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周定勇
數字鄉村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黔西市以國家級數字鄉村建設試點為契機,強力推動數字經濟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以鄉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加快鄉村產業“數字+農業”深度融合,促進鄉村治理數字化、服務數字化。
數字經濟不僅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貴州作為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大力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圍繞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發展思路,推動數字經濟取得明顯成效。同時,貴州作為國家開展第一批數字鄉村試點縣的省份,以數字經濟助推鄉村振興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貴州省畢節市黔西市(縣級市)積極探尋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從而助促貴州鄉村振興開好局、起好步。
黔西市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具體舉措
在黔西市地處烏蒙高原東部、烏江中游、鴨池河北岸,是貴州省畢節市管轄的縣級市之一,有“水西門戶、貴筑藩屏,黔中腹地、省府咽喉”之稱。黔西市居住著漢、彝、苗等18個民族,人口百余萬。2020年10月,成為第一批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黔西市以此為契機,采取一系列重要舉措,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取得一定的寶貴經驗和成效。
(一)注重頂層設計,切實推動數字鄉村試點建設
黔西市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從獲批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精心謀化、總體布局、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
一是加強組織保障。成立黔西市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指揮部,由市委書記和市長任雙指揮長,市委副書記任常務副指揮長,相關市領導為副指揮長,各單位負責人為成員,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在市委宣傳部。數字鄉村試點工作指揮部加強全市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統籌協調,市農業農村、發改、工信、鄉村振興局等單位部門牽頭,統攬相關市直各單位和各鄉鎮(街道)工作,分工協作,把數字鄉村建設抓成黔西市的惠民工程、幸福工程。
二是規劃先行、明確任務。制定《黔西縣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2021年至2025年的目標工作任務,各牽頭單位和配合單位試點建設工作職責,將試點建設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強化目標考核及動態跟蹤管理,因工作未按照試點建設目標任務推進完成或工作中出現推諉扯皮、失職、瀆職造成重大影響的將嚴格追究有關人員責任。同時,將數字鄉村建設列入《黔西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按照“一年試點,三年推廣,五年鋪開”的戰略構想,真抓落實。
(二)扎實推進通訊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黔西市委網信辦統籌協調聯通、電信、移動、廣電網絡等通信運營企業,構建5G新一代移動互聯網無縫覆蓋,進一步完善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數據安全、網絡安全保障體系,提升網絡安全風險防范和數據流動監管水平,打造基于主動防御的數據、網絡安全體系架構。打造開放、共享、功能更加完備的農村綜合信息、交通、社會保障、旅游綜合服務等服務網絡。實施“數字鄉村”試點以來,黔西市圍繞5G基站建設、5G網絡和“百兆光纖”等重點區域,大力實施“滿格黔西”“光纖寬帶”進鄉入村工程,手機4G網、行政村光纖網覆蓋率達100%,高清互動電視及20M以上帶寬接入能力,實現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建成開通多個手機5G站點,實現城區重要區域(學校、醫院、部分市直部門等)和重要交通線路的連續覆蓋。
積極推進“一云一網一平臺”市級政務信息化實現“一網通辦”,持續加強企業數字化與內網絡改造。依托畢節市共享交換和開放平臺,通過各通信運營企業網絡資源,不斷優化提升云上貴州數據共享交換平臺能力,加快整合部門業務專網,建成向上連接市、向下連接縣、鄉、村三級的電子政務網絡,實現政務數據互聯互通,著力解決群眾辦事難點、痛點、堵點問題,提升辦理便捷度。
(三)以數字農業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
數字化農業是黔西市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供給的重要抓手。以大數據賦能農業產業作為基礎,實施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示范項目。如貴州山外青山電子商務發展有限公司的“供銷同城”惠民生鮮產銷互聯一體化項目,主要通過組建“大數據網絡監控生產可視平臺”,實現育苗、種植、銷售一體科學化、智能化和數字化經營管理,大大提升產品質量和提高農產品收益。根據資源稟賦,建設經營50-300頭適度規模育肥場形成肉牛生產的“大工廠”,與輻射范圍內的母牛養殖戶進行充分聯結形成養殖小區。并建立肉牛數字管理系統,對養殖過程藥品、草料等養殖成本的管理,實現對牛養殖的成本計算;同時,養殖系統根據養殖中產生的數據進行統計,計算死淘率、獸醫治愈率、牛增肥趨勢等數據,起到預測分析的功能。把“小車間”做大,把“大工廠”做強,把“旗艦店”做優。
