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媛
構建高質量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我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截至2021年上半年,云南第一產業在全國占比持續上升,農業產業綠色化、品牌化明顯增強,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結構優化、效益不斷提高,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快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產業融合發展初見成效,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但是,云南農業產業程度較低,普遍存在“低效化”“低值化”問題,優勢產業發展層次較低,農產品精深加工滯后,農產品效益和競爭力不高,農村三產融合度偏低,科技和社會化服務業對農業產業的支撐嚴重不足,構建高質量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還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十四五”時期,云南應強化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強化產業體系建設與綠色農業發展方式引導,強化公共品牌建設及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強有競爭優勢的農業產業;強化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快完善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標準化建設,提升產品質量安全。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為核心,以現代科技和現代信息為支撐,以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有效整合各種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市場、科技、教育、服務等經濟主體,實現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協調發展的有機整體。2007年中央1號文件正式提出了“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2008年《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強調“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構建更為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也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
構建高質量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我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任務。云南省通過構建高質量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產業綠色化、品牌化明顯增強,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結構優化、效益不斷提高,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快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產業融合發展初見成效,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舉措與成效
(一)主要政策舉措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建設,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決定》(2012)、《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意見》(2015)、《關于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意見》(2016)、《關于著力推進重點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16)、《關于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2018)、《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跨越發展的實施意見》(2018)、《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2018)、《關于創建“一縣一業”示范縣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指導意見》(2019)、《支持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冷鏈物流建設政策措施》(2020)等一系列政策,編制實施了《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總體規劃(2016-2020年)》《云南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重點產業推進“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云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云南省2020年開拓農村市場促進農村消費行動方案》等規劃和實施方案,基本形成了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政策體系,明確了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方向、重點內容和發展路徑,推動了云南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
一是明確了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點產業和目標。確定重點發展的茶葉、花卉、蔬菜、水果、堅果、中藥材、肉牛、咖啡等“綠色食品牌”八大綠色產業,提出打造“千億主導產業、五百億優勢產業”,同時把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作為重點之一。
二是確定了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點內容。堅持穩糧、擴經、提質、增效,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打造供應鏈,延伸產業鏈,強化營銷鏈,提升價值鏈,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形成農業與第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聚焦農業產業的品牌化、綠色化,首次提出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形成幾個新的千億元級產業、形成一批有特色、高品質、有口碑的“云南名品”的目標,重點提高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質量和效益、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現代農業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農產品新型物流體系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明確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路徑。緊扣“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發展方向,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的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著力建設高質量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聚焦八大重點產業和“世界一流三張牌”,繪制產業鏈“全景圖”,做大做優做強產業鏈,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發展模式和“創名牌、育龍頭、抓有機、建平臺、占市場、解難題”工作思路,緊盯行業制高點,全產業鏈發力,構建“傳統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迭代產業體系,爭取更多領域站在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上。