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華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承發展工作,可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延續中華文脈、增強國家軟實力等方面的重要意義。民俗文化源于人類世世代代的真實生活,也與兒童現在的生活狀態有所關聯,并以潛移默化、膾炙人口的形式存在于兒童日常生活中。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打開的國門讓所有人都開闊了眼界,由此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特別是幼兒,逐漸被外來的新奇事物所吸引,喜歡迪士尼之類的卡通動漫、愛吃洋快餐,卻對本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不多,對自己所生活地域的民俗文化更是知之甚少,而這些優秀的民俗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悠久、品類齊全、記憶精湛、品格獨特、不斷創新等特點才是我們最寶貴的教育資源,應受到重視。近年來,民俗文化越來越深受學校及幼兒園的青睞,民俗文化和幼兒園園本課程在充分實現它們各自的教育本體功能外,產生了“1+1>2”的效應。
一、民俗文化園本特色課程構建的意義
自古就擁有“文獻名邦”美譽的莆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有媽祖信仰、莆田春節“五日歲”習俗、冬至習俗、元宵游燈跑火、莆仙戲、九鯉燈舞,等等。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以及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我們進行文化傳承教學的最豐富的第一手資源,為體驗式民俗文化的特色課程的構建提供了可能性。在民俗文化資源的利用中,我園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需要出發,選擇并利用了民俗文化的各種資源形態,吸納了富有本土地域色彩和民俗特色的優秀文化,引導幼兒及教師體驗式學習,使他們在與優秀民俗文化的互動中積極探索,全面發展。同時,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知行合一”教育思想,以體驗式學習為主,游戲為基本法、注重民俗文化的內容構建緊貼幼兒生活的課程。另外,在課程構建的實施探索中,不僅關注民俗文化獨特的教育價值,注重民俗文化在課程實施中的整體滲透,更注重寓教于樂,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在生活真實自然的體驗場中對幼兒成長真正起到多重的作用,發揮了原本特色課程的價值。
二、民俗文化園本特色課程構建的行動探索
(一)民俗文化園本課程構建內容的擇選開發
課程構建的關鍵在于課程內容的選擇和開發。我園始終堅持以兒童為本,充分考慮幼兒全面發展的五大領域目標,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綱領性文件等要求,選擇和開發園本特色課程。首先,嘗試從兒童的真生活中發現、從探究的真問題中選擇適宜的課程內容,以促進幼兒發展,如主題活動“莆陽書院”。其次,開展從幼兒實地買書參觀再到了解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三清殿”的前世今生的活動,也充分選擇了尊重幼兒感興趣、能促進個性發展、愉悅學習的內容。 最后還選擇了幼兒所在地域文化中明顯富有教育意義的民俗文化,體現多元文化特色的內容,如社會活動“送秋”,展現莆田獨特的中秋節出嫁的女兒帶著禮物回家看望父母的風俗,幫助幼兒了解孝文化。我們始終秉承著“七彩學園? 快樂博娃”的辦園理念,以兒童為中心,構建有據可依、以園為本、立足幼兒、體現五大領域均衡整合的體驗式民俗文化園本特色課程。
(二)民俗文化園本課程構建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園本特色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扮演了多重的角色身份:既是課程學習領悟開發的研究者,也是承擔課程實施的任務的實施者。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教育理念的更新、專業發展意識的增強、理論知識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教育成就感的獲得,都讓教師成為課程開發最大的獲益者。我園從實際出發,抓住“體驗式”這個關鍵詞,讓教研形式豐富多樣,取得實際成效。通過體驗式教研(如走進博物館、廟前宋城民俗一條街、老蒲鮮等)、實操性教研(走進場館體驗游戲玩法、莆仙小吃制作、車鼓隊演奏等)、層層分級式教研、三園聯動教研、結對園教研等形式豐富的教研形式,教師將理論知識進行消化、吸收,最終轉化成自己的教育行為,并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和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切實可行又富有特色的各項活動。由于教育集團中部分教師調整回總園,部分總園教師調整回分園,給教師隊伍的成員也帶來了新鮮血液和新的想法碰撞。在這種體驗式的教研中,教師都轉變了教育觀念,參與度高,研討興趣變濃,能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觀點,發揮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勇于創新,為每項組織的課程活動注入了新想法、新動力。課題組成員們逐漸有了主動研究的意識,形成了濃厚的研討氛圍,促進了教師專業的成長,教師也收獲了民俗文化園本課程的多篇案例集、活動集等。其中活動設計“家鄉齋菜”獲省級獎,還有多篇教師的論文在CN刊物上發表,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園本課程的體系構建
