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民心安定、社會安穩是有效推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明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往往具有突發性、公共性和危害性等特點,并經由網絡快速發酵傳播形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輿情,大量信息充斥著公眾視野,作為有限理性人的社會公眾因信息不對稱、知識受限等因素顯然無法完全做到冷靜應對、科學處理,從而影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整體的有效治理。 2003 年“非典”期間,少數務工人員、 學生群體因受網絡輿情放大疫情危害影響而不聽勸阻發生逃離京粵等地的應對行為,導致疫情防治形勢嚴峻
,并給抗擊疫情工作帶來困擾和影響。科學引導公眾正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顯得尤為重要,而厘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公眾應對行為的發生機制更是強化溝通、正確引導線上線下民眾樹立科學應對舉措的前提和關鍵。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第一時間,大量信息驟然聚集于網絡,正面、負面信息交織,對公眾應對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能否從海量的信息中梳理出公眾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行為傾向邏輯,對引導全社會科學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重要價值。 具體而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公眾應對行為是怎么形成的? 經由哪些發生過程邏輯? 內含哪些要素? 本文嘗試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基于新浪微博數據采集,運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提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暴發過程中公眾應對行為的發生機制及其內涵要素,以期對提高公眾科學理性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借鑒。
網絡時代的到來,讓網絡成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的聚集地,梳理網絡語境下公共危機研究,有助于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和經驗借鑒。
3.論文須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刊物發表;文字簡練、避免長篇公式推導(必要的推導可列入附錄),字數以6000~8000字(包括圖表)為宜。
危機管理專家邁克爾·里杰斯特提出“3T”原則:Tell it your own(我為主);Tell it fast(快速度);Tell it all(詳盡),要求較大限度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充分公布社會危機事件全部
,成為公共危機管理“信息管理”或“輿情管理”的重要遵循。 邢鵬飛等選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浪微博等文本內容,研究了重大疫情的網絡輿情形成機制,從生成主體、演變策略、引導治理等維度進行了刻畫
。 時勘等以SARS 疫情為例,闡釋了疫情信息通過信息傳播為社會公眾進行風險感知,并對個體的應對行為、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的過程,初步驗證了風險評估、心理緊張度、應對行為和心理健康等指標對于危機事件中民眾心理行為的預測作用
。張寶生等研究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網絡社群負面情緒傳染機制,并提出限流、防疫、隔離等治理措施
。 同時,網絡技術讓輿情生成與表達更加便捷,輿情快速廣泛傳播,形成了信息的快速互動與共享、情緒傳播與感染
。 在此背景下,解讀公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行為生成機制,有利于掌握民眾行為變化特點和規律,為及時疏導民眾恐慌情緒、引導民眾科學應對提供經驗支撐。
20 世紀60 年代,拉扎勒斯(Lazarus)等在弗洛伊德(Freud)防御機制理論和應激理論的基礎上,將個體在外部刺激引起的心理緊張面前為保持心理平衡、適應環境的活動稱為“應對(Coping)”,并將其定義為“個體為了處理被自己評價為超出自己能力、資源范圍的特定內外環境要求,而做出不斷變化的認知和行為努力”
。 按照表現特征,應對行為分為問題聚焦型應對和情緒聚焦型應對,前者旨在通過行為方式改變、影響壓力源,包括解決問題,尋求工具性的社會支持;后者通過情緒宣泄、尋求情感支持等方式降低壓力消極影響
。