堅持“兩型三化”方向,出臺生物醫藥、信息、新材料和先進裝備制造4個產業“施工圖”和促進現代物流產業發展10條措施。引進國內外一流企業來滇投資,激勵本土企業擴大投資,開展“十大名品”“十強企業”“二十佳創新企業”評選活動,評出一批現有企業、品牌的榜樣作為“領頭雁”。組建云南綠色食品國際合作研究中心,持續提高全社會研發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逐步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的科研、交易平臺。著力研究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物流成本高等共性問題,探索建立財政資金、銀行貸款、信用擔保、農業保險有機結合的機制,加快推進冷鏈物流和全鏈條追溯體系建設。依托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加快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的建設,2020年實現全省所有縣級物流倉儲分撥中心全覆蓋、所有鄉級快遞物流服務站全覆蓋、所有村級快遞物流服務點全覆蓋。
(二)農業產業體系構建成效顯著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第一產業在全國的優勢持續上升,農業產業綠色化、品牌化明顯增強,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結構優化、效益不斷提高,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快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產業融合發展初見成效,農業產業體系構建成效顯著。
1、云南第一產業在全國的優勢持續上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第一產業持續快速發展。2012-2020年間,第一產業產值從1654.55億元增長到3598.91億元,增長了1.18倍,年均增長10.2%,年均增幅比全國高出4.96個百分點。2021年上半年,云南第一產業增加值1146.48億元,同比增長8.8%,兩年平均增長5.3%,同比增長和兩年平均增長均比全國高出1個百分點,[1]詳見圖1。
盡管云南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但始終高于全國第一產業比重,第一產業在云南三次產業結構中的地位要高于全國,對于云南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云南第一產業在全國的優勢不斷提升。2012-2020年,云南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6.05%下降到13.08%,2020年略有上升為14.68%,2021年上半年下降到9%;但是,與全國相比,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云南省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比全國高出7.02個百分點、3.66個百分點。同時,云南省GDP占全國GDP的比重從2012年的1.91%提高到了2020年的2.41%、提高了0.5個百分點,而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國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卻從2012年的3.37%提高到了2020年的4.63%、提高了1.26個百分點,詳見圖2,由全國第14位提升到第9位,首次進入全國前十。
細分產業看,2020年,云南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20.5億元,占全國比重達4.3%,比2012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產值分別為2902.2億元、429.5億元、2315.4億元、104億元,占全國比重分別為4.05%、7.2%、5.75%、0.81%,分別比2012年提高了1.07、0.65、2.39和0.09個百分點,林業、牧業和農業均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2021年1-9月,云南省累計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799.11億元、同比增長12.42%,占全國的比重達到4.09%。[2]云南農林牧漁業在全國的發展優勢持續上升。
2、優勢產業綠色化、品牌化明顯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省以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為總目標,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農業產業的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云南鮮切花生產面積、產量居全球第一,天然橡膠、咖啡、烤煙、核桃、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連年保持全國第一,甘蔗、茶葉面積和產量穩居全國第二,茶葉面積和產品的認證數量均居全國第一,肉牛存欄居全國第一、出欄居第四,生豬存欄和出欄均居全國第四。2017年以來,8個“綠色食品牌”重點產業綜合產值保持了16%的年均高速增長,[3]實現量效齊增,走出了一條發展云南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換擋升級打下了堅實基礎。2020年,云南省綠色、有機產品認證數量、規模躍居全國前列,共認定200個“綠色食品牌”省級產業基地,有機產品獲證主體953家、產品2723個,比2017年分別增長38.7%、25.4%;綠色食品有效認證主體567家、產品2065個,比2017年分別增長12.77%、17.98%;有機產品認證數量全國排位由2017年第8位提升至第3位,綠色食品認證數量全國排位由第11位提升至第7位。其中,綠色食品認證數量較多依次是蔬菜、水果、茶葉3個產業,占全省綠色食品有效獲證產品總數的75.88%;有機產品認證數量較多的依次是茶葉、蔬菜、中藥材和水果4個產業,占全省有機產品有效獲證產品總數的72.6%。[4]云南農產品遠銷全國150多個大中城市、110多個國家和地區,[5]2020年出口農產品323.8萬噸,出口額達360.7億元,同比增長16.4%、8.9%,[6]居省內出口商品第一,連續多年位居西部省區第一,其中鮮花出口量和出口額均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位、同比分別增長33.4%、19%。云南已經具有一批在國際國內具有顯著優勢的農業產業。
3、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結構優化,效益不斷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快速發展,結構不斷優化,農產品加工業區域集群化效益逐步顯現,帶動了各類農產品生產產業的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基本建立,有效提升了農業產業體系發展水平和質量。2012-2019年,云南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從2562.48億元增加到4006.25億元,增長了56.34%,年均增長5.74%,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占制造業總產值的比重始終保持在35%以上,2016年達到最高為43.03%,詳見圖3。其中,煙草制造業產值的比重從55.48%下降到40.5%、下降了14.98個百分點;農副食工業品發展較快,占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比重從16.09%提高到了22.94%、提高了6.86個百分點,逐漸成為另一支柱;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3個行業產值的比重分別為7.7%、9.69%和10.32%,分別比2012年提高了2.27個百分點、3.92個百分點和1.77個百分點,詳見圖4。