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莉
摘 要:《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5000年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歷史專業的基礎核心內容,其內容龐大,時間和空間跨度較大。作為一門主干課程,學生對其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如何能夠使學生更好的學習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是一大關鍵,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成為了研究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等都需要改革發展,以此提升學生綜合性素質,為日后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素材性,資源開發與利用
引言
《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有自身的特點,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它向學生介紹了具體的文學內容,同時還涵蓋了許多基本知識點,中國古代文學是龐大的,想要在課堂上全部講解完畢是不可能的。所以對于資源的開發利用成為了研究的重點內容。現如今,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的教育方式是教學理念不斷改革已經有了一定成效,但依舊存在某些問題阻礙其發展。
一、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1、過于注重敘述
在這門課程中,很多教師都是按照課本上的知識進行講解,按照教材所規劃的內容備課,也有一些教師探討過敘述和拓展的問題,但是在這兩方面之間始終未爭論出一個合適全面的教學方式。因為教學時間過短,教師很難講解完課本上的內容。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但有關資料和內容豐富多彩,所以很多教師認為學生若想了解更多知識,可以購買相應書籍自行學習,還有一些教室因為自身因素,認為按照教材內容備課,相對來講省時省力,效率高。但是如果只注重于書中所提到的內容,教師注重論述,很難豐富學生的知識,可拓展渠道有限,不能綜合性,全方位的看待問題。
2、注重知識,忽略方法
教師講課主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所以在講授《中國古代文學》時會采用治史這一方法,雖然教師的初衷是好的,不過,結果卻并不理想。這其中有諸多的原因。高校學生是從高中步入大學的,習慣固定,而大學教師在教學中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所以師生之間沒有磨合度,很難相互了解,相互交流。除此之外,高中歷史重在歷史知識點,要求拓展的內容相對有限,而大學老師的講課方法采取治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相對來講較為深奧,學生還不具備充分了解并掌握這項技能的能力,而教師因為忽略方法,只是將深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所以師生之間的預期效果較差。
3、一味灌輸前沿研究
在教師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只注重前沿內容,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是文化的古老傳承與中國的積淀,其內容深廣,所以在教學時,學生不易理解其中的難點與重點。了解中國古代文學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因為課程進度或教師個人原因,許多教師忽略了這一過程,只將最終研究結果告知學生,這只能讓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不能培養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能力,導致這方面的素養較差。這既不利于學生日后的發展,也不利于高校進展。
二、素材性開發的重要性
高校的意識形態各不相同,感覺都處于各個領域前沿,某些高校思想甚至是學術界的佼佼者,各種思想百花齊放形成了多樣化,多元化的龐大交鋒。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就需要教師在履行自身職責的同時,還要積極培養學生思想能力,在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引領下,還要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不斷思考,創新思路,打開思想。《中國古代文學》素材雖然多樣,但是絕大多數都出現了咬文嚼字,墨守成規的現象,如若不能開拓思路,《中國古代文學》的思路會始終處于現狀,思路單一,所以需要積極打破傳統中國古代文學素材的“壟斷地位”,逐步豐富古代文學的素材與思想,由單一思考轉變為網狀思考,打破僵局。
三、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路徑探究
中國古代文學如何開發與利用,能否育人,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夠充分挖掘資源,深入思考并利用相關學術性知識開拓學生思維,實施多種方式教育,因材施教,完善中國古代史教學體系。
1、改變傳統教學形式,創新教學方式
作為文學的一門專業課程,中國古代文學是研究歷史學的基礎,也是核心,它構建了中國古代學的基本框架,學生所學的《中國古代文學》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同時,收集并吸收各個領域文獻、考古等方面內容,并收集其研究成果。教材的質量往往影響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對文學的解讀與運用,以及深入挖掘其中內涵,拓展相應知識都是以教材為基礎進行的,所以教材是重中之重。教師在解讀教材后,與現在科技相結合。例如:在講到鄭和下西洋時,教師可以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教導學生學習,這種方法能夠更直接的展現學習要點,體現相關知識,教學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實踐的方式拓寬學生思路
中國古代文學所需要了解的內容龐大,僅靠課堂知識教師授課是遠遠不及的,某些需要深入探究與領悟的內容,還需要以實踐的方式完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不變,但是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都有待改善,教師的教學場所從教室擴展到紀念館,古跡等場所,這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通過視覺效應和強烈的代入感,融入到歷史的長河中,探求某段歷史的真正意境和內涵,身臨其境比蒼白的語言描述更具有說服力和沖擊性。如:教師在講解到西漢發展史時,馬王堆的文物更直接地觀察到西當時發展的情況。從而促進學生踏實學習,鞏固自身基礎知識,為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實踐素材,實現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
3、重視課后交流
教師雖然在課堂上傳授學生基本知識,但是因為許多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力相對較差,若想讓學生徹底掌握知識,課后至關重要。組織課后實踐活動,構成一套完備的教育體系,確保學生能夠自主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有關資料,利用好這些資料。教師根據學生作業情況,以此來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尊重歷史精神,使學生全方位,綜合性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存在諸多不足,有很多問題都是急需轉變,素材的應用是否得當,是否充分利用已知素材都是未來的目標,只有盤活傳統文化資源,創新思路,打開思維,才能夠從單一的視角轉變為全方位學習,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總結能力等綜合能力,以此奠定下一代堅實根基,促進整個文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2]高德毅,宗愛東.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3]牛宇飛.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有機結合[J].西部素質教育,2019(1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