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 劉良 張小琪 李淑怡 高之茂 趙川
摘 要:隨著城市的不斷更新與發展,工業改革的不斷推進,城市中荒廢了大量的工業遺址,這些遺址逐漸成為城市最寶貴的財富。如何讓工業遺址重新煥發活力,通過再設計成為城市新型存在的一部分,是當今城市需要重點解決的對象。本文首先對工業遺址景觀的現狀、地域文化的具體含義進行綜述,提出了對工業遺址改造需要結合地域文化、工業遺址景觀如何優化兩個主要方面的改造策略,為今天的城市工業遺址改造設計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地域文化 ;工業遺址;景觀改造;生態環境修復;城市歷史
1 引言
我國在近30年的城市經濟發展中,城市工業進行了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從而在城中心廢棄遺留了大量的城市工業建筑。在城市土地資源匱乏的今天,占地面積較大且岌岌可危的工業遺址對地域文化延續、城市綠地、社會經濟發展等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工業遺址的改造再利用前,確定合理的方案、因地制宜的對其進行景觀優化設計至關重要。
2 工業生產方式轉型下的城市景觀現狀
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城市工業發展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來講,起步較慢,但隨著城市工業的轉型和升級,大量的工廠被荒廢。目前,我國對于工業遺址的保護與開發還處于探究、摸索階段,對工業遺址的主要研究方向還是為生態恢復和景觀再生,其中在對工業遺址的改造中,缺少地域文化和城市背景與遺址改造相融合的交匯點,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現象,反映了當今工業遺址改造的現狀不僅是物質空間上的雷同,更是城市文化個性的缺乏。另一方面,對工業遺址的拆除規模過于龐大,將原本可以重復再利用的廠房和建筑不做合理的評估和規劃,直接一拆為快,在新建改造的過程中,風景、面貌、功能區、道路規劃等基本一樣,缺乏一定的新意,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還使得工業傳統特色日漸消亡。
3 地域文化承載的設計潛能
3.1景觀地域文化的意義
地域性景觀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要求景觀環境為當地人們群眾提供文化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人們民眾感受到當地的優秀文化和傳統。因此,對景觀地域性的研究,必須深入了解并研究如何塑造當地人認可的景觀環境和地域文化,這樣才能使得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更好的應用和體現。其次,研究景觀地域性有利于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區域景觀設計的成果一定程度上可以對當地植被產生保護作用。保護之一是充分尊重原生植物,作為該地區的原生物種,原生植物早早地已適應當地的氣候及環境的變化。因此在地域景觀改造中,采用鄉土植物不僅能保證植物本身的正常生長,又能表現出地域特色。隨著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快速發展,景觀環境應該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文明的表現形式并存在,為人們感受和學習傳統優秀文化提供一個客觀載體,這是對當地歷史文化和民俗民風文化的尊重,也是對一種某地域集體精神的進一步肯定。
3.2地域文化的應用價值
3.3.1傳承與發揚民族文化
民族的文化屬于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這是毋庸置疑的。同樣一個國家要想得到國際社會的注意力,除了考慮經濟方面的因素,更要注重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文化對地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文化要立足于特定的地域。地域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也會有所差異。所以,表現中國文化,必須探索不同的地域特色。
3.3.2美學價值
地域文化本身就是人們在自然地理環境中創造的結果。人們在時空變化的洗禮下,選擇性地保留著美好而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現代人也應順應時代潮流,有選擇地繼承傳統地域文化。
3.3.3豐富城市文化景觀
在現代社會中,千城一面已是廣泛存在的現象,這是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這也是我們正確面對和挖掘自身優秀文化的關鍵時機。城市的發展是一種歷史現象,是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正確利用地方特色是改善城市文化景觀的重要途徑。
4 地域文化工業遺址優化策略
4.1平面空間的構造