煙雨朦朧的江南地區,寂寥冷清的古樸小巷,一把落寞的油紙傘融合著雨的太息,繪出了一個青年詩人憂愁的情緒。今天就讓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走近戴望舒,與詩人共同去感受雨巷的景色,去探尋丁香姑娘的柔情。請大家合上課本,閉上雙眼,我們先一起來走進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雨巷》。
受弗洛伊德防御機制理論的影響,早期應對行為研究側重關注人的個體特質,認為個體應對行為的選擇主要受其人格特質決定,無論情境如何變化,對個體影響有限,應對行為表現出一貫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被稱為“特質論”。 持特質論觀點的心理學家主要關注控制點、神經質特征等與應對行為之間的關系
。 因特質論過于強調個體特質而忽略影響個體的環境要素、行為要素等,應對行為發展出“過程解釋模型”(也稱為“過程論”),即應對行為是應激源—應激—應對策略—應對行為—后效的認知到行為的動態過程。 過程論更加注重應激行為中的內部認知和行為發生過程,并指出個體應對行為的產生需對應激源的要素綜合、初級評估、次級評估,通過對可能的應對策略多次評估衡量,才能最終生成應對行為
。 個體從感知應激源到做出應對行為,要進行多次的認知評估和應對策略的選擇,每一次評估及策略選擇都要依據情境的變化而進行,而任何情景的改變都會反饋信息作用于個體而產生新的評估,較好解釋了個體行為的變化規律。
從特質論到過程論是應對行為研究逐步深化的過程。 “過程論”研究者認為應對行為是從應激源逐漸內化的過程, 應激源—應激感知—應對策略—應對行為—后效認知的動態變化,揭示了個體應對行為與情境密切相關,從個體感知應激源到做出應對行為,需經歷多次的認知評估和應對策略的選擇。 但其內在機理以及如何根據情境變化而產生決策變化卻尚不清晰。 結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研究發現,公眾應對行為發生模型為:事件情境—信息感知—心理評估—應對行為,符合公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行為發生實際。
綜上,網絡語境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研究從網絡輿情、網民情緒等出發,研究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網絡治理。 應對行為研究逐漸由心理學領域引入社會學、傳播學、管理學等領域,對其研究脈絡進行梳理發現,應對行為研究涉及藥品安全、網絡隱私泄露等公共問題,為我們提供可供參考的理論基礎。 但既有研究對應對行為如何由事件情境影響個人,以及個體如何進行心理決策的內在機制,并轉化具體應對行為的邏輯等尚缺乏探討。 本文嘗試研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公眾應對行為,是對既有研究的有益補充。
混合對照品按照“2.1”項下優化的色譜、質譜條件進樣后,采集得到的UHPLC-Q-Orbitrap總離子流圖見圖1;芪參益氣滴丸在“2.1”項下優化的色譜、質譜條件進樣后,采集得到的UHPLC-Q- Orbitrap總離子流圖見圖2。依據“2.3”項下確定的數據分析方法,本實驗共識別出53種化合物,其中經推斷的化合物有36種,結果見表1。
喬十二郎堅定地說:“我知道對方很強大,是石頭,但我不是雞蛋,也是石頭,比他堅硬,比他頑強。最有利的是,我這塊石頭在暗處,而他在明處。”
數據研究中發現理論要優于從已有理論出發演繹可驗證性的假設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公眾的情緒反應和應對行為具有及時性和情景性特點,通過扎根理論嚴格的程序編碼,有利于挖掘構建形成公眾應對行為的理論和情境,較適合本問題研究。
新浪微博作為國內最大的新媒體社交平臺之一,用戶規模龐大,數據海量,已成為重要的社會研究數據來源
。 本研究采用新浪微博中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內容作為數據來源,探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公眾應對行為形成機制及其內涵要素。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爆發規模最大、感染人數最多、影響范圍最廣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其事件屬性具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典型性特征; 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于互聯網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信息傳播媒介更加便捷快速,意見發布渠道更加自由、真實,能夠更加全面、深入挖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下的公眾應對行為。
怎么留住客戶,提升服務品質?這是自然正家首要考慮的問題。為此,自然正家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利用中國古代先賢“天人合一”的理念,結合西方現代清潔文化,重新定義了家庭保潔干凈的概念——無塵無水漬是基礎,關鍵要和客戶一道讓居家環境健康,抑制細菌、霉菌生長,讓家具光亮更耐用。清潔后家人更放心,心情愉悅少生病。自然正家把服務全過程定義為:100%的服務=80%的清潔保養的交付+20%的清潔理念溝通。這也符合自然正家提出的“正家·家正·少感冒”的品牌口號。
