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2021年,是特殊非凡的一年,我們恰逢建黨100周年,建國72周年與建校95周年。一百年前我們的同齡人將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復興與自身命運相聯系,在黑暗中艱難探尋國家的出路;而今天,我們作為時代的后浪,我們何其有幸,生于華夏,生于盛世,不經戰亂,不缺衣食,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飄揚的紅旗下,我們信心滿滿地鄭重宣誓:強國有我,請黨放心!
2020年9月,我猶記習總書記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考察調研的重要講話。習總書記希望我們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珍惜時光,好好學習,掌握知識本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聰明才智。試問,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作為立志于研究漢語言文學的青年,我們如何將個人發展與研究同國家、社會的發展同頻共振?我們期望著自己能夠成為怎樣的人?我將這些問題與大家共同思考,上下求索。
我帶著這些問題參加了湖南踐行國學公益基金會主辦的《第四十四期國學與教育高峰論壇暨第五期鄉村國學教師文化素養提升班》。顏愛民教授講道,中華文明延續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堅定不移地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的。我不由地想起我們語文教材上以前的一篇課文《最后一課》。韓麥爾先生堅持要上最后一堂法語課。他對學生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所以,語言承載著國家的文化,國家的文化又影響著國家的命運。我們作為漢語言文學的追隨者,是否又可以有所學,有所為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國學培訓中,我們找到了一份答案,那就是沿著先賢圣哲的路,走到繁花似錦處。
那么我如何沿著先賢圣哲的路,走到繁花似錦處呢?
第一、沿著先賢圣哲的路,立足自我,潛心學習,構建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麓山巍巍,湘水泱泱。捧著李兵教授的一本《邊走邊聊——陪你看千年岳麓書院》,沿著先賢圣哲的路,我再次走進了岳麓書院。邊走邊聊,我才知湖南大學起源于公元976年創建的岳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變遷。傳道濟民,初心不改。北宋時期,周敦頤的理學對此影響深遠,“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朱熹自福建抵達長沙,與時任岳麓書院主教張栻切磋學問,留下了“朱張會講”的美談,也開創了書院不同學派“會講”的先河。明末時期,著名思想家“船山先生”王夫之提出了“經世致用”的主張,尋求挽救社會危機的良方。在風雨如晦的近代,無數岳麓書院的學子陸續走上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有陶澍、魏源、賀長齡等為代表的經世改革派,有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等為代表的洋務運動領導者,有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等為代表的維新變法志士,有黃興、蔡鍔、陳天華等為代表的民主革命者,也有著楊昌濟、范源濂等為代表的教育家。更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毛澤東曾寓居岳麓書院半學齋,書院講堂的“實事求是”的匾額對他影響深遠。湖大老校長李達曾是中共一大代表,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大師。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千余年來,湖湘文脈在此綿延不息,薪火相傳……湖南大學繼承和發揚了“傳道濟民、愛國務實、經世致用、兼容并蓄”的優良傳統,積淀了以校訓“實事求是、敢為人先”、校風“博學、睿思、勤勉、致知”為核心的湖大精神。有著如此深厚文化底蘊的高校,你是否確認過眼神?我就確認過——那是對的眼神。
我從岳麓書院出來,順勢向前,走向廣場北側。石柱木窗,紅磚灰瓦,琉璃筒瓦的古典大樓恰是飽經滄桑的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望著門庭前紛飛的落葉,歲月靜好如秋,我心向往之。既然心向往之,那便素履以往。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下的我,渺小如塵,如滄海一粟,便先立足自我,潛心學習,修身養性,構建起自己的文化自信。我們用文學涵養生命,讓我們的生命走向繁花似錦處。
第二、沿著先賢圣哲的路,面向社會,勇于擔當,做傳播中國文化的種子。聽!我們的耳畔依舊回響著兩千年多年前的杏壇余音: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始終都懷揣著一顆滾燙的救世之心,都致力于建立理想社會。正是因為他們,開啟了中國讀書人兼濟天下的追尋之路。湖湘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脈相承。而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湖湘文化也影響著諸多的仁人志士心懷天下,經世致用。回首湖湘先賢圣哲的路,屈原在汨羅江畔高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明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譚嗣同在《絕命詩》中發誓“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毛澤東在橘子洲頭有感而發,“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我們湖湘無數仁人志士無不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修己度人。
而今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依舊是我們讀書人的終極追求。大家可曾記得記錄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傳奇一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先生是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她的一生,轉蓬萬里,情牽華夏。就算是離開中國三十年之后,她毅然決然地要回到祖國。她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只因她想為社會,為中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她用一生時間只做了一件事,將中國古詩詞的美帶給了世人。同樣,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拓荒者樂黛云先生不囿于雞毛蒜皮,不執于聲名錢利,以民族、國家、歷史、世界的大格局來經緯自己的人生。她最大的愿望是把美好的中國文學帶到世界各地,讓各國人民都能欣賞到中國的文化,進而了解中國。她的一生,步步皆成傳奇。她們就是我們湖大文學院學子最好的榜樣。
宋代張載有言:“讀書,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作為后浪的我們呢?我想大家此時此刻心中都有著各自的答案。而我愿在這里,沿著無數仁人志士走過的路一直走下去,我愿意沿著我們文學院無數辛勤耕耘的鴻儒達士的路一直走下去,將自己的青春投擲于文學經典,將自己的身影活躍于文化傳播,將自己的志向播種在教育一線,做一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這是我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追隨者的初心與夢想,是我作為一名扎根于一線的語文教師的使命與責任。我想,我若做到了,我就走到了繁花似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