農村電商蓬勃發展。黔西市根據“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多方聯動、合力推進”的原則,全面組織項目實施。大力建設電子商務運營服務中心、市級物流服務中心、電商生鮮配送中心、以及農產品加工中心。正常運營鄉村級電商服務站點覆蓋率達38%。著力推進電商培訓,孵化培育電商主體,組織返鄉人員作為電商企業及個人店鋪,利用淘寶、京東、蘇寧等第三方電商平臺,開展銷售特色農產品或民族手工藝品。2021年,線上線下銷售農產品已達3.5億元,帶動就業、創業一千余人。同時,黔西市充分發揮鄉村手機4G、5G網絡覆蓋優勢,建立新媒體應用孵化中心,培育屬地本土網紅人才,利用“抖音、快手、拼多多”等新媒體APP互聯網直播平臺,發動群眾在家或生產基地進行直播帶貨,把農產品通過互聯網平臺線上渠道銷到外地去。讓群眾主動去挖掘互聯網中的“數字富礦”,獲取農業數字化生態紅利。
(四)加強數字化治理,打通“最后一公里”
依托天網和雪亮工程基礎設施和大數據資源融合共享,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實現行政村全覆蓋。黔西市率先在貴州省建成市級110社會聯動中心,完善社會治理防控功能,及時有效解決突發事件和群眾緊急救助事項,打通社會治理“最后一公里”,不斷提高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在鄉村治理方面,如黔西市化屋村,建設“慧村管理”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對鄉村治理中的生產、治理、服務三個環節進行數據收集和處理,搭建了“互聯網+鄉村”模式,有效助力了化屋村實現智能辦公,合理決策,便捷服務。同時平臺將脫貧群眾數據與返貧標準結合,通過云計算技術,可實時向化屋村反饋返貧人口數據,為化屋村健全了返貧監測體系。其中“云喇叭”的建設,為化屋村鄉村管理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以攝像頭與喇叭相互結合的模式,化屋村可通過辦公室內的視頻監控平臺,足不出戶地進行實時監測和通知,能有效制止違法、違規事件的發生,同時也能對鄉村文明建設中的各種不文明的現象進行制止和督導。
(五)聚力數字服務,推進公共服務便民化
“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服務水平。圍繞“放管服”改革,黔西市著力提高網上政務服務能力,優化審批流程,加大落實“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大貴州政務服務應用力度。一是安排一定資金專門對政務服務站進行升級改造。二是構建開通市級、鄉級、村級政務服務網絡,對市直單位、鄉鎮(街道)、村(社區)政務服務事項,按統一模板編制辦事指南并對外公布。三是提升政務報務事項“一網、一門、一次”辦能力,市級依申請六類政務服務事項100%網上可辦,99.12%納入實體政務大廳辦理,99.49%實現“零跑腿”或“一次”辦理。馬上辦結的即辦事項75.2%,全程網辦成效87%。四是推進國家政務服務平臺數據共享,注重數據共享支撐服務共享。
“智慧門牌”貼心服務。如黔西市大關鎮推行“智慧門牌”示范工程,實現全鎮戶戶智慧門牌全覆蓋,門牌上生成二維碼,將政策法規、黨務政務公開、辦事流程等按類別上傳至微信公眾號“紅色大關”二維碼,群眾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學習政策法規,了解鎮情村情、政務村務,申辦戶籍、計生、救助等事項,極大增強基層服務的精準性和及時性。并且把服務融合在與群眾面對面的日常生活里,增強了群眾的法律法規意識,提高了鎮、村(社區)政務公開透明度,解決了群眾“辦事難”問題,搭起便民服務連心橋。截至2021年11月,大關鎮“智慧門牌”解決群眾辦事難問題612個,涉及申辦戶籍、計生、救助等問題,實現群眾少跑路,提高為群眾辦事效率。
黔西市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客觀制約與機遇
黔西市數字賦能鄉村振興既受到地理環境、基礎設施、發展基礎以及人才等方面的制約,也面臨著新發展理念創新區建設和國家級數字鄉村建設試點的重大機遇。
(一)地理環境制約
黔西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多山地、多河谷、多溶洞是其顯著地理環境,這使得數字技術在山地的應用場景面臨很多困境。由于山地地區農業生態環境非常脆弱,農業發展和數字技術的結合,不僅受資源環境約束,還面臨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破碎等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的發展成本。同時,山地地理環境不僅增加數字技術在鄉村建設中的建設成本,而且也限制了數字經濟與鄉村發展深度融合領域的廣度和深度,一定程度上會阻礙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和鄉村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二)發展基礎制約
一方面,黔西市雖然脫貧攻堅順利通過驗收并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但鞏固與提升的任務艱巨。黔西縣貧困人口基數較大,特別是受疫情影響期間,群眾增收渠道相對變窄,部分群眾自我發展能力需要增強,農村產業發展還須深入推進,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另一方面,城市與鄉村的發展不均,農村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小,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優化。并且,質量與效益的矛盾突出,工業經濟增速雖然較快,但發展方式仍較為粗放,主要是以煤炭化工業為主,推動從單一煤電產業向多元新型工業化產業轉型發展是當前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科技化、集約化、高效化的綠色發展水平有待提升。
(三)基礎設施制約