2019年與2012年相比,除了煙草制造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下降2.1和0.25個百分點以外,其余11個行業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均呈持續提高的發展趨勢,其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農副食工業品、食品制造業增長尤為明顯,分別提高了1.68個百分點、1.02個百分點、0.66個百分點。2020年,云南省納入國家目錄的家庭農場5萬余戶,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5.8萬余個,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4440家,[7]農產品加工業區域集群化基本形成,西雙版納州、普洱市、臨滄市和保山市的茶葉加工占全省75.1%,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大理州的畜禽加工占全省71.7%,昆明市、楚雄州和玉溪市的蔬菜加工占全省61.7%,楚雄州、大理州、麗江市和迪慶州的食用菌加工占全省81%,昆明市、文山州和大理州的生物制藥加工占全省68.8%,臨滄市、德宏州和文山州的蔗糖加工占全省65.3%。云南農產品加工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從2015年的0.64∶1[8]提高到2020年的1.8∶1。[9]
4、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快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引入,涉農電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眾籌等不斷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已經成為農產品銷售重要渠道,并推動農產品供應鏈體系迭代升級,農產品市場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業生產租賃業務、農商直供、產地直銷、食物短鏈、社區支持農業、會員配送等新型經營模式不斷涌現。全省實施了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建設了州(市)、縣(市、區)、鄉(鎮)三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脫貧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實現全覆蓋,開展了“綜合超市+電商+服務+物流”的農村新型商業模式試點,帶動傳統農村集貿市場交易向現代流通方式轉變。農業企業投入建設的農產品網上營銷平臺90多個,620多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業電子商務,供銷系統成立專業電子商務公司31家、開展電子商務業務的企業249家、專業合作社484家,搭建電商平臺11個。2020年,云南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283.77億元,同比增長38.34%。[10]
5、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多元產業融合發展載體加快建設。一是現代農業園區快速發展。2018年以來,云南蔬菜、花卉現代產業集群建設穩步啟動,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深入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農業產業強鎮等產業融合新載體、新平臺加快培育。截至2021年9月,全省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2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8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3個、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11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38個鄉(鎮),[11]云南省及各州(市)、縣(市、區)也建設了一批形式多樣的農業園區,部分在全國取得了較高的知名度。二是高質量建設“一縣一業”示范縣和特色縣。從2019年開始,云南省連續三年每年拿出6億元財政資金推動20個“一縣一業”示范縣創建,2021年示范創建縣新增40個,支持主導產業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市場化、綠色化發展,全產業鏈打造云南綠色食品“拳頭”產業,重點圍繞北京、上海和中東市場,不斷擴大云南綠色食品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2020年,20個示范縣新認證綠色食品97個、有機產品118個,新增綠色食品產地面積7.6萬畝、有機產品產地面積33.4萬畝,占全省綠色有機增量的30%以上,[12]主導產業農業產值較創建前增長25%,加工業產值增長43.9%。[13]三是“一村一品”加快發展。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思路,引導農民、企業等多元投資主體參與“一村一品”建設,打造了一批特色農業生產加工、鄉村旅游、民族手工藝專業示范村鎮。截至2020年,云南省共有“一村一品”專業村鎮1621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03個,[14]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
多元農文旅融合發展加快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省依托自身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以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為發展方向,打造以“文、游、醫、養、體、學、智”為主要內容的全產業鏈。全省開發建設150多個民族特色村、200多個旅游特色村、500多個休閑農莊和1萬余家農家樂,開創了“非遺+旅游”“農耕慶典+旅游”“民族賽事+旅游”“民族特色+產業融合”等農文旅融合新形式。2016-2019年,云南省鄉村旅游共接待旅游者9.24億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次的39.3%;鄉村旅游收入7301.4億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3.7%;全省累計直接從業者56.17萬人、間接就業者192萬人,綜合帶動75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15]
6、數字農業成效初顯
2017年以來,云南省加快建設以“新業態+新功能+新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數字農業,以農業大數據應用與推廣中心建設、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省級平臺建設、網絡運行安全為重點,著力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資源數字化和產業數字化步伐加快,通過對優勢特色農業產業賦能,推動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截至2020年6月底,云南省數字鄉村網網站群已經覆蓋省、州、縣、鄉四級,并以云南農業大學、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學院等聯合建成的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云南分中心為延伸,梳理云南省農業信息資源目錄,對農業大數據進行分析研判,推進了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字化、服務在線化;制作懸掛“益農信息社”標識牌11583個,其中中心站36個、標準型2000個、專業型1666個、簡易型7881個,農戶覆蓋率達96.5%,將現有資源進行有效地整合,把四類服務延伸到村、服務到戶,[16]建成一批大田種植、設施種植、水產養殖等物聯網標準化應用示范基地,對生產過程中環境溫度、土壤、肥料等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為指導作物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17]
