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磊,王 婷,李 翔,王群山,劉 皓,王 鋼,趙 營
(天津市水產研究所,天津 300210)
北方海水養殖以魚、蝦為主,養殖過程中的殘餌和養殖動物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排放到尾水池塘后,對池塘水體、底泥等造成污染,使得養殖水體日趨富營養化。隨著國家“環保風暴”升級、養殖污染監管措施的加強,水產養殖亟須探索一種尾水處理新模式,既能生態處理養殖尾水,又能對尾水資源加以利用。
單環刺螠(Urechis unicinctus)是中國黃渤海沿岸潮間帶和潮下帶常見的底棲生物,俗稱海腸、海腸子,具有廣溫、廣鹽性,對低溶氧有較強的耐受力,營穴居。它屬于濾食性動物,對食物顆粒沒有選擇性,且具有連續攝食的特性。單環刺螠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并且經濟價值高,可以利用其特有的食性及生物特性進行尾水處理,作為一種海水養殖尾水池塘的經濟物種進行養殖。
苗種購于河北省樂亭縣某養殖場。選擇體質健康、規格整齊的大規格幼螠(離水自然排掉體內積水后平均個體重1.5克)20萬只,采用塑料袋加水、充氧,置于保溫箱中降溫運輸。于5月初投放于30畝尾水池塘。苗種運至池塘后應先將苗袋放入水中30分鐘,待苗袋內外水溫基本一致后,打開塑料袋向袋內緩緩加入池水,然后均勻播撒于尾水池塘中。
實驗地點在天津長蘆漢鹽現代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基地建設8棟溫棚進行南美白對蝦養殖,有效養殖水體9 000米3,利用附近電廠熱源全年實現3茬養成。單環刺螠投放后養殖時間從5月初至翌年1月初,養殖過程中水溫維持在10~30℃,鹽度維持在15~35。
針對養殖基地尾水特點制定尾水處理技術工藝流程,包括尾水緩存處理、沉淀過濾處理和生態處理,具體為:養殖尾水→尾水緩沖池→沉淀過濾池→生物凈化池→濕地。每天換水量40%,養殖尾水經處理后進入濕地,實現“零排放”。
養殖基地日常尾水通過池內排污管道進入5畝的尾水緩沖池,可保證后續處理單元進水相對穩定,尾水經過緩沖匯集后通過吸污泵抽入沉淀過濾池。
沉淀過濾池2畝,設置長緩坡進行沉淀過濾,尾水自下而上經過長緩坡沉淀,過濾掉大部分殘餌、糞便等物質后,尾水上清液流入生物凈化池,殘餌、糞便均被攔截在池底,底部會產生泥漿狀污泥,可壓榨為半固態物,留作發酵肥料后續使用。
經過沉淀過濾的養殖尾水,進入30畝生物凈化池。生物凈化池底播單環刺螠(海腸)進行生物凈化處理,生物凈化池底部為泥沙底,單環刺螠在養殖期間不需要投喂餌料,也不需要人工管理。
水處理收集的污泥主要進行發酵堆肥,厭氧發酵后的污泥富含各種易被植物利用的小分子有機物,可作為耐鹽植物的有機肥,用作人工濕地植物的肥料,或者經過堆肥、自然風干、人工脫水等方式后,將含水量進一步控制在10%以下,可直接送至垃圾處理廠處理。
在養殖過程中對養殖尾水處理前后的主要水質指標進行連續檢測和隨機檢測,9月初溫棚內養蝦密度最大時水質指標見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的養殖尾水處理技術工藝可以達到較好處理效果。

表1 養殖尾水主要水質指標
本試驗投放大規格單環刺螠幼螠6 667只/畝,經過8個月的養殖,單環刺螠個體重20克左右,達到商品規格,可上市銷售。大規格單環刺螠幼苗0.6元/只,共引進20萬只,養殖成本12萬元;按每畝池塘出100千克成螠、市場價格120元/千克計算,累計產出36萬元,利潤24萬元,扣除人工成本(收成螠)及其他費用4萬元,凈利潤20萬元。
單環刺螠作為一種可用于尾水處理的水產經濟物種,不僅可以應用于溫棚養蝦的尾水池塘中,也可以應用于海水工廠化養殖的尾水池塘中,整個養殖過程無需投餌,在凈化養殖尾水的同時還提高了經濟收入,達到健康養殖、穩產、增產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