具體操作程序上,以“新冠肺炎”為關鍵詞,共計找到超過一千萬條微博(截至2020 年4 月10 日)。 由于數據量龐大,按照新冠肺炎疫情公布“人傳人、大規模感染、感染穩步下降到全國下調響應”為重要節點,參照趙軍鋒等危機周期前兆階段、爆發階段、蔓延階段、緩解階段的劃分
,以2020 年1 月20 日至4 月10 日為時間段,按疫情前兆期(1 月20 日—29 日)、疫情暴發期(2 月10 日—2 月19 日)、疫情蔓延期(3 月10—3 月19 日)、疫情緩解期(4 月1 日—4 月10 日)劃分階段,以“新冠肺炎”為關鍵詞,借助“八爪魚數據爬取工具”獲取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發布、公眾感受、評價以及防護行為、醫療救治等內容共計2.5 萬余條。 剔除無關、無效和重復內容,最終得到8 048 條,構成本文研究資料基礎。
數據編碼和模型構建是指對獲取的文本資料進行加工、編譯的過程,通過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等過程,實現對文本資料的整理。 并在此基礎上,以故事線條的方式將編碼進行模型歸納。
情景反諷追求的是一種整體感。它從主題立意的角度來把握整個文章的層次感,并且借語境和場景達到諷刺的效果。情景反諷翻譯要盡可能生動地還原原文的場景。
2.事件屬性往往無法直接被多數人知曉,信息源需通過信息發布主體解讀和信息渠道傳播,被公眾所感知


主軸編碼是對開放式編碼中的類屬或主題關系,進行進一步聚焦、歸類和精煉,并構建副范疇之間的關系,進而通過實際資料來研判是否支持這種關系假設
。 遵循此種思路,從問題類型、危害程度、影響范圍、響應級別、響應主體、響應時效……防護行為、情感慰藉等26 個范疇進行聚焦分析、歸類識別,提取出10 個概括公眾應對行為生成邏輯的主范疇,分別是:事件屬性、事件響應、信息來源、傳播媒介、風險評估、受眾評估、距離評估、成本評估、行為應對、情感應對發生要素(表2)。

五要提高網絡信息人才管理能力,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建設網絡強國,需要有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人才創造力迸發、活力涌流,是網絡強國建設的基礎支撐。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心底里尊重人才,為人才發揮聰明才智提供廣闊平臺。大膽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建立適應網信特點的人事制度和人才激勵機制,一方面留住本土優秀人才,另一方面下大力氣吸引國外高端人才,提高全球配置人才的能力。同時加快建設一流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并在工作中識別用好怪才和奇才。
通過選擇年度、機井、鄉(鎮)、村組分別反映單井、鄉(鎮)、村組各年度的每輪次配水與實際用水配水柱狀圖進行比較,分析各年度配水方案制定是否符合實際灌溉需要(見圖5)。

飽和度檢驗是指理論模型不受新的資料而增加新的理論達到的相對穩定狀態。 實際編碼發現,在繼續用同樣的編碼方法對后續用于飽和度檢驗的3 048 份文本資料編碼后,未發現實質性的新概念、范疇,仍然符合事件情境—信息感知—心理評估—應對行為的應對邏輯框架,表明研究模型已經達到了飽和,通過了飽和度檢驗。
本文構建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下的公眾應對行為發生機制模型,從生成邏輯看,公眾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暴發到應對經歷了事件情境—信息感知—心理評估—應對行為的過程。但其內在機理尚不清楚,下文將接著討論:
應用研究方面,李華強等以疫苗事件為例,分析了藥品安全事件下公眾應對行為形成機制,事件屬性、信息源和信息渠道會影響公眾的心理感知;公眾風險感知、利益相關者感知、心理距離感知和行為感知影響行為決策過程,做出應對行為
。 李華強等研究網絡隱私泄露事件中用戶應對行為的形成機制,發現用戶對網絡隱私泄露事件的認知受風險屬性、信息源、信息渠道、社會響應的影響,并受到企業特征和用戶特征的調節
。
1.新冠肺炎事件情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新冠肺炎本身的事件屬性;二是官方對事件的研判響應信息
新冠肺炎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如何被公眾感知的? 在“事件情境—信息感知”路徑中,新冠肺炎的情境要素經由信息主體解讀和信息渠道傳播,形成公眾對事件情境的信息感知。
選擇性編碼是構建理論模型,解決研究問題的核心環節。它是在主范疇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概念的抽象層次,以構建“故事線”的形式把主范疇內的核心概念囊括其中,形成邏輯清晰、框架簡明的理論模型。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下的公眾應對行為邏輯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結合前文提取的10 個主范疇,借鑒應激行為過程論的思想,按照事件情境—信息感知—心理評估—應對行為的邏輯,構建了如下模型(圖1)。其中,由事件屬性、事件響應構成的事件情境是公眾應對行為發生的基礎和前提,稱為應激源;由信息來源和信息傳播構成的信息感知是應對行為發生的決策依據,稱為應激感知;由風險評估、距離評估、成本評估、受眾評估構成的心理評估是公眾應對行為發生的決策過程,也叫應激評估;由行為應對和情感求援構成的應對行為則是應對行為的具體表現,稱為應激行為。
