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陳煥根,黃春貴,蘆光宇,卞 勇,高 峰
(1.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南京 210036;2.盱眙金聯匯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江蘇 盱眙 211707;3.揚中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 揚中 212200)
江蘇省地跨北緯30°45'—35°08',屬東亞季風氣候區,處在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過渡地帶,早春升溫晚。江蘇與江西、湖北等其他小龍蝦主產區相比,小龍蝦春季生長期晚20天左右,集中上市時間為5月中旬至6月底,而小龍蝦銷售價格通常在3—4月較高,養殖戶無法獲得最大效益。目前,江蘇省小龍蝦主流養殖模式依然為“一次放苗、多年收成”的粗放模式,養殖戶不舍得清塘花費,造成第二年蝦苗泛濫,導致成蝦養成規格較小、價格低。隨著近年來早春蝦、大規格蝦價格高且穩定,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開始接受通過提早繁苗、繁養分離來養早蝦、養大蝦的養殖模式。通過調研發現,3月江西地區的小龍蝦苗即可捕撈進行養殖,且價格低、規格大,如果運輸至江蘇地區養殖,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早上市,增加養殖效益。2021年,盱眙金聯匯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始嘗試江西繁殖、江蘇養殖的“南繁北養”試驗,效果較好,現將技術總結如下。
1.種養地點 試驗點位于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明祖陵鎮盱眙金聯匯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養基地,面積54.54公頃,通過對稻田改造,共分為18塊稻蝦種養田。
2.田間工程 已開挖“L”形溝,溝上口寬4.5米、底寬1.5米、溝深1.2米,坡比1∶1,開挖環溝的泥土逐層夯實加固、加寬、加高田埂,田埂坡比為1∶1,埂高出田面1.0米,埂面寬2.5米。稻田內一邊留4.5米寬的機耕便道,用于水稻機械化栽種與收割。因稻田承包前已進行開溝,實際生產中稻蝦輪作模式(一稻一蝦)可不開挖環溝,只需將稻田四周田埂加高至0.8~1.0米即可。
3.防逃與進排水 用硬質塑料薄膜加PE網沿田埂四周圍成封閉防逃墻,地面以上高40厘米,下埋20厘米。進水系統為溝渠,使用水泵提水入田,排水系統由排水溝和排水口組成,排水溝使用已開挖的溝,排水口位于溝底的最低處,與排水溝相通,排水口設置排水管。
4.水草種植 12月初,水稻收割后進水30厘米,使用漂白粉消毒。10天后移栽水草,環溝中種植伊樂藻,栽植面積控制在50%左右;大田中移栽伊樂藻,保持水草行距8~10米,株距1.8~2.5米,栽植面積控制在30%左右。
5.苗種來源 小龍蝦苗種來源于江西省鄱陽縣饒豐鎮,苗種規格為180尾/千克,放養密度為82 500尾/公頃。由于之前進行過稻鰍養殖,稻田中仍會有泥鰍產出。
6.苗種運輸 采用長4.2米通用箱式貨車運輸,車廂配備空調、給水噴淋裝置和漏水槽。裝運過程需在低溫、清潔的環境中進行,避免陽光直射,保證小龍蝦鮮活。采用小龍蝦苗專用密眼框裝運,規格為60厘米×40厘米×20厘米,每框盛放蝦苗5千克左右,每車可運輸蝦苗約1 500千克。運輸工具在裝貨前進行清洗、消毒,做到潔凈、無毒、無異味。運輸過程中防溫度劇變、擠壓、劇烈震動,不得與有害物質混運,嚴防運輸污染,每1.5小時噴淋1次。從江西潘陽縣苗種基地運輸到江蘇盱眙縣養殖基地,路程700千米,時間7~8小時。
7.苗種投放 運輸車將要到達養殖基地時,調節空調溫度,使車廂內外溫度逐漸趨于一致。放苗時,先將蝦苗用潑灑有維生素C的稻田水浸泡20秒左右,提起擱置2~3分鐘,再浸泡20秒,再擱置2~3分鐘,如此反復2~3次。將蝦苗均勻取點、分開輕放到淺水區或水草較多的地方,讓其自行進入水中。每個稻田放苗時要規格整齊,盡量一次性放足。
8.飼料投喂 小龍蝦投喂以配合飼料為主,前期投喂粗蛋白質水平32%的飼料,后期投喂粗蛋白質水平28%的飼料,日投飼量占存田蝦總量的3%~8%,具體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水溫、水質狀況和攝食等情況靈活掌握。
9.水稻插秧與方法 選擇產量高、米質優、耐高溫、廣適性好的甬優4949,6月初育秧,7月初開始插秧,整個過程采用訂單式服務,由專業秧苗合作社完成。每公頃栽插穴數約20萬穴,每穴1~2株苗。插秧前7天,施緩釋性復合肥料600千克/公頃,用旋耕機翻耕耙勻;插秧10天后,追施尿素450千克/公頃。
