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方式方法是做好基層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地方出現“造詞式”創新、“復制式”創新、“亮點式”創新等苗頭,片面追求標新立異,忽視實際工作效果和群眾需求,增加基層負擔,破壞基層政治生態。
偽創新泛濫,誤了真成效 ?記者采訪調研中發現,基層治理中的偽創新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類。
“造詞式”創新。“愛心媽媽”“陽光計劃”“心連心,手牽手”……一名鎮黨委書記把數份名字各異的材料攤在桌上。他說,其實這些都是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活動,工作內容大同小異,但改了個名字、換了個說法,就成了創新做法。每次改名都需要基層視此為一個新活動,重新組織材料上報,給相關干部平添不少工作量。有基層干部感嘆:“偽創新那是真折騰!”
“復制式”創新。一些鄉鎮干部反映,隨著“河長制”“林長制”流行,有的基層工作創新風向呈現以“長”為榮的趨勢:治理馬路有“路長”,負責環境有“環長”,綜合治理有“綜長”等。有的“新機制”多一個“長”便多出每月幾百到上千元的補貼,卻并未將相關機制辦法作適配性調整,只是簡單地復制移植經驗。
“亮點式”創新。有受訪者反映,村里的村史館建得“高大上”,迎檢多次被夸“新穎”,卻常年閉門不對老百姓開放;黨建展板“琳瑯滿目”,樓梯、走廊貼得到處都是,內容卻華而不實,只顧“上墻”卻不入心。此類“亮點式”創新片面追求“高大上”,反而加重基層負擔和成本。
不良心態滋生偽創新土壤 ?部分基層受訪者反映,少數干部急功近利、甩責任、求短效的不良心態是導致偽創新現象在基層冒頭的重要原因。一是工作成效靠新概念加分,偽創新是“為領導創新”。二是工作責任隨著新提法下壓,偽創新成為“甩鍋”新方法。三是工作思路跟著新領導更換,屆屆都創新才顯得“有成效”。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教授薄文廣認為,基層部分偽創新的出現,本質上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變種。“基層創新應該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標準。”
基層呼吁,工作創新要注重基層實踐反饋。基層治理創新要多傾聽基層干部的真實想法,以便結合他們的實踐及時調整、不斷完善。
(摘自《半月談》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