首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情境是公眾應對行為發生的應激源,影響公眾應對行為的應激感知。 事件情境包括突發衛生事件的規模、類型、危害等屬性,以及這些屬性特征經由主管部門的研判提出的事件響應策略。 其次,信息感知是公眾應對行為的決策依據,影響公眾應對行為心理評估。 信息爆炸時代,信息傳播渠道和信息發布主體對公眾感知影響巨大,信息來源和渠道是影響公眾感知應激源的兩個重要因素。 再次,經由事件情境、信息感知,公眾開始對獲取的信息開始加工,進行心理評估,是公眾應對行為決策過程,影響公眾行為選擇。 具體可分為風險評估、距離評估、受眾評估和成本評估的心理過程。 最后,個體根據自身認知和評估結果,采取相應的應對行為,主要可分為行為應對和情感應對,以不同策略從不同角度緩解個體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恐懼,以上機理構成了公眾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行為發生邏輯。 結合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事件,本文將繼續論述各路徑的具體內涵。
新冠肺炎事件屬性和事件響應共同構成公眾感知新冠肺炎疫情的總體情景,涵蓋了新冠肺炎的問題類型、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并由此啟動的國家響應層級、響應主體和響應時效,形成公眾感知新冠肺炎的全景圖。
事件響應方面,事件響應作為主管部門對新冠肺炎研判做出的響應策略,表明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風險等級,包括響應級別、響應主體、響應時效三個維度,也會對公眾的風險認知產生影響。 其一,響應級別體現了政府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適用等級、管控舉措等。 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國家及時啟動了一級響應,按照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最高等級的要求,實施包括封城、交通管制、工廠停工、商店關門、延期復工等舉措,以空前的力度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風險。 其二,響應主體是指響應單位的層級高低,也反映新冠肺炎事件的嚴重程度。 我國實施分級響應制度,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國務院實行聯防聯控機制,統籌指揮交通、醫療資源分配、財政資金支持等;省市實行一級響應等,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一把手擔任疫情防控總指揮,高規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工作。 其三,響應時效是指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的響應時間快慢。 新冠肺炎疫情全國暴發后,習近平總書記連夜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題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制定了“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體原則。 疫情重點地區快速采取果斷措施,武漢封城時間距離新冠肺炎疫情確認僅3 天,千萬人口城市武漢封城,可見新冠肺炎疫情風險緊急程度。
事件屬性方面,事件屬性指的新冠肺炎本身所具有的固有屬性、客觀存在的特征。 新冠肺炎作為典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其固有特征表現為問題類型、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均是影響公眾產生較高的風險感知的因素。 其一,問題類型包括新冠肺炎屬何種等級的傳染疾病,具有哪些癥狀特征,從屬何種病毒種類等等。 如新冠肺炎病毒和普通感冒有很多相仿之處,都有咳嗽、胸悶、發熱等癥狀,揭示了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特征的外在表現,以引起對新冠肺炎早期相應癥狀的重視。 其二,危害程度則包括了新冠肺炎的致人死亡情況、傳播途徑等。 2020 年1月20 日以來,新冠肺炎疫情感染病例、疑似病例以及病亡人數都呈不斷上升之勢,2020年2月12 日,單日最高新增確診病例15 152 人(數據來源:國家衛健委官方網站),說明新冠肺炎感染范圍大、傳播風險高,致人死亡情況確實存在,危險程度較高,需引起公眾的高度重視。 在傳播途徑方面,主要靠飛沫傳播、接觸傳播,減少人員密集聚會,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的傳播風險。 其三,影響范圍是指新冠肺炎是局部疫情還是較大范圍疫情,影響范圍不同,不同區域公眾重視程度存在差異。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范圍涉及全國31 個省份,病例分布以武漢市為主,說明新冠肺炎不是局部疫情,而是大規模暴發的遍及全國各省市的疫情,武漢是疫情較為集中的地區,需提升到更高的關注程度。