為了適應工業遺址的迭代和重用,需要對原有的工業生產勞場動所擁用的原有平面功能進行重構。就外部空間而言,要加強建筑與周邊城市物質結構的聯系,密切與當地地域文化的聯系,使工業遺址與外界有機結合;其次,改造后的舊工業遺址將成為城市或某一地區的標志性建筑,承載和傳承應有的地域文化。為了突顯工業遺址的特色,位于高地上的廠區主體部分應盡量不被外立面覆蓋。高、低過渡區和原工廠區低倉庫空間虛實的相結合,可騰出若干新的公共設施建設,在工廠區建造花園綠地,形成平面更寬廣的實空間。
4.2工業建筑職能的替換
對于城市工業遺產來說,繼承和利用原有建筑的價值比保護它們更重要。工業遺址建筑由行、拱和巨大的鋼架支撐,最突出的特點是其寬敞、開放、無柱的空間。根據工業遺址原有的空間架構,可將其改造為適合當地地域文化的展覽區域或餐飲等集會場所。為了給重建后的工業遺址墻壁賦予自然的質感,應選擇與原工業廠房相似的表皮,這樣可以從外觀反映該地區的歷史延續感。工業建筑的內部結構高,基礎較其他建筑來說也更為堅固,空間的再造性強,對于不同的空間,可以根據需要賦予新的使用功能。根據工業遺址本身的結構特點和城市歷史記憶,改變和更換建筑物內部空間的使用性質,賦予舊工業遺址和新的使用群體的使用性質。在改建時,將維修零件與建筑主體分開,暴露工業建筑的承重系統,突顯工業建筑簡潔有力的美感。然后將現代的現代業態功能植入工廠,更新內部空間的使用性質,豐富內部業態。最后,可根據工業建筑各功能區的特點,重建建筑物的外觀。如有需要,可拆除原有的工業建筑,代之以現代感新結構建筑。
4.3舊工業建筑的結構更新與調整
工業建筑主體一般結構堅固,體積小,空間高而靈活,拆遷或新建對環境有很大影響,是傳統老舊工業廠房建筑的典型特征,因此其改造乃至再生對傳承城市歷史記憶和地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多數廠房之間都有天然的觀景通道,衍架結構是其中大部分建筑所使用的結構。走廊的屋頂不僅可以用玻璃覆蓋,還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加寬。還有一些設施,如氣罐(氣罐中央有自己的樓梯),景觀通道可直接與氣罐相連,中間的緩沖地帶可用作擴大樓梯間的平臺。最重要的是,確定了需要保護的部分工業建筑遺產,并在其改進和優化過程中加以改造和賦予新的生命力,以便充分反映項目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價值。相反,應努力調整對那些不具有保護價值的部分的修正,并盡最大可能將其恢復到原來的歷史風貌。
4.4工業遺址建筑立面改造
對于再造舊廠房外觀的探索,其不僅可以打造公共藝術空間,保存城市記憶,拓展城市文明,還可以烘托城市活力,烘托時代精神。從建筑設計的角度來看,工業遺址的外觀普遍存在著施工細節粗糙、能耗大等問題。建筑物的外墻破損,使建筑物的價值得不到體現,舊的外立面不能體現建筑物的美學價值。在工業建筑的再利用中,保護遺址的自然生態,保存原生植物、人文歷史和場地記憶,盡可能保存原生建筑和紋理,展示空間特征,再現歷史原真,是保護遺址自然生態的原則和追求。
設計師通過對工業建筑的改造,通過對工業綜合體的整體肌理、結構和基本構成的分析,可以汲取原建筑的主要元素,保留舊外墻磚、外露結構、交叉的運輸管道、原有的機械建筑等獨特的工業氣息。在此基礎上引入新的藝術構想、創作方法,結合地域與民族特色的設計元素,可以使現代工藝特色與舊工藝形成強烈的對比,使現代美感與時代的變化巧妙呼應。
4.5景觀空間的營造建設
傳統的工業建筑造成交通廢氣污染、噪聲污染,并引發了空氣、水和土壤等一定程度的破壞。工業遺址景觀改造對改善景觀環境、有效改善生態境和可持續發展是有益的。景觀空間的建設可以從規劃、生態和保護三個方面來考慮。例如,拆除一個過于分散的工廠,提供一個大的開放空間,并在生態公園的綠地中創建綠色空間。減少土地開發,減少土地流失,通過導入外部水系統來形成活性水,自然純凈水。如果周邊地區嚴重污染或不可逆轉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應采取人為干擾措施,以改善土壤健康,促進植物形態的自然再生。如果可以扭轉生態平衡,就可以保護場地,減少外部壓力。因地制宜種植抗灰塵和有害氣體的植物,凈化空氣,盡量創造植被自然恢復的條件,改善場地的景觀生態和室內景觀。
5 結語
本文通過對工業遺址實際現狀的調查分析,認為工業遺址不論建筑、機械,還是區位方面,都是城市歷史的縮影以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城市文脈的延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將工業遺址進行動態和有序的開發,從更新與再利用兩個層面對其進行規劃研究,既提供了保護文脈資源的有效途徑,也能為地域城市更新建設及產業的轉型升級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克君,王新穎.“城市雙修”背景下的工業遺址景觀改造研究[J].建筑與預算.2021.08.045.
[2]覃宇.廢舊工業遺址改造設計探索——以南寧金剛水泥廠遺址改造為例[J].美與時代(上).2015.10.076.
[3] 王文婷,盧婷,胡欣,張彩霞,鄭誠樂.淺析地域文化的內涵及其景觀運用價值[J].中國園藝文摘.2017,33(12):140-142.
本文系2021年河北科技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項目名稱:基于地域文化導向下的城市工業遺址景觀優化設計研究,編號:S202110082040
作者信息:王豪(2000—) 男 本科生在讀 所學專業: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