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考慮到開展基層文化振興工作所涉及到的工作內容繁多,實施難度較大,尤其是關于思想文化建設部分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關于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具體路徑,從廣場文化視角出發,思考廣場文化在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并探尋可行的方法,希望對相關工作的開展有所啟發。
關鍵詞:廣場文化;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隨著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基層也開始搭建文化廣場以及活動室,成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設施基礎。這為借助廣場舞文化推動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可行性支持。
一、基層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基于廣場舞文化的文化傳播活動進行,對于基層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傳播以及發展有良好的促進效果,能夠為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提供相應的服務,填充閑暇時光,避免基層群眾沉迷于賭博等不良活動。并且廣場舞的性質決定了活動開展過程中,人們會聚集在一起,能夠形成更加和諧且融洽的基層氛圍。圍繞舞蹈動作進行相互學習和交流,成為激發人們群體意識的重要路徑,獲得身體素質提升的同時,也能夠培養基層群眾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基層生活氛圍注入更加和諧和陽光的元素,這對于保持基層群眾文化健康至關重要。
二、廣場文化如何助力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舉措
(一)在舞蹈動作教學中進行文化傳播
重視在廣場舞動作解析過程中,關于文化的滲透傳播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這是因為動作解析教學屬于廣場舞教學的重要基礎內容,教學人員根據歌曲展開舞蹈動作的解析,能夠實現對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或者是可以引申為文化內涵的動作元素進行挖掘,隨后應用于實際教學過程中達到文化傳播的效果。例如在一些歡快喜悅的動作中就可以引申出“基層群眾要積極向上、努力耕耘,在國家領導下走向小康”,對積極心態、努力奮進、堅持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等思想文化進行滲透傳播。當然,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也需要根據動作形態的特征以及結構等完成動作力度,肢體形態中所蘊含的意象和情感價值的體現,避免過于生硬的融合,反而會顯得突兀,引發基層群眾的反感。例如一個動作的肢體形態是上升傾斜,做耕耘姿態,就可以以此為基點,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情感,為腳踏實地的勞動精神,對應的意向內容是只有堅持勞動才能夠有所收獲,創造幸福生活。
(二)廣場舞參與和交往行為的建構
廣場舞之所以能夠在基層大范圍的傳播,原因就在于其本身具有集體性和快樂性的特征,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的連接。基于集體視角關注廣場舞群體的存在和衍生,往往是分析廣場舞這一社會行為所引發的各種交往互動以及人際關系的切入點。對于人際交往關系的解釋,是指社會中個體和個體之間相互關系的總稱,也可以認為是心理距離和行為傾向的集合。個人的發展往往會受到社會交往密切的影響,根據人際關系理論可知,正性關系具有促進個人發展的積極作用。對于熱衷于廣場舞學習的基層人員而言,這種集體性的社會行為往往能夠促進成員相互之間的親密感,給予彼此溫暖和支持,使得主觀幸福感大幅度提升,這種幸福感的存在,也能夠進一步強化廣場舞參與者的社會歸屬感。
(三)整合多方力量,利用廣場舞實現文化植根
使用舞蹈動作和情緒分析,借助廣場舞文化的塑造,完成基層群眾文化體系服務的建設,所取得的效果僅停留在傳播方面,因此想要進一步實現文化傳播的生根發芽,就必須關注文化根植行為的深入。這就要求各基層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體,能夠積極參與其中,例如政府文化部門基層廣場舞社團管理人員等,共同維護廣場舞的文化功能傳播效果。首先是政府方面需要承擔起關于基層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導職責,成為基層文化茁壯成長的土壤和水源。而作為廣場舞社團組織管理人員,則應當承擔起關于基層廣場舞活動教學和實施的關鍵職責,以此來維護文化根植的力度和范圍,展現出在廣場舞文化建設領域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因此,在文化植根過程中,廣場舞組織與管理人員需要發揮出其領袖角色的領導與組織作用,在廣場舞的教學及開展過程中,首先需要對他們關于動作的意象、感情等進行全面教學,在保障組織管理人員自身的文化內涵足夠的同時,由他們組織基層群眾參與廣場舞活動,能夠進一步拉近基層群眾與廣場舞文化價值的距離,更有利于提高利用廣場舞進行文化傳播的效果,保障文化植根的效果。考慮到實施基層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需要面向全體基層群眾,因此為了保證文化根植的效果,就必須重點關注弱勢群體和困難戶,不斷增強該類別對于廣場舞的參與性,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文化普惠效果,這是維護文化根植全面性的關鍵。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關于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關于廣場舞文化的合理應用路徑。隨著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廣場舞已經成為廣大基層群眾茶余飯后的重要娛樂方式,在這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正確對待廣場舞舞蹈,重新審視廣場舞文化,對于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積極價值十分必要,不僅能夠促進廣場舞本身形勢的快速發展,同時也能夠更好的彰顯其基本的文化潛能的價值,更好的呈現廣場舞具有的社會功能。希望通過本文研究,對于今后的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起到一定的啟發,同時也為廣場舞的健康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楊陶.我國廣場舞的歷史演變及發展策略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4.
[2]沙哈爾.幸福的方法[M].汪冰,劉駿杰,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6.
作者簡介:馬鴻婷(1979.12—),女,云南石屏籍貫,群眾文化館員,大學本科,工作單位:石屏縣異龍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群眾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