開放式編碼是對所獲取的原始資料進行的字句初級編碼,進行初步概念化的過程
。 依據研究資料情況,選取5 000 條作為建模使用,剩下3 048 條為飽和度檢驗使用。 剔除無效編碼和交叉編碼,最終得到26 個初始編碼范疇化概念,由于篇幅所限,每個范疇僅選取代表性原始語句及其初始概念(表1)。 為提高編碼效率、避免遺漏等,本文借助了適用于文本分析的NVivo 11 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編碼、節點分類等工作。
“當人將意義投注于局部空間,然后以某種方式依附其上,空間就成了地方”[14]19,例如兩個研究對象中類似巷道的廊道空間,就完成了一種意義的植入;其次是地景的引入,地景指的是地面的有形地勢以及視覺觀念[14]19。攬清和即下山的空間朝向都將各自的特色地景引入了設計。
該區為晉西黃土高原組成部分,屬于典型的黃土殘垣溝壑區,溝深坡陡,水土流失嚴重,地形北部高南部低,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布地區,地貌類型有黃土塬、梁、峁、溝等,由圖2可看出,呂梁山縱貫南北,地表起伏變化劇烈,其中運城市地形地貌條件較好。該區域黃土層深厚適合開掘窯洞,窯洞是我國特殊的民間建筑,在精品線路規劃中地位重要。窯洞建筑被譽為中華一絕,其特點就是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共生,簡單易修、省材省料,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是農耕文化的代表,是民俗文化的載體,體現著濃厚的黃土風情。
信息主體指信息源頭產生于何主體,具體到新冠肺炎疫情而言,信息來源主要有政府主管部門、科研醫療機構、專家學者。 政府主管部門作為疫情應急管理部門,信息往往具有權威性、可信度高;國家衛健委每天公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者等數據,及時公開疫情情況,做到信息及時公開,降低民眾對疫情未知的恐慌。 科研醫療機構往往能及時公開發布疫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進展,具有及時性、可信度高特點;南方科技大學、上海交大、武漢中南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華大基因等科研醫療機構及時將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公開,以增強公眾對科學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 專家學者基于專業知識和判斷給予疫情防控可行的意見建議,提升防控科學性。 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張文宏等專家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建議和治理方案,提升了公眾對新冠肺炎的科學認知。
信息傳播渠道指信息通過何種媒介流向公眾,主要有新媒體、傳統媒體、其他媒介傳播渠道。 新媒體指利用數字技術、網絡媒介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具有及時性、豐富性、復雜性等特點。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對疫情發布、防控宣傳做了大量的信息披露,“丁香園·丁香醫生”等新媒體關注全國新冠肺炎疫情實時動態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對,指通過固定、機械裝置等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這類媒體往往具有官辦屬性,通過信息甄別和篩選,可信度高,如央視、主流報刊等不僅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發布,還承擔信息核實、辟謠等功能,降低公眾獲取信息的風險,“央視新聞”及時糾正新冠肺炎疫情治理和防控過程中的虛假信息,營造健康輿論氛圍,顯示了傳統媒體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發布擴散功能。 其他媒介包括口頭傳播、告示等,也對信息傳播起重要作用,鄰里間信息互通有無、家庭內部口頭交流提升信息的通暢度均影響公眾的信息感知。
事件情境產生后,經由主管部門、專家學者和醫療科研院所等機構和個人從不同方面、不同維度的解讀,形成公眾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借由新媒體渠道、傳統媒體渠道和其他渠道,覆蓋到公眾群體,為公眾所感知。
“信息感知—心理評估” 作用路徑中, 主要闡釋公眾基于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感知,做出行為決策評估的過程。 前文詳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如何由新冠肺炎事件情境到被公眾所感知的過程,公眾一旦獲取、加工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后,會內化為心理應激評估過程,包括風險評估、受眾評估、距離評估和成本評估。
