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2022中國詩詞大會》收官。頒獎之時,點評嘉賓王立群以兩句詩詞做結束語:“金榜題名墨尚新,今年依舊去年春。”在本次大會新環節中,他與選手合作闖關,輕松幫助選手破題。自2016年加入《中國詩詞大會》以來,王立群多次擔任點評嘉賓,對中國詩詞的熟稔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講解詩詞之外,王立群早在2006年便登上《百家講壇》講解《史記》,從那時起被大眾所熟知。在溫雅的形象之下,他對歷史人物的大膽解讀,更讓他成功破圈。如今面對新媒體時代,他以積極包容的心態快速學習和適應,在抖音、快手上擁有百萬級別的粉絲。
與詩詞的完美遇見
《2022中國詩詞大會》以“江山”“遇見”“稻香”“出發”等視角展開古今對話。王立群在第五場“稻香”開篇引用了“喜看稻菽千重浪”,悼念袁隆平,觀眾紛紛感嘆詩詞新用的強大生命力和共情力。
說起加入《中國詩詞大會》的初心,王立群回憶:“我本來就是文學專業的,所以能參加《中國詩詞大會》也算是回歸老本行,是一場與詩詞的重新遇見。”2016年,王立群已成為《百家講壇》的明星主講人,央視科教頻道節目組請他接著加入《中國詩詞大會》。王立群沒有錯過這次“遇見”。在臺上,經他點評,古人今人之間的那堵時間之墻頓時煙消云散,許多觀眾是《百家講壇》的老觀眾了,如今紛紛沉浸在這場詩詞盛宴之中,“與詩詞完美遇見”。
“遇見”是歡喜,“轉身”才得人生真諦。在王立群看來,這是中國詩詞留下的千年余韻。
時隔千年,古今同情
“讀詩詞中的故事,讀詩詞背后的故事,讀詩詞記錄的生活,讀詩詞隱藏的生活,讀詩詞記載的文化,由此觸摸古人的心靈,感受古人的心跳……”王立群解讀詩詞妙處,在于消融千年之隔,古今同情。
王立群說:“當代人在事業生活或者愛情上都會遇到類似的無奈,所以前兩年出現‘佛系,如今出現‘躺平這樣的網絡用語。”他解釋:“晚年的王維,認為走到水的盡頭,這就是最好的安排。看看天,看看地。云聚云散、不驚不喜,一山一水一別院,一世一花一人生。”這句話戳中了不少觀眾的心。
王立群并非獨愛王維,他在即將上市的新書《宋十家詩傳》中提到了柳永的自嘲,“奉旨填詞柳三變”。名氣如此之大的柳永,卻在《宋史》中連個名字都沒留下,可見其人生事業之不如意。“柳永在考科舉時很不順利,宋仁宗建議他‘且去填詞。”晚年改名柳永,希望不要因為原來的名字“三變”而影響錄取。王立群說:“現在的人也要學會自嘲,學會放下,學會做自己。”
讀出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意思
詩詞是詩人的人生軌跡,《史記》是王立群的人生主線。
1945年,王立群出生在安徽六安,后在江蘇南京度過童年,8歲隨父母遷居河南。1965年,因為家庭成分不好無法繼續求學,只能去廠辦小學教語文。學校里教師少,他胸前掛著手風琴,又兼職了4年音樂老師。“文革”中,小學圖書館被砸了,不少書被丟在院子里,他看到躺在碎玻璃里的《史記》,偷偷撿起來,藏著讀。沒想到這一讀就是半個多世紀的時光。
讀著讀著,文史功底不知不覺越來越厚實,到了1978年恢復考研,他輕松過關。“這是《史記》幫我的第一個忙。”進了河南大學文學院,“我接受研究生教育,最基本的功課就是要細讀文本”,《史記》仍舊是他翻來覆去看的經典。一套《史記》被翻爛了,王立群也由講師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史記》幫我的第二個忙是在2006年12月24日,”他對那天的事仍舊記憶猶新,“央視《百家講壇》來河南大學海選主講人,我挑了《史記》中的一段講。才過了10多天,《百家講壇》就通知我上京試講。我講得很流暢,講完后,編導讓我上樓要跟我談談,問我以后想講什么,我說:就講《史記》。那年我61歲,這一講就是10年。”10年來,他通過細讀文本把歷史人物講得繪聲繪色。 ? (摘自《環球人物》2022年第7期 劉瀟/文)193CB453-B540-4E01-BF2A-4E53230F85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