聽聞的時事熱點融入進課堂之中,從道德的角度同學生一起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和影響等,就能夠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教學要求。當學生對這些事件有所涉獵時,他們就會難以控制自己的分享欲,教師就可借機讓學生暢所欲言,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形成學生積極投入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此外,將社會熱點融入明德課堂教學也順應了新課改的要求,當今我們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不是不問世事、獨善其身的世外高人,而是積極投入社會建設、關注國家熱點問題,為國家的建設出謀劃策的“參與型”人才。通過將社會熱點融入明德課堂,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中逐漸塑造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使之成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好青年,在一樁樁起承轉合的事件中,逐漸學會明辨是非、謹言慎行,形成符合時代標準的正確三觀,獲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教師可引入“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作為學生們的道德模范:陳路作為一位消防隊員,他是怎樣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戰績,是怎樣為身處危難中的鄉親奉上了最好的年華;支教教師張桂梅將全部身心投入邊疆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始終秉持著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通過帶領學生分析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想,讓學生慢慢領悟他們的心境和情感,與高尚人士貼近,從而在這些人物的熏陶之下,提升自身道德風范,樹立高尚道德品質,成長為符合時代期待的優質秀青年。
二、課外實踐促養成
(一)挖掘社區資源,“德育”零距離
課堂與社會真實生活對接,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深入體驗、感悟生活、提高道德素養。 社區是學生生活的地方,利用學生身邊的社區資源,把課程延伸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課內學習和生活積累運用結合起來,能使課程目標更好地達成。教材中有很多實踐內容,諸如開展調查、參觀、訪問等社會實踐。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能走進社會,教師應盡可能多的挖掘利用社區資源,為學生創設實踐、體驗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更多認知識、體驗。
例如教師就可提供給學生一些十年前城市的老照片,并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去看看這些地方如今是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的變化,煥發了怎樣的新顏?。這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時光流逝所帶來的社會新面貌,了解到如今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之快,更能引發內心共鳴,堅定為家鄉未來做貢獻的決心。還能帶領學生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走進小區、進入貧困山區、去敬老院陪伴老人等等,讓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感受不同的德育教育,與“德育”零距離接觸,將教師在課堂上死板傳授的德育知識生動地展現在現實中。
(二)利用學校資源,“德育”在身邊
良好的德育氛圍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良好德育環境的創建能夠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使其有更加豐富善良的情感態度。因此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們共同創建“德育校園”。
例如帶領學生在校園拉起“德育校園”的橫幅條字樣。或者在操場兩側的橫幅上寫下孔子和孟子的經典語錄,讓學生在平時運動的過程中就能夠進行德育教育的熏陶。還有我們所說的德育教學要充分利用古書典籍,例如孔孟的“仁、義、禮、智”,通過開展一些校內的課外閱讀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德”的內涵。
明德教育作為一種創新形式,我們要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探究情感體驗在課堂上的滲透形式,以期達到良好的效果,并且需要借助有效的課外實踐活動,推動德育融入生活體驗,深入學生的內心。
參考文獻:
[1]程露.課內外聯動,讓德育彰顯生活魅力[J].中小學班主任,2020(04):17-20.
[2]吳山花.施予“規矩” 求得“方圓”——淺談德育工作的一些做法與體會[J].考試周刊,2017(63):100.
課題名稱:“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學校德育有效實施研究”
課題類別: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重點課題
課題立項號:GS [2020]GHBZ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