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華明
(臺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浙江 臺州 318000)
灘涂低壩高網蓄水泥蚶養殖是在高潮區及一些荒蕪灘涂上經過清理、筑低壩蓄水的養殖方式。該方式可將貝類、魚和蝦等品種進行單養或混養,具養殖成本低、管理簡單等優點。
泥蚶在我國沿海各地均有分布,是傳統的養殖貝類品種,俗稱粒蚶、血蚶,屬于軟體動物門、雙殼綱、列齒目、蚶科、蚶屬。泥蚶喜棲息在有淡水注入的軟泥灘涂上,生長在中潮區和低潮區的交界處數量最多,埋居其中。泥蚶無進排水管,采用外套膜進行呼吸、攝食、排泄等活動。泥蚶適應鹽度10~28.8,水溫0~35℃。泥蚶主要以硅藻類和有機碎屑及小型浮游動物為食,8-10月產卵期為生產旺季。筆者于2021年在玉環市干江鎮垟坑村進行灘涂低壩高網蓄水養殖泥蚶試驗,現將養殖情況總結如下。
將位于玉環市干江鎮垟坑村2 000畝灘涂中的50畝作為試驗點。該灘涂為潮間帶灘涂,平坦且泥沙適中,海水潮流暢通,周邊地區無污染源。海水鹽度為12~32,pH在7.8~8.6。

1.蚶田建設 在50畝的試驗點四周建設壩高0.5米左右的矮壩,將內部的灘面順著潮流方向劃成若干個長條形蚶田,蚶田寬2.5米左右,在蚶田與蚶田之間挖小間隔,以縮短干露時間、提高攝食率和生長率,也用作排水通道,緩沖漲潮納水時海水對堤壩的沖擊。
2.圍網設置 蚶田四周扦高網,由扦插的毛竹支撐網片,毛竹間隔5米,網片高1.5米,圍網沿養殖區外圍鋪設,主要用于防止海面大型漂浮物隨潮水漲落滯留于養殖灘面。
1.養殖灘涂的修整 在上年養殖的泥蚶全部捕撈后,要對養殖蚶田清理雜質;適當淺翻,翻土深度20厘米左右,并用鐵齒耙等耙平;將蚶田與蚶田之間的溝中軟泥蓋到蚶田面上,使蚶田略有弧度,以利于排水。
2.蚶田的除害消毒 在放苗前半個月,先通過人工捕捉和船耕機無害化清涂技術對灘涂的敵害生物進行清除,再用生石灰全池潑灑對蚶田進行消毒,生石灰用量為150~200千克/畝。
1.苗種選擇 選擇殼表完整、無損傷、邊緣生長痕明顯、大小均勻、不含雜質的優質苗種。
2.苗種運輸 采用尼龍袋包裝,每袋15千克,疊放時不能超過3層,途中用濕水草遮蓋,避免日曬和風干。
3.放養時間 4月20日放苗。
4.規格和密度 平均規格為220粒/千克,密度為3萬粒/畝。
5.播苗方法 在播苗時先將蚶苗倒入塑料盆中,撒入適量的干凈細沙,人工緩慢攪拌均勻,再將拌好的蚶苗均勻地撒在蚶田上,播苗結束后適量進水。
低壩高網蓄水養殖泥蚶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防止敵害生物的入侵以及曝曬、冰凍等自然災害的損傷。發現堤壩毀損時,應立即修補,以防漏水,并做好“三記錄”工作。
1.高溫期管理 7-9月泥蚶養殖高溫季節要防止蚶田水溫過高造成泥蚶燙傷死亡,主要在退潮時蚶田及時排水,使蚶田干露,提高泥蚶的耐高溫能力。
2.臺風前后管理 臺風前應加固毛竹和網衣,防止因風浪影響造成圍網倒伏。臺風過后應及時整平蚶田、修整低壩、疏通隆溝。
3.雨季管理 陰雨季節大量淡水短時間內注入蚶田,造成鹽度下降,不利于泥蚶生長,此時應及時排出淡水,同時要修整蚶田之間的小溝,整平蚶田涂面。
4.生長情況檢查 養殖過程中應定期查看泥蚶生長狀況、分布密度,部分蚶田可能由于大潮水沖擊造成蚶苗高密度聚集情況,此時應及時進行耙疏操作,若發現蚶涂沖入毛竹、木樁、泡沫等雜物,應及時搬移。當養殖灘涂毗連的海區發生赤潮或其他污染時,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避免泥蚶受到污染或死亡。如發生在養成期,應做無害化處理,嚴禁上市銷售。
11月下旬開始捕撈上市,在退潮后用蚶耙將泥蚶集中刮入蚶袋,洗去雜質后即可出售。經過測產,可收獲商品泥蚶13.8噸,總產值35.96萬元,畝產值7 192元。
經濟效益:養殖成本主要為塘租費、苗種費、毛竹、圍網和人工費等,畝計5 044元。養殖總利潤10.74萬元,畝利潤2 148元。
1.優點 低壩高網蓄水養殖泥蚶較傳統灘涂養殖泥蚶主要優點是蓄水蚶畦可自然納水,即使低潮水期仍能保持蓄水條件,為泥蚶生長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同時也有助于浮游藻類生長,為泥蚶提供豐富的餌料生物,間接利用灘涂氮、磷等元素,是環境友好型綠色生態養殖的補充,生態效益顯著;養殖貝類生長速度快,單位產量較傳統平涂養殖模式提高明顯,經濟效益好。
2.存在問題 設施抗風浪能力較弱,臺風過境后造成高圍網設施全部破壞,蚶畦被風浪整平,后續要花費大量人力重新修整。養殖灘涂靠近岸邊,每次潮汛退去后,蚶涂上如有毛竹、泡沫等雜物堆積,也需要人工搬移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