經過反復實踐、總結,我園現已初步形成了以班級主題活動、全園場館體驗、傳統節日大型活動參與等形式內容豐富的特色園本課程。
1.民俗文化特色主題活動
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幼兒教育必須緊密貼合日常的生活,可見,教師應當從日常生活中盡量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能夠滿足幼兒好奇心的課程內容。我園的體驗式民俗文化園本課程的內容選取也注重貼近幼兒生活、適合幼兒的心理成長。我們將幼兒喜愛的文化資源和形式貫穿在幼兒的生活中,在引領幼兒感受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時,發揮文化教育的功能,激發幼兒的興趣,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比如,我園開展了莆田傳統民俗文化特色明顯的主題活動“過厝”(莆田話,與喬遷同意)“做四月”“家鄉的面條”“莆田風味小吃”等。以“過厝”主題活動為例,第一,在語言領域,幼兒通過訴說可以鍛煉自身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如“我家過厝了,過厝要準備什么東西?要舉行什么儀式?”,由于這一習俗是發生在幼兒自己家或者親戚的事情,幼兒熟悉,所以愿意與同伴分享所見所聞,并與同伴訴說所見到的過厝的熱鬧場景。第二,在社會領域,教師可利用家長和社區資源讓幼兒了解“過厝的習俗”,感受家鄉文化的多樣性,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第三,在健康領域,通過參與課程游戲“滾擔盤”,可以鍛煉幼兒滾、挑、掃等動作技能,發展肢體動作協調性,培養合作能力。第四,在藝術領域,通過美術欣賞活動“房子”,可以調動幼兒多種感官感受房子的建筑之美,色彩之美。此外也可以通過手工活動“燈籠高高掛”、泥工活動“搓面條”等體驗藝術創作的樂趣。第五,在科學領域,通過科學活動“莆田四大名果”,調動幼兒的視覺、嗅覺、味覺等各種感官,認識“龍眼、紅棗”這兩個的食物的顏色、形狀、味道等特征。
在課程開發中,教師根據“過厝”主題內容,投放相應的材料,讓幼兒按照意愿和能力進行自主操作和探索,可以有效促進幼兒在民俗文化中全面發展。例如,在語言區,教師可將過厝習俗的圖片、照片制成小書,或是投放與主題相關的書籍資料,可以讓幼兒通過翻閱繪本促進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在表演區,教師可以投放擔盤、水桶等過厝儀式的道具,供幼兒開展表演游戲。在美工區,教師可以投放超輕黏土等供幼兒制作過厝用品。在益智區,教師可以提供自制的各種房子造型拼圖,使幼兒在趣味性拼圖游戲中加深對家鄉房子建筑的印象。幼兒通過自主選擇區域、自由分配角色、自己專注游戲,可以感受本土民間文化內涵。主題活動的開展,開啟了幼兒對家鄉傳統文化的了解之旅。
2.民俗文化體驗館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應注重開發幼兒的創造力,應注重對幼兒做正確的引導,為他們將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中六大解放理論是解放大腦、解放雙眼、解放雙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間、解放時間。而我園的場館體驗學習正是解放了幼兒固有的班級課堂學習模式,嘗試搭建多元化活動平臺,以全園幼兒混齡開展場館體驗的形式,依據幼兒的興趣、特長等讓幼兒選擇不同的場館參與活動。比如,將“水墨軒”課程體驗與民俗特色手工內容相結合,開展超輕泥泥塑、水墨畫、漢文化古代發簪制作等。為保證場館體驗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在班級美工區也應適當投放相應的手工材料,讓幼兒也可利用區域活動、一日銜接環節等時間,繼續進行體驗學習活動。也可以讓兩個不同年段的幼兒一起參加手工活動,如端午節“編織毛線午時蛋袋”活動,中班幼兒拉線,大班幼兒織網,既讓大班幼兒體驗哥哥姐姐帶領小朋友制作的成就感,也讓中班幼兒親身體驗高難度作品的難度,有學習的動力,幼兒在學習技能的同時社會性、交往能力也得到發展。在場館剪彩揭牌儀式上,可以邀請“絲竹軒”場館里的幼兒舞龍舞獅隊來做開場表演,教師也可以表演影子故事“嫦娥奔月”作為欣賞節目,引起幼兒對皮影戲的濃厚興趣,也為場館的體驗活動注入新意。我園從幼兒實際出發,將民俗文化、傳統文化的學習探索自然融入我們的課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為今后的幼兒園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3.民俗文化節日系列活動
