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革秦皇島市委
協商文化在我國有根、有源、有生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深入挖掘蘊含于我國悠久歷史文化傳統中豐富的協商議事思想和實踐形式,對于更好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文化,推動人民政協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論的話語體系、拓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適用性和制度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和合思想。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和合思想強調“兼容并蓄、求同存異”“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強調公民之間利益差異的存在,承認公民之間的利益是多種多樣的,要在尊重利益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一種平衡,力圖使決策結果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正是與和合思想相契合之處。
民本思想。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民為本”的原則內在地包含了“通民情、達民隱、申民意”的政治訴求,這就必然要求執政者要與社會大眾進行一定程度的協商活動,讓百姓親自表達心聲、參與交流、科學決策,這也是協商民主的道義支撐和實踐動力。
大一統思想。這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最根深蒂固的基本觀念,它決定了中國人思考問題總是從全局而不是從局部出發。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人沒有小我,只有大我。如果說大一統思想在君主時代為天下人謀利益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那么在人民民主的今天,大一統思想更應成為現代政治的基礎。
天下為公思想。《禮記》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句話道出了在紛亂的社會中,儒家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公平的大同社會這一政治目標。協商民主在運作過程中,以整體利益、國家和民族大義為己任,其價值的體現在于能夠對百姓所關心的公共事務作出科學合理的判斷和決策,這就要求參與協商的各方主體要讓渡自身利益,從公共事務大局去考慮和解決問題。
“兼容并蓄、求同存異”契合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的邏輯。和合思想強調不同而和,崇尚經由協商達成共識。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傳承了這一思想,既主張尊重各協商主體利益與觀念的差異,又致力于在各種分歧中尋找共同利益。
“天下為公”為以公共利益為目標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提供了文化理據。天下為公思想要求以天下公利約束個人私利,對于今天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具有重要的價值。只有在“為公”的價值基礎上,各種利益、各種觀點才具備了相互妥協、達成共識的基礎,各界別群眾也具備了團結的可能。
“民本思想”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提供了價值底蘊。民本思想把民眾視為國家的根基,主張體察民情、遵從民意,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傳承了民本思想的價值內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中國傳統協商議事實踐的多樣性,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傳統協商議事的實踐形式較為豐富,涵蓋官方與民間、國家與社會多個層面,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全方位延伸、多層次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民主性的超越。中國古代協商文化傳統大多是統治階層精英集團內部的協商,協商議事的主體結構單一,協商議事的政治實踐往往以君主的意志為轉移,沒有形成真正的民主協商格局。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民主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協商權利和政治參與,是社會各階層、各界別的多元主體之間的民主協商。
制度化的超越。傳統協商文化缺少有效的制度安排,協商實踐缺乏延續性和質量保障。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已經成為國家民主制度、國家治理體系和重大決策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以各級人民政協為專門協商機構的廣泛多層制度化的體系,從根本上保證了協商民主有序進行。
協商內容的超越。傳統協商議事的內容有限,并且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全方位的,大到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問題,具體到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都被納入協商的范圍,既豐富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形式,又將全方位多層次的協商民主體系深深地嵌人到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全過程,從根本上保障了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設計,有效發揮了在國家治理中凝聚更廣泛、更穩定的社會共識功能。
群眾路線中的協商思想。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基于中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中凝結而成的一筆寶貴的政治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在中國長期爭取民主和民族獨立的革命斗爭歷史進程中逐漸創造和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本質就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民意,更好地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這就恰好繼承和發展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群眾路線理論。由此可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群眾路線理論為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統一戰線中的協商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協商民主在我國,是在統一戰線的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互動中逐漸形成和提出的。”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理論,作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制勝法寶,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文化淵源。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理論蘊含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共識精神。所謂共識,“原本指主體間理解的協調、通約和一致。”協商民主主張不同利益群體之間進行對話和協商,以達成一種共識,即共識精神,當然這種共識精神是以承認差別為前提的,它并不要求全體公民在所有問題上全體一致。統一戰線也是以承認差別為前提的。統一戰線強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為中國共產黨“不是一個只圖私利的小宗派、小團體”。在此基礎上,我們實現了全國各民族、各階層、各黨派力量的最為廣泛的聯盟,使不同的利益群體充分展示自己的觀點、立場,最終達成一種共識。因此,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理論為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思想奠定了理論根基。
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思想,是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總結,在汲取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才形成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思想。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思想的文化基礎,有利于我們對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思想形成更為充分、立體的認識,從而更有利于實現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更好地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進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