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農業產業體系雖然初步形成,但仍處于起步階段,農業產業普遍存在低效化和低值化問題,優勢產業發展水平較低,農產品精深加工滯后,農產品質量效益競爭力不高,農村三產融合度偏低,科技和社會化服務業對農業產業的支撐嚴重不足,構建高質量農業產業體系還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一)優勢產業發展質量效益仍然較低
盡管云南“綠色食品牌”八大重點產業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在國內均有明顯優勢,但是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仍然較低,農業產業普遍存在“低效化”“低值化”問題。例如,自2016年以來,云南省中藥材種植規模穩居全國第一,種植面積在全國占比高達14%,產量比重高達31%,但中藥材農業產值比重僅為11.63%,其中,加工產值比重僅為6.05%。[18]2019年,云南藥材畝均產值10929.32元,比全國平均水平7173.28元高出52.36%,但分別比福建、廣東、湖南、山東、黑龍江等省份的畝均產值低了46.46%、23.66%、13.39%、11.44%、9.66%。[19]蔬菜、花卉產業的產值更低,2019年,云南蔬菜種植面積是全國總面積的5.58%,花卉種植面積占全國比重近6.7%,[20]但是蔬菜及園藝產值僅占全國比重的2.96%。[21]2019年,云南土地產出率和勞均生產率分別為4742.12元和35385.91元,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4.79%和44.50%。[22]
(二)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農業產業競爭力弱
云南雖然已經形成了一批農產品加工業企業,但是,與其他制造業發展相比,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仍然較低,與全國的差距仍然較大。2020年,云南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僅303家、僅占全省農業龍頭企業總數的6.82%;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2.28∶1,云南省僅約為1.8∶1,比全國低了21.05%。其中,云南蔬菜精制成品占比約為30%,水果精深加工率約為23%,中藥材加工比例約為29%,每年仍有約30%的茶葉以毛茶銷往省外。[23]2019年,云南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共有1670個,比2012年增加了750個,占全省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47.74%,但是,虧損企業有312個、比2012年增加171個。2012-2019年,云南農產品規模以上加工企業總產值占制造業的比重從2012年的35.82%持續上升到2016年的43.03%,2017年以后又逐年下降到2019年的35.89%;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制造業的比重從2012年的34.51%下降到了2019年的33.92%,農產品加工企業戶均收入僅相當于制造業的71.05%。分行業看,2019年,全省煙草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的比重仍然高達41.94%,煙草一家獨大的格局未根本改變。虧損企業主要集中在農副食品加業(93)、橡膠和塑料制品業(74)、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38)等3個行業。農產品加工業企業戶均主營業務收入,除了煙草制造業和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5.03%和58.22%以外,其余11個行業的企業戶均產值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農副食品加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主營業務收入占比較高的行業,戶均收入分別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1.05%、64.69%、59.25%、69.8%。
本文利用2012-2019年云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各子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與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各子行業的營業收入的比重計算國內市場占有率的結果顯示:2012-2019年,云南省農業加工業的國內市場占有率[24]僅為1.71%,僅是全國平均水平3.23%[25]的52.95%,說明云南農產品加工業在國內的競爭力較弱。分行業看,2012-2019年,13個子行業中,只有煙草制造業平均市場占有率高達14.9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1.68個百分點,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其余12個子行業的市場占有率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農副食工業品的市場占有率分別是2.67%和1.75%,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2.77%和54.19%,具有一定競爭優勢,其他10個行業市場占有率均不足國內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具有競爭優勢。
(三)農村三產融合度不高,全產業鏈尚未形成
云南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整體融合發展程度仍較低,現代農業產業全產業鏈尚未形成。主要表現在:農村第一產業后端延伸不足,仍然以向其他產業和其他省區供給原材料為主,產銷鏈條不健全;農村第二產業與第一、三產業連接不緊密,農產品仍以粗加工和簡單加工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尤其是后端副產物綜合加工利用能力和利用程度嚴重不足,農產品價值增值較低;農村第三產業培育水平低,農村生產生活服務能力較弱,產業融合層次低,對鄉村文化價值和鄉村多功能的挖掘不充分,新業態、新模式與農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間的結合不夠,農戶與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較松散。由此造成云南農業產業鏈“片斷化”“分割化”嚴重,農業價值鏈長期低端化。2016-2019年四年與2012-2015年四年相比,云南農林牧漁業及其細分各產業與輕工業、第三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下降較快,其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第三產業與輕工業的關聯度分別為0.439、0.356、0.403,均降到0.5以下;農林牧漁業及其細分產業林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與第三產業的關聯度分別為0.403、0.475、0.438、0.453,均下降到了0.5以下。
(四)科技支撐和社會化服務嚴重不足
首先,農業產業的科技轉化率和貢獻率較低。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公共基礎性研發平臺建設滯后;農村實用技術示范、推廣滯后,良種良法推廣應用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良種基地建設數量不足,良種供應能力較弱。與現代農業產業相關的行業科技創新機制不健全,新產品研發能力不足,產品開發層次低,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高素質科技和管理人才不足,科技研發與市場消費需求脫節,科技成果轉化慢,適用技術普及率低。
