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勇,郭立平,陳 琳
(高青縣畜牧漁業服務中心,山東 淄博 256300)
凡納濱對蝦又稱南美白對蝦,適應能力強,能在鹽度0.5~35的水域中生長,最適生長水溫為22~35℃,pH為7.0~8.5。近年來,由于品種老化和病毒變異,致使病害發生率顯著提高,養成率較低,嚴重影響了養殖企業(戶)的養殖效益。為了創新養殖模式和探索蝦病防治的有效方法,降低養殖成本,筆者于2020年5月10日至10月24日分3個池塘分別進行了凡納濱對蝦與草魚、鰱魚,草魚、鯉魚及羅非魚混養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益。現將養殖情況介紹如下。
(1)水源
試驗池塘水源充足,進排水暢通,水質清新、無污染,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
(2)養殖池塘
靠近灌、排水渠,排灌方便,東西方向、長方形,長寬比3∶1,水深保持在2米以上。
(3)苗種與飼料
蝦種采用正大P10苗,草魚、鰱魚苗規格150克/尾左右,羅非魚規格50克/尾左右。飼料采用優質配合料。
(1)前期準備
①池塘清理。對試驗池塘的底泥進行徹底清除,對池壩、進排水閘門等進行整修。
②安裝增氧機。每個池塘安裝水車式增氧機和葉輪式增氧機各1臺,功率分別為2.2千瓦和1.5千瓦。
③安裝隔離網。放苗前,池塘兩端各約1/4處設立隔離網,網高一般高出水面50厘米,網底綱埋入泥中,用竹竿每隔2~3米做一支撐,網目采用1厘米左右的網片,把魚池隔成3段,待蝦苗長到5厘米以上時,將隔離網撤除。
④消毒除害。苗種放養前需對池塘進行除害消毒處理,加水40~50厘米,施用有生石灰(用量100千克/畝)或漂白粉(有效氯25%~30%,用量30千克/畝)進行消毒。
⑤進水、施肥、培養餌料生物。提前10~15天灌水50~60厘米,施肥培養餌料生物。無機肥一般使用二銨、尿素或復合肥,施肥量30~50千克/畝。有機肥一般施用發酵好的雞、豬、牛糞類,750~1 500千克/畝,肥水后池內水色呈黃綠色或黃褐色,使苗種一進入池塘就能攝食到適口、營養豐富的餌料。
(2)苗種放養
在放蝦苗初期,首先將蝦苗放入池塘中間段,留出兩端放魚苗,這樣便于管理和喂養,防止前期魚對蝦的侵害和搶食,節省飼料、降低成本、提高蝦苗成活率,待蝦苗長到5厘米以上時可把隔網撤掉進入正常管理。苗種放養情況見表1。

表1 苗種放養情況
(3)養殖管理
①水質管理。水質應根據魚蝦生長情況和養殖季節的變化適當進行調整,養殖的水色以黃綠色或茶褐色為佳,一般養殖前期以添加新水為宜,中期即7、8月的高溫期,可根據水質情況調節換水量,使池水保持在2米左右,保持池塘水質清新、穩定,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養殖后期,隨著魚蝦生長水體魚蝦載量的增加,要使池塘水位保持最高,并加大換水量,有利于魚蝦生長。
②餌料投喂。凡納濱對蝦苗放入池塘后,前期主要靠水中浮游生物為食,隨著蝦苗生長,10天后逐步投喂商品蝦料。
魚的投喂應根據水質、天氣、吃食情況而進行適當調整,一般投餌量為池塘存魚量的3%~5%,每天投喂4次,一般上午6—7點1次、10—11點1次、下午2—3點1次、5—6點1次,投喂的餌料一定要保證質量和數量。
③堅持巡池。每天早、中、晚要進行巡池,觀察魚蝦的動態及池水的變化情況等,以便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若發現死魚、死蝦,要及時撈出檢查分析死因后進行無害化處理,并根據病情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④加強對養殖池水環境的檢測及管理。堅持定期測量水溫、pH、溶氧、透明度、生物組成及密度等,根據水質變化情況及時排放老水、加注新水,有效地改善水質條件。
⑤定期測量魚蝦生長情況。每10~15天隨機抽測10~20尾,測量魚體長度、稱其重量、分析生長情況,適當調整飼料投喂量。
當年鄰近區域260余畝蝦池普遍出現不同程度的病害蔓延,主要是感染了蝦類白斑病毒,造成了較大損失。而筆者的試驗池塘,通過精心管理和合理調控,沒有受到病毒侵害,防治效果明顯。
池塘水溫25~32℃時水體主要指標變化情況(表2)。