風險評估即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對自己產生的風險,包括感染風險、治愈風險、死亡風險等。第一,感染風險即可能被感染的概率。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90 062例(截至2021 年3 月16 日,國家衛健委公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感染人數最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說明新冠病毒的感染風險較高,公眾在采取防護措施時就會愈加重視。 第二,治愈風險即感染新冠肺炎治愈率。 治愈率反映新冠肺炎的實際危害程度,2003 年“非典疫情”對國人造成的巨大傷害還歷歷在目,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累計治愈出院病例85 244 例(截至2021 年3 月16 日,國家衛健委公布),整體治愈率較高。表明公眾感染新冠肺炎后, 通過治療方案能夠實現治愈成功的可能, 這也會影響其應對行為的選擇。 第三,死亡風險即感染新冠肺炎出現死亡的概率。 新冠肺炎患者累計死亡病例4 636 例(截至2021年3 月16 日,國家衛健委公布),說明了新冠肺炎感染患者死亡的概率,要求我們更加重視新冠肺炎疫情的危害程度,作為公眾個人要采取科學合理的防疫應對措施,降低感染風險。
受眾評估即新冠疫情感染的主要受眾范圍、易感人群等。受眾范圍是指新冠肺炎可感染的人群屬性、范圍,如年齡結構、血型特征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報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中出現嬰兒的病例,表明新冠肺炎對嬰兒也存在感染的可能,排除嬰兒不感染的可能性,提示我們任何人群都不能放松對疫情的防控。 易感人群指相對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個體,研究表明:具有基礎疾病、患有呼吸疾病的群體往往體質較弱,也相對容易感染新冠肺炎。 公眾個體要根據自身情況更加重視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行為選擇,易感人群要減少人際接觸,降低風險。
距離評估即新冠肺炎能否對自我造成感染風險的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評估。 因新冠肺炎具有潛伏期、人群流動性大等因素,公眾所處的時空區域是否存在感染風險,對公眾采取應對行為存在影響,如附近出現感染病例,則自我評估感染的時空距離較近,應該提高應對意識;心理距離則是主觀評估可能被感染的風險,公眾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情況,會產生記憶聯想,往往心理評估會形成自我感染新冠肺炎的擔憂,表明了公眾心理距離評估對行為的作用機理。
成本評估即對新冠肺炎采取防護、救治等行為可能花費的成本,包括防護成本、治療成本。 防護成本指購買新冠疫情防控物資等承擔的成本。 新冠肺炎疫情的公眾日常防控成本包括“口罩、消毒品、隔離居住”等,體現了公眾對用于防護新冠疫情進行的成本評估,相比而言,防護成本低于隔離成本,公眾易于采取更加節約的方式進行疫情防控。 治療成本指感染新冠肺炎治療的成本。 作為普通公眾而言,感染救治成本也是必須衡量的一個重要方面,成本衡量也成為影響公眾應對行為選擇的重要因素。
風險評估、受眾評估、距離評估與成本評估是公眾圍繞新冠肺炎疫情從事件情境到信息感知,并經信息感知情況做出的四個維度評估,個體依據四個維度評估結果輕重程度的不同組合,進而形成相應的應對行為決策依據。
供給情況:國產鉀方面,鹽湖裝置正常運作,廠家庫存維持低位,外輸壓力顯現;受進口鉀價格支撐,青海鹽湖10月基準產品60%晶粉到站價維持2350元/噸,但無返利政策,地區實際成交價維持2250元/噸左右。進口鉀方面,大合同簽訂后,新貨源仍未到港,進口鉀補充不足;港口鉀庫存降至160萬噸左右,市場流通現貨偏緊;港口鉀價格暫穩,62%俄白鉀主流報價維持2450-2500元/噸。邊貿鉀方面,貨源仍較緊俏,62%俄白鉀報價漲至2300元/噸左右。
“心理評估—應對行為” 作用路徑中, 闡釋公眾基于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評估過程,做出應對行為選擇。 基于風險評估、距離評估、受眾評估、成本評估,公眾會依據自身評估結果來選擇相應應對行為,可以分為行為應對和情感應對。
行為應對指采取具體的行動策略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包括采取防護行為預防、救治行為治療、求助行為尋求資源幫助。 其一,防護行為指能夠實現新冠肺炎預防和保護的措施。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建議和指導中,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等措施是專家認為最基本的防疫措施。 公眾通過購買基本防護物資,采取必要的防控行為,顯示了公眾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研判,采取積極的防護行為對抗新冠肺炎疫情。 其二,救治行為指通過醫療手段實現新冠肺炎的治療、舒緩。 此次新冠肺炎讓ECMO(人工心肺機)進入人們的視野,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提高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率,反映了積極的醫療手段對提高新冠肺炎治愈率具有積極作用。 其三,求助行為指通過尋求醫療或資源幫助對抗新冠肺炎疫情。 疫情發生以來,通過微博求助、公益機構求助解決部分困難群體的防控應對燃眉之急,反映了公眾積極通過求助通道尋求醫療物資解決新冠肺炎的防護和治療所需資源。