其次,農業產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低。技術指導、種苗保障、加工銷售、金融信貸等相關服務比較薄弱,尚未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在專用物資配套供應、良種、種植技術、采后處理、植保、土壤消毒、運輸、營銷、資金信貸和信息等方面缺乏統一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持,多數經營者缺乏貿易的運作經營,他們在品質選擇和規模控制方面缺乏合理規劃,也無法適時根據市場狀況的變化調整和制定其營銷策略。檢驗檢疫檢測體系不健全,標準體系不完善,信息服務網絡體系缺乏,生產供應與市場需求信息不對稱。截至2020年,云南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有1.67萬個,生產托管服務面積549.88萬畝次,其中服務糧食作物面積達228.37萬畝次,分別僅是全國總數的1.86%、0.34%、0.25%。服務帶動小農戶223.75萬戶,僅占全省農戶數的22.08%,比全國低了9.04個百分點。其中,云南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中各類服務專業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占51.16%和23.93%,生產托管組織中各類服務專業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別占57.88%和19.22%,農業推廣部門、企業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尚未發揮出來,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公益性與經營性相協調、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統籌的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形成。[26]
政策建議
“十四五”期間,云南應按照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緊扣“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目標,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全面提高農業產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強有競爭優勢的農業產業
云南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引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云南各個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特點,完善農業產業區域布局和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同時,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不斷提升云南農業產業的優質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加快提升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質量和競爭優勢。
一是合理優化農業產業區域布局。根據云南各個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特點,提高農業產業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匹配度,著力打造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形成不同特色優勢的農業專業區、專業帶,將各具特色的地域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著力破解云南省各地區農產品同質化惡性競爭和增產不增收的問題。
二是以需求為導向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全面“實施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結合云南以山地為主、立體氣候分布明顯、自然環境豐富多樣的特點,以及市場需求對農產品日益趨向多元化、營養化和綠色化的發展趨勢,適當降低玉米種植面積,擴大特色優勢作物種植面積,著力推進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藥材、特色畜牧業和林果業等特色優勢產業提檔升級,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27]
(二)強化技術、產業和制度創新,加快完善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體系
一是強化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提升現代農業產業跨界融合發展能力。政府要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健全農業產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和配套政策,引導科研院所、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基礎加大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投入。大力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與省內外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協同合作,設立各種研發中心或技術中心,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共創技術聯盟,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
二是強化產業創新,提升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效益。著力推進大數據、互聯網等數字技術與農村一二三產的融合,積極利用電子商務、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數字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農產品加工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服務體系,大力支持農產品制造企業向研發服務型、市場交易型和服務系統集成型方向轉變,全面推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技術在農產品加工領域和農文旅融合發展中的推廣應用,促進農業與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環節提供中間服務的農業服務業之間的融合互動與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傳統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產業提檔升級,打造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產業,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效益,提升現代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競爭力。
(三)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標準化建設,提升產品質量安全
一是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全程標準化。結合云南實際,對標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加快構建與全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提升相適應的農業標準及技術規范,健全優勢特色農產品等級規格、品質評價、產地初加工、農產品包裝標識、田間地頭冷庫、冷鏈物流與農產品儲藏的標準體系。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加快完善全省出口優質大宗農產品和特色產品生產標準,構建形成覆蓋農業生產、加工、經營各環節的標準體系。加快與國內外標準的全面接軌,在全省適宜地區全面轉化推廣國際先進農業標準,推動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云南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二是建立健全農業產業鏈全程監管體系。推行部門聯合監管和線上線下監管有機結合,構建農產品產業鏈全程監管長效機制,制定各級政府部門間的數據信息共享實施方案,實現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和充分共享。構建優勢特色農產品追溯標準體系,建立健全“高度開放、覆蓋全省、共享共用、通查通識”的云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與國家重要產品追溯管理平臺對接,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建立健全農業監測預警、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測預警、農村經營信息服務和農業電子商務等系統,提升農業生產要素、資源環境、供給需求、成本收益等監測預警水平。完善農產品市場信用體系,提供農產品市場信用認證和信用信息查詢服務,開展農產品市場信息披露和投訴舉報,加大安全審查和跟蹤力度。