表2 各池塘主要指標變化情況
見表3、表4、表5。

表3 收入情況

表4 投入成本

表5 收益情況
魚蝦混養能起到防止病原體傳播和減少養殖生物主體病害的發生,降低風險系數,形成不同生物群落間新的生態平衡,有利于生長環境的改善,從而起到預防病害、提高產量的作用。與常規單養相比,病害發生率降低62%,效果顯著。
在蝦池中混養一定比例的濾食性和雜食性魚,能起到穩定水體藻類、清除殘餌、凈化底質、降低水質污染的作用。同時通過魚類的活動和藻類的光合作用,能大大提高水體溶氧量,間接地促進蝦的生長。
除1號池略低外,其余兩個池塘差別不大,但與凡納濱對蝦常規單養相比,節本增效35%以上。
魚蝦混養池塘中浮游植物組成更多元化,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相對穩定,浮游植物總量恒定。在混養魚的池塘中,當浮游植物出現生物量高峰時,可分泌具有殺菌作用的物質,使水體中浮游細菌量減少。混養草魚、鰱魚的蝦塘,可以通過草魚、鰱魚采食浮游動物和粒徑大于25微米的浮游植物,抑制原甲藻等較大藻類的過度繁殖,促進較小型金藻、硅藻等有益藻類的繁殖,促使池塘中浮游植物小型化、改變浮游植物種群結構。
通過魚蝦混養,池塘中物質循環更順暢,加快了池塘有機物的轉化,減少了養殖過程中氮、磷的沉積。在對蝦—草魚—鰱魚混養池塘中,對氮的絕對利用率為20.12%,大于單養對蝦時的11.52%;在對蝦—草魚—鯉魚投餌混養池塘中,對磷的絕對利用率為12.63%,大于單養對蝦的10.88%。對蝦—羅非魚混養相比于單養對蝦,將輸入的氮的利用率提高了85%,而將飼料消耗降低了26%。通過羅非魚、對蝦混養,可提高氮、磷的總絕對利用率,平均比單養對蝦提高了77.2%和118.9%。
一般認為,pH在8~8.6時最適宜對蝦的生長發育。從整個養殖過程來看,混養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多樣化、小型化、優勢種群演替相對穩定,變動幅度也相對較小,這對于池塘pH的穩定和對蝦的生長都極為有利。對于有機物的總量及轉化情況,混養池塘中氮、磷的利用更充分、利用率更高、轉化更加迅速,減小了養殖前期和養殖后期的pH變化。
南美白對蝦在溶氧高于5毫克/升的水體中才能保持快速生長,水中溶氧的狀況對對蝦的生長影響較大。
混養池塘中最令人擔心的問題是配養的品種與對蝦的呼吸耗氧和排泄污染發生矛盾,實際上,養殖生物的呼吸只占池塘氧支出的15%左右,而懸浮有機物的消耗卻占65%以上,如果混養系統中的COD能有效控制(因為COD減少而增加的溶氧遠大于因配養品種的呼吸而消耗的溶氧),魚蝦混養池塘中溶氧的管理會更簡單有效。
蝦塘COD在2毫克/升以下時,不利于餌料生物生長繁殖;COD在2~6毫克/升時,能有較適宜的溶氧和pH,對蝦的生長較快、規格較大、成活率及產量較高;COD在6毫克/升以上時,其值越大,溶氧越低,氨氮增高,對對蝦的毒性增強,造成對蝦生長緩慢、成活率低、產量低。
在魚蝦混養池塘中對于水體COD的控制力比對蝦單養更強。首先,養殖于同一池塘中的各品種能利用混養生態系統中的各種餌料資源;其次,在混養系統中投入及自身的營養物質在池塘中的轉化、循環更順暢,因而不僅能為不同營養層次的生物多次利用,而且能夠在循環中反復利用,投入及自生營養物質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混養的不同養殖品種之間存在著互利關系,特別是有利于對蝦的存活和生長。同時,魚蝦混養中的雜食性魚可及時清除病蝦、弱蝦,對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防止蝦病進一步蔓延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進而維護蝦的健康生長,對提高蝦的產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