雖然黔西市“十三五”時期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鞏固,功能不斷完善,但隨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深入推進,鄉村建設、鄉村發展不斷拓展,尤其是數字鄉村的加快推進,鄉村對數字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多,呈現出基礎設施“轉型升級、更新迭代”的問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迫在眉睫。鄉村信息功能有待進一步完善,鄉村信息基礎設施的落后,數字經濟在鄉村振興中的發展核心與動力就會不足。公共數字服務設施建設仍還滯后,存在有些服務單項功能考慮多,綜合統籌欠缺等問題,在建設中存在重完善、輕運用的現象,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實際供給能力不足,影響人民群眾在數字化時代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四)人才制約
黔西市在推進數字經濟助推鄉村振興進程中,一方面,由于傳統農業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以及低收益,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為了增加收入,選擇進入城市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導致農村勞動力資源外流,使得青壯年勞動力資源供給不足,而青壯年勞動力是利用數字技術助推鄉村振興的主力軍,這無疑對鄉村數字消費市場以及數字應用市場面臨著很大挑戰。另一方面,缺少專業數字人才支撐,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對數字經濟專業人才吸引力不強,這也是當前階段最為突顯的數字人才瓶頸制約,導致數字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相對緩慢。
(五)發展機遇
1、新發展理念創新區建設為統領
2021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視察工作,首站來到黔西化屋村,強調“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不僅能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要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文化傳承好、發展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和指導,為黔西市新時代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并且,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7月對畢節試驗區未來發展曾作出重要指示:“要著眼長遠、提前謀劃,做好同2020年后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著力推動綠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賦予了新時代畢節試驗區新的內涵,圍繞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把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發揮統一戰線優勢助推畢節發展結合起來。貴州省委、省政府還專門出臺了46條意見支持畢節建設。這些,都是必須用好用活的政策支撐。為推進黔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夯實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建設基礎,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到鄉村振興的全環節、全過程,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2、數字鄉村試點為契機
數字鄉村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要“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同時,2016年,貴州被列為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以此為契機,大力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大數據應用、資源流通、產業聚集、制度創新等方面進行系統性試驗,并取得了明顯成效。2020年,貴州省息烽、黔西、金沙、余慶這四個縣(市)作為第一批國家級數字鄉村建設試點,黔西市數字鄉村建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以示范為引領,重點推進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必將為黔西市鄉村振興開新局、數字經濟搶新機增強新動能新機遇。
黔西市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
黔西市信息化發展基礎以及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的限制,是其數字賦能鄉村振興路徑選準的現實基礎。黔西市以國家級數字鄉村建設試點為契機,強力推動數字經濟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以鄉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加快鄉村產業“數字+農業”深度融合,促進鄉村治理數字化、服務數字化。
(一)發展基礎上突出信息設施建設保障
鄉村信息設施是建設數字鄉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前提。一是不斷優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鄉村5G網絡行動,加快鄉村5G基站和配套設施建設,推動鄉村中心區域、產業園區、產業基地、重點景區5G網絡全覆蓋,初步形成超速率、低時延、高可靠的5G數字設施體系,大力推進30戶以上自然村寨5G網絡信號全覆蓋。二是加快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以鄉村信息服務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推動農村水利、公路、電力、農業生產加工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級,積極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在交通、水利、電力等重點領域的實踐應用,著力推進數字水利、數字交通、智能電網、數字物流建設。