注釋
[1]云南省數據引自:云南省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胡明武:《上半年云南經濟穩中加固 持續向好》,云南省統計局官網,2021-07-19,http://stats.yn.gov.cn/xxgk/gkml/zmfd/zm1/202108/t20210802_1058474.html;全國數據引自:《2021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532167億元,同比增長12.7%》,新浪網,2021-07-15,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7-15/doc-ikqcfnca7010872.shtml。
[2]《2021年第三季度全國省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排行榜:排名前14的省份均是以農業為主》,云南省統計局網站,2021-07-19:http://stats.yn.gov.cn/xxgk/gkml/zmfd/zm1/202108/t20210802_1058474.html。
[3]《云南省農業農村局長會議:云南“十四五”期間將實施“一二三行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搜狐網,2021-01-25,https://www.sohu.com/a/446952528_120207611。
[4]《云南打造“綠色食品牌”成效顯著!5個特色產業要實現“5年翻番”》,網易網,2021-05-07,https://www.163.com/dy/article/G9CQEHBJ0550QIIP.html。
[5]《云南省農業農村局長會議:云南“十四五”期間將實施“一二三行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搜狐網,2021-01-25,https://www.sohu.com/a/446952528_120207611。
[6]《2020年云南農產品出口逆勢上揚 鮮花出口量和出口額均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位》,云南網,2021-02-17,https://yn.yunnan.cn/system/2021/02/17/031291492.shtml。
[7]《云南省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百千萬”示范工程》,云南信息網,2021-05-29:http://www.yn16.com/news/931.html。
[8]云南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2018年云南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穩定》,云南農業信息網,2019-07-18,http://www.ynagri.gov.cn/news8305/20190718/7021375.shtml。
[9]云南省農業農村廳提供。
[10]《云南省農業農村局長會議:云南“十四五”期間將實施“一二三行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搜狐網,[2021/-01/-25][2021/10/09],https://www.sohu.com/a/446952528_120207611。《阿里發布數據:18年云南109款地標農產品網絡銷售額超過44億元》,2019-04-30,http://www.ocn.com.cn/keji/201904/dfsot30165951.shtml。
[11]根據農業部公布的相關名單統計整理。
[12]《云南省級財政補助6億元支持“一縣一業”示范縣創建》,新浪網,2021-07-29: https://news.sina.com.cn/c/2021-07-29/doc-ikqciyzk8240255.shtml。
[13]《云南省農業農村局長會議:云南“十四五”期間將實施“一二三行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搜狐網,2021-01-25,https://www.sohu.com/a/446952528_120207611。
[14]《云南省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百千萬”示范工程》,云南網,2021-05-29,http://www.yn16.com/news/931.html。
[15]《云南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2020/12/10,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20-12/10/content_5568628.htm。
[16]李權林、武亞云、張永金、陳斕《云南省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方興未艾》,《云南農業》2020年第9期,第6-7頁。
[17]張煜:《關于云南省發展數字農業的思考》,《經濟研究導刊》2020年第20期,第38-40頁。
[18]唯恒農小蜂:《2020年云南省中藥材產業數據分析報告!》,唯恒農業,2020/07/09,https://zhuanlan.zhihu.com/p/158151296。
[19]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2020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年版。
[20]《2020年云南省花卉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在較長時間內將保持在全國優勢地位》,搜狐網2020/11/12,https://m.sohu.com/a/431315837_114835。
[21]根據《2018中國農村統計年鑒》農業分項目產值的統計,蔬菜及園藝主要是蔬菜、花卉和食用菌,其中全國和云南省的蔬菜和花卉產值分別占蔬菜及園藝產值的90.51%、95.53%。2019年數據根據《2020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計算。
[22]土地產出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作物播種面積;勞均生產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根據2020年《中國統計年鑒》《云南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整理計算。
[23]譚鑫:《以“八化”促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高效》,《云南日報》2021年5月5日第003版。
[24]該產業國內市場占有率越高,說明其國內競爭優勢越強。
[25]某地區某產業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必須大于全國的平均水平3.23%,即全國34個省份,除香港、澳門、臺灣外,31個省份的平均數為1//31=3.23%。
[26]本部分云南數據根據《云南省農村經營管理統計資料》《云南領導干部手冊2021》相關數據整理計算;全國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以及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的《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020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報告發布》(2021/03/30,中國經濟網: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2103/30/t20210330_36423015.shtml)相關數據整理計算。
[27]鄭寶華:《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云南糧食安全的對策》,《云南智庫要報》2019年第14期。
作者單位
宋 媛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