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燁
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提高課堂效率、推進作業改革、減輕學生負擔,不僅是對教育常識的回歸,也是對教育態度的延伸。為了保證數學教學效果能夠在保持的基礎上得到有效的提高,有效的教學方法的運用再次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探討減輕小學數學課堂負擔,切實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質量;策略
“雙減”政策的出臺,有效的考驗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這要求教師結合課堂教學,使學生消化所學知識,注重課前、課中、課后等方面,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應該追求深度、廣度和“可持續發展”的課堂,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切實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一、課前:結合分層教學,做好課前預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提升教學質量,落實雙減政策,教師就要結合分層教學,做好課前預習。面對雙減政策,教師必須提高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做好課前準備,熟悉數學學習內容,并對學習任務有初步了解,提供適當的學習支持,如預習清單、情景模擬練習作業等,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教學鋪路。由此教師也要精心設計并做好教學環節,從而引導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和自覺轉化。此外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學生的數學接受能力和身心發展,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地設置每堂課的難度,不要盲目地以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為最終目標。因此在分配教學任務時,數學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各級學生的學習能力,估算數學教學內容的數量。特別是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順利過渡新舊知識,掌握知識要點。最后教師要適當拓寬教學內容,豐富學生課外知識儲備,不局限于教材內容,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當前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樹立因材施教的觀念,按照相應的教學標準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根據學生的特點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再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個性化的學習要求,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全面協調發展的素質和能力。
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人教版《統計和可能性》時,教師可以準備了紅色、黃色、藍色和綠色的小球,并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四個袋子里。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們玩觸球游戲,通過這個游戲體驗事物的確定性。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們玩裝球游戲,讓每組的學生按照要求把球放進透明的袋子里,并比較哪一組更快。最后,讓學生用“確定”“可能”和“不可能”等詞來描述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不僅非常快樂,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落實雙減政策,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
二、課中:借助信息化手段,構建開放性課堂方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提升教學質量,落實雙減政策,教師就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構建開放性課堂方式。在確定課程教學目標后,數學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課程教學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改進和優化教學方法,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數學知識。加上多媒體集聲音、動畫、文字、圖片于一體,豐富了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小學生設計更直觀的體驗和數學感受,使抽象的數學基礎知識更具體,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因此教師既要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實踐,又要避免過度使用現代技術而忽視學生情感互動,進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教學情境來滲透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并在情境中設置相應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理解定理,有效地運用定理探索問題的變化。而且教師幫助學生樹立自己的課程學習主體意識,可以圍繞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調整。這要求數學教師應該積極采用信息技術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根據PPT、微課視頻、微教育等平臺,增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交流,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人教版《負數》時,教師可以結合本課的內容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在你之前的學習中,0是你所學的最小數,但本質上,有很多數字小于0。例如,0℃代表水的凍結溫度,你聽說過天氣預報中的-5℃(負5℃)這個詞嗎?讓我們想想這個數字的具體含義以及它與5℃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數字軸,并要求學生結合數字軸理解負數的概念。而且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具輔助學生教學,將有趣的教學因素融入教學,提高教學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教學。如在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時,幾何知識更為抽象。如果只向學生講解,學生很難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構成。因此為了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繪圖工具逐步擦除幾何體的邊緣,引導學生聯想整個長方體,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最后教師使用動態圖形工具讓學生觀看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轉換,進而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
三、課后: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改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提升教學質量,落實雙減政策,教師就要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改革。“雙減”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因此在課外作業的保留方面,教師需要創新作業形式,以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果。同時教師也要根據學習水平和不同學生的水平,合理安排家庭作業。但是許多學生數學學習負擔沉重的一個方面是數學習題太多,即使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需要完成大量的練習,占用了他們的聽課的時間,整個課程的教學效果無法有效維持。因此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重視對課堂習題的研究,以提高習題的針對性,使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有效利用少量習題,從而達到課程知識復習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對教材中的相關練習進行總結和篩選外,教師還應該根據課程練習的需要改變自己準備的練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要少量精確的練習就可以為學生的知(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識記憶提供足夠的保證,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考慮“最近邊遠山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按照作業問題按梯度設計,如檢查基礎知識比例較大的“模仿作業”、具有一定知識再加工能力的“理解作業”、綜合性和靈活性較強的“探究作業”。在保證數學教學效果提高的前提下,不斷減少學生的學習作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課堂練習的準確性、數學活動的開展和數學課堂作業的調整,不斷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從而在減輕學生課堂學習和作業負擔的前提下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從而真正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數學思維能力。尤其是在完成課后作業后,學生需要教師給予相應的評價,發現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使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優點,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并且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難點,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問題游戲,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使學生擺脫固定的學習方式,在持續學習中保持數學學習的動力,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踐問題、創新思維等數學能力,進而為小學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人教版《比例》時,教師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兩幅不同大小的矩形圖片,標出長度和寬度,讓學生看兩幅圖片之間的關系。很快一個學生回答:圖片A的長度是圖片B的三倍,圖片A的寬度是圖片B的兩倍。再比如在講解《位置和方向》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學校周圍的地圖,然后比較地圖,分析每個建筑的位置和方向。這樣學生熟悉的環境可以與教學相結合,教師繼續說:“那么也可以說圖片A和圖片B的長度比是3:1,寬度比是2:1!”學生們都同意這種說法。此時教師可以將圖片縮小到比例,并要求學生說出縮小后圖片的長度和寬度與縮小前圖片的長度和寬度的比率,進而確保學生的學習效率顯著提高。
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在小學中高級數學教學中實施有效的數學教學,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把握好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節,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設計教學課程,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由此教師要努力從多角度、全方位強化小學數學課堂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落實雙減政策,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查建.數學減負提質的策略探討[J].成才之路,2019(05):93.
[2]戈燕.精彩,從課程減負提質開始[J].基礎教育研究,2018(13):56-57.
[3]陳世春.實施高效課堂落實減負提質[J].中學理科園地,2018,14(0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