(二)產業上凸顯“數字+農業”深度融合發展
一是農村產業數字化發展是根本。產業數字化不同于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著力點在于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而數字產業化重點在于提升數字技術領域產業鏈的競爭力。二是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加速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變,構建農商慧聯大數據平臺,特色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環節數字化改造,深化農業產銷智慧對接,建立生產技術、產業發展分析、市場監測預警、質量安全追溯等全方位、全過程信息服務網絡,實現農業向生產管理精準化、質量追溯全程化、市場銷售網絡化轉變。三是大力推進數字技術與服務業融合,持續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規范管理農村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加快鄉村高效配送體系建設,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構建與實體市場互為支撐的農產品營銷模式。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重點,提高農機裝備信息收集、職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加快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效益。
(三)治理上強調基層組織管理智能化
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進鄉村數字化治理,促進鄉村治理有效,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一是建設統一服務體系、統一運維管理制度的社會治理智能化平臺,將鄉村振興實施情況及時通過“大數據”管理好,實現對鄉村數據的實時觀測、收集、存儲、分析對比等,通過大數據讓全面實施鄉村振興變得透明、高效、精準、全面,促進鄉村治理有效。二是深化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進一步推動鄉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立體化、智能化。三是推進農村環境數字化管理。構建數字鄉村建設監測平臺,推進專業化市場建設和運行管護,統一運行和管理鄉村垃圾污水處理,并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充分運用大數據加強對空氣、水、質量、自然生態、檢驗檢測的深度應用,持續提升空氣質量、穩步提高水質量,促進鄉村生態宜居。四是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加快將網上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簡化優化辦事流程,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更好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能力水平,不斷提高用戶體驗和人民群眾獲得感。
(四)服務上注重效能提升
鄉村公共服務數字化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體現。一是推動生產性服務業數字化發展,面向交通運輸、節能環保、金融等行業拓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加快智慧交通、智能物流、數字金融在鄉村的發展。二是推動生活性服務業數字化升級,以教育、娛樂、康養等領域為重點,大力推進數字技術在鄉村教育、醫療、社會救助、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應用示范;促進線上線下資源有效整合利用,發展體驗式消費、個性化定制服務等新業態。三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建設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庫,構建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餐飲、非遺等鄉村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加強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滋養鄉風文明。
參考文獻
[1]周錦.數字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機理和路徑[J].農村經濟,2021(11):10-16.
[2]鄒輝.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困境及解決方略[J].農業經濟,2021(02):46-47.
[3]王建冬,童楠楠.數字經濟背景下數據與其他生產要素的協同聯動機制研究[J].電子政務,2020(03):22-31.
[4]李冬蓮,肖路平,佟巖.搶抓數字經濟戰略新機推動貴州數據中心高質量發展研究[J].貴州商學院學報,2021,34(03):1-9.
[5]張哲晰,高鳴,穆月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電商參與機制、困境及對策——來自貴州省劍河縣調研的證據[J].中國流通經濟,2021,35(12):40-49.
[6]吳韜.數字化變革賦能云南數字鄉村建設發展[J].創造,2021,29(09):41-49.
[7].數據資料主要來自畢節市網信辦、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內部刊物)、以及黔西市相關報告.
作者簡介
王紅霞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周定勇 貴州省畜禽遺傳資源管理站畜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