情感應對指通過心理疏導、情感安撫等措施降低個體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懼和風險感知,包括心理支持手段、情感慰藉等。 一方面,公眾要樹立良好的心態,科學防疫,不信謠、不傳謠,用健康的心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精神壓力。 另一方面,情感慰藉指通過同理心、情感撫慰、樂觀預期降低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懼。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我國高效開展,以舉國之力應對新冠疫情,公眾要樹立疫情向好轉變的積極預期,主動配合國家和社會統一開展的疫情防控工作,通過彼此情感撫慰或積極的心理預期,實現對新冠肺炎的情感應對。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 通過微博提取數據研究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下公眾應對行為的發生邏輯,提煉出“事件情境—信息感知—心理評估—應對行為”的過程。 其中,事件情境是公眾應對行為發生的邏輯起點,事件屬性特征、事件響應情況構成了影響公眾應對行為的情境要素;信息感知是公眾應對行為生成的媒介支撐,通過信息主體分解情境要素,經由信息傳播為公眾所感知;心理評估是公眾應對行為生成的決策過程,包括風險評估、受眾評估、距離評估、成本評估維度,不同影響程度下的評估結果,影響公眾不同應對行為選擇;應對行為是公眾應對的最終表現,可為行為應對和情感應對。 進一步,本文分析了事件屬性—信息感知、信息感知—心理評估、心理評估—應對行為三條作用路徑,闡釋了其具體發生的過程機理,揭示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下的公眾應對行為發生邏輯和內涵要素,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屬性管理是科學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前提, 是影響公眾應對行為最直接、最關鍵的要素。 一方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問題類型、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直接影響公眾的風險感知,對問題類型復雜、危害程度嚴重、影響范圍廣泛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及時研判,積極主動回應公眾關切,真實、準確、高效公開突發公共事件基本情況;另一方面,要科學研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屬性,及時、高效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做好充分必要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措施。 通過正確認識和科學響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降低公眾不必要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恐懼。
信息傳播是公眾認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來源。現代社會處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微博、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等自媒體平臺高度發達,海量信息高速傳播,真偽難辨,沖擊著公眾的風險認知。 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方面,主流媒體、行政主管單位要肩負起信息發布和傳播的重任,正確傳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及時清理非法信息和糾正錯誤信息,增強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輿論引導能力。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下的公眾應對行為經歷事件屬性—信息傳播—心理評估—應對行為的過程,事件屬性是影響公眾應激行為的來源,信息傳播渠道影響公眾應對行為感知,心理評估則是公眾依據獲取的信息評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的要素,并最終表現為應對行為。要從公眾應對行為生成邏輯出發,注重它們之間的作用路徑,從事件屬性管理、信息傳播、作用路徑、風險傳播等多方面注重公眾應對行為管理,引導公眾理性應對、科學應對,避免出現恐慌性、非理性應對行為。