10.水質調控 正常天氣條件下,每7~10天加水1次;高溫季節,每3~5天加水1次,每次加10~20厘米,加水后使用生物制劑1次;在連續陰雨、氣壓較低的情況下,開啟增氧機,潑灑抗應激產品,增加水中溶氧,調節pH。保持養殖期間水體溶氧充足,微堿性,透明度在30~40厘米。
11.水位管理 插秧前根據小龍蝦養殖管理需求調節水位。插秧后,前期做到薄水返青、淺水分蘗,水位控制在3~5厘米;夠苗曬田,將田面水排干,進行曬烤,輕烤2次,每次3~5天。孕穗期水位控制在20~40厘米;之后一直保持深水灌溉,或者淹水灌溉;高溫期間水位控制15~20厘米;收獲前10天排水干田,待田干后即可收割水稻。各月水位控制見表1。

表1 稻蝦綜合種養各月份水位管理情況
12.捕撈收獲 經過30~40天的生長,部分小龍蝦開始達到上市規格,進行捕撈上市。第1次起捕時間為4月28日,采用密眼地籠捕撈。起捕時使用魚篩在水中過濾,小規格蝦留在水中繼續養殖,大規格蝦上市銷售,由于產量較大,采用統貨方式出售。另可選用具有選擇性的大網目籠梢捕大留小。捕撈時間持續2個月,6月底結束。經過120天左右的生長期,水稻于10月底開始進行機械化收割,11月中旬收割結束。
經過1年的生產試驗,小龍蝦產量1 552.5千克/公頃,水稻產量11 250千克/公頃,整個養殖生產周期,凈收入達到27 630元/公頃,比普通“一稻一麥”模式增效18 630元/公頃,效果顯著。具體投入與產出情況見表2。

表2 投入與產出情況
該試驗驗證了“南繁北養”模式是可行的,其核心技術是保證小龍蝦苗長距離運輸的成活率。通常養殖戶認為小龍蝦苗不耐運輸,往往采取就近購買的方式,通過本次試驗驗證,小龍蝦經過700千米、共計7個多小時的運輸,養成規格蝦的最終成活率為70%左右。此次小龍蝦苗種投放密度為82 500尾/公頃,和本地購買苗種投放密度一致,苗種成本降低50%,苗種規格提高30%,但最終成活率下降15%左右,導致最終產量較低,以往產量為1 875~2 400千克/公頃,需適度加大投苗量。本次試驗首次捕撈日期為4月28日,平均規格18克/尾,大部分未達到30克/尾的上市規格,離早上市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該養殖模式完全符合農業農村部2017年發布的行業標準《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通則》中的技術指標和要求:溝坑占比不超過總種養面積的10%,水稻平原地區每公頃產量不低于7 500千克。符合“穩糧增收”的根本前提,實現了“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基本原則。
稻蝦輪作(一稻一蝦)模式目前在江蘇省種養大戶中廣泛推廣,該模式操作簡單,成本低,優勢顯著。一是經濟效益顯著。稻蝦輪作與傳統的種植模式相比,水稻產量穩定,小龍蝦養殖效益高,每公頃可增效12 000~37 500元,小面積精養模式每公頃利潤可達45 000元以上,大大提高了農戶積極性,減少了冬季拋荒現象。二是生態效益顯著。通過輪作模式,小龍蝦殘餌和糞便作為水稻肥料得到循環利用,營養物質轉化率得到了提高,大幅度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量;生產過程中基本實現少用藥、只補水、不排水,實現了節水、節能、環保。三是社會效益顯著。通過稻蝦輪作技術推廣應用,新模式與新技術的優勢在生產中充分顯現,單位產量增加幅度提高、達到了“市場產品更豐富、產品質量更可靠、種養戶效益更穩定”的效果;“繁養分離”新模式、微生物制劑新理念使用面積不斷擴大,現代農業理念得到了加強,促進了江蘇省稻漁綜合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雖然稻蝦輪作種養模式比普通種植增效顯著,但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一是可進行“一稻二蝦”甚至“一稻三蝦”模式提升。在稻蝦輪作基礎上,合理安排茬口,可進行“稻中蝦”或“稻后蝦”的養殖,進一步發掘養殖空間和效益。二是進行稻米品牌化運作。稻蝦種養模式比普通種植模式大大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生產出的大米品質好、綠色生態,需進一步進行品牌打造和宣傳推廣,做好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每千克米的價格可達10~20元,大大提高種養效益。三是開展規模化合作經營。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種養戶”模式開展合作,將公司、合作社和種養戶三方利益充分銜接、合作共贏,通過簽訂收購合同、開展技術支持、統一組織管理保證產品的質量,并通過一二三產融合,帶動加工、物流、倉儲、休閑觀光、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