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情感與思想,而莆仙的民俗文化是古代中原民俗與當地的歷史和生活風尚的有機結合。莆仙節慶習俗“二十五日頭”非常特別,既有中華民族文化的共同點,又有當地的鮮明地域特征,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莆田作為文獻名邦,特有的當地人生禮俗成了頗具地域特色的尊重人格、維系親情、分享快樂、分擔憂愁、追思慎遠、崇尚先賢的鄉土教化。我園以節日文化為切入點開展教育活動,既可以使幼兒感受到節日帶來的喜悅心情,體驗節日豐富的活動,又能讓課程開展在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浸潤下潛移默化順利完成。通過開展民俗課程,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變成一池活水,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更好地傳承和創新,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認知體驗、審美體驗。我園通過民俗節慶活動,引領幼兒感受、體驗美的事物,了解有關節日的習俗,陶冶幼兒的情操。所謂通情才能達理,在民俗文化熏陶下,幼兒將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如滿月禮,也叫“做出月”抓周禮,也就是“周歲禮”“入學禮”等,凸顯“感恩、親情”教育,能促進幼兒認知、情感、行為的和諧發展;中秋節,爸爸媽媽來園一起做月餅,用各種月餅盒做成漂亮的燈籠;端午節幼兒和教師一起采艾草、煮午時蛋、制作香包,賽龍舟;春節舉辦“元宵喜樂會”“二月二龍抬頭”游園廟會,擺出各個莆仙小吃特色攤位供幼兒自選品嘗,體驗民俗游戲如“搭桔塔”“擺棕轎”“跳火堆”等,這些民俗文化節日體驗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幼兒文化認知,而且在無形中可以促進幼兒的全方位發展。
4.家園共育,親子體驗民俗文化活動
幼兒雖然在本土文化環境中,但并不意味著幼兒能自然走進文化。在強勢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裹挾下,需要成人(家長、教師)對民俗文化真誠熱愛和置身其中,才能有效喚醒幼兒對民俗文化的濃厚情感和積極參與。要幼兒愛上民俗文化需要成人率先垂范和溫馨陪伴,民俗文化學習是成人和幼兒共同的一次文化洗禮。一方面,家長可以與幼兒一起學習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帶領幼兒進行復習,有利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將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親子活動中。
欣賞民俗藝術:我園組織幼兒參觀春節鬧元宵巡游、民俗博物館、廟會等,通過大量民俗手工作品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對歷史較悠久的民俗傳統文化與手工藝術品,教師以播放視頻資料和閱讀相關書籍的方式讓幼兒間接感受。同時,為豐富孩子的認知經驗,拓寬孩子的欣賞范圍,我園動員師幼、家長一起收集各民俗節日里特有的手工藝品,布置成樓道文化,讓幼兒隨時得到藝術的熏陶。
傾聽民間故事:結合民俗節日,整理出一套充滿民俗特色的、適合幼兒的民間故事集,包括《民間故事集》《嫦娥奔月》《香囊的秘密》《十二生肖》等。
嘗試民俗活動:邀請當地南郊社區有一定手工特長的爺爺奶奶、社區老人、專業藝人、保育教師等組成的“藝人團隊”,不定期給幼兒展示“絕活”。如鬧元宵時,邀請當地幼兒家長來園表演“媽媽車鼓隊”,春節邀請非遺傳承人來園演示紅團制作;端午,家長助教來園包粽子、煮黃蛋、制作香包等。幼兒園還可以舉辦相關的親子游戲活動,如“游戲點亮幸福童年”,以家長作為活動游戲設置的主體,提供多種多樣的民間傳統游戲,在園內園外有效開展。此外,教師可以開通相關的公眾號,發布"父母與幼兒一起暢讀經典"等內容,讓家長、教師與幼兒共同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中,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結語
我園分類與選擇優秀民俗文化資源,開發民俗文化園本學習和游戲課程,以體驗式學習為主要方法,實踐發現民俗文化園本課程實施的具體方式,不僅提升了教師進行園本課程實踐的研思能力,也爭取了社區與家長的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了本土文化教育的實施工作,現已初步建構了一套適合我園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園本課程體系。在今后的課題研究中,我園會多思考、多聽課,多積累、多交流、多總結,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深入研究,對狀況進行回顧和反思,制定更有系統性、有針對性的方案,完善課程評估細則,真正促進幼兒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