強化科學防控和醫療救治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治本之策,是從根本上緩解公眾應激行為、穩定社會人心的強心劑。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發性、公共性、危害性等特征,要堅持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的通識原則,以強有力的舉措盡可能快和盡可能早地阻斷疫情傳播渠道,避免造成社會大規模的恐慌。 要集中醫療救治力量,加強病患救治和疫情應對,努力提高病患人員的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以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緩解公眾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確定性和未知風險的擔憂。
[1] 中國政府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EB/OL].[2005-08-02].http://www.gov.cn/banshi/2005-08/02/content_19152.htm.
[2] 搜狐新聞網.非典來襲不聽勸阻匆忙逃離:他們為何離開校園[EB/OL].[2003-05-20].http://news.sohu.com/49/60/news209376049.shtml.
[3] 邁克爾·里杰斯特.危機公關[M].陳向陽,陳寧,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
[4] 邢鵬飛,李鑫鑫.重大疫情防控中網絡輿情形成機制及引導策略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絡輿情文本的質性分析[J].情報雜志,2020(7):67-74+158.
[5] 時勘,范紅霞,賈建民,等.我國民眾對SARS 信息的風險認知及心理行為[J].心理學報,2003(4):546-554.
[6] 張寶生,張慶普.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網絡虛擬社群負面情緒傳染規律及治理研究——來自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措施的啟示[J].情報雜志,2020(9):121-128.
[7] 王仕勇.大數據時代的社會輿情治理: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J].重慶社會科學,2021(12):84-95.
[8] 王云霞,萬明鋼.應對理論的回顧與展望[J].河西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46-49.
[9] 俞磊.應付的理論、研究思路和應用[J].心理科學,1994(3):169-174.
[10] FOLKMAN S, LAZARUS R S. An Analysis of Coping in a Middle-aged Community Sample[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80, 21(3): 219-239.
[11] BOLGER N. Coping as a Personality Process: A Prospective Study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 59(3): 525-537.
[12] PARKES K R.Locus of Control,Cognitive Appraisal,and Coping in Stressful Episod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46(3):655-668.
[13] MCCRAE R R, COSTA P T. Personality, coping, and coping effectiveness in an adult sampl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86, 54(2): 385-404.
[14] LAZARUS R S, FOLKMAN 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 New York: Springer Pub Co, 1984.
[15] 李華強,龔樂,范春梅.藥品安全事件中公眾應對行為的形成機制[J].公共管理學報,2019(3):97-107+172-173.
[16] 李華強,周雪,萬青,等.網絡隱私泄露事件中用戶應對行為的形成機制研究——基于PADM 理論模型的扎根分析[J].情報雜志,2018(7):113-120.
[17] Glaser, B. G. and A. L. Strauss,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Chicago: Aldine de Gruyter,1967.
[18] 戴建華,高星,廖瑞丹.基于郎之萬方程的網絡輿情共振研究[J].情報科學,2018(6):68-72.
[19] 趙軍鋒,金太軍.公共危機中政府協調的情景分析[J].晉陽學刊,2011(5):35-39.
[20] CHARMAZ K.“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and Theory 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Second Edition),2015, 4: 402-407.
[21] 王英偉,醫鬧行為的歸因模型構建及干預路徑選擇——基于扎根理論的多案例研究[J].公共行政評論,2018(6):68-8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