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軍
(商水縣中醫院中醫婦科,河南 周口 466100)
婦女正常產后血性惡露排出時間較短,若超出10d 惡露仍未結束則稱為產后惡露不絕。臨床多表現為長時間陰道出血,血質黏稠伴有血塊,若不及時治療易導致產婦貧血,引發婦科疾病等,嚴重影響產婦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1]。西醫多采用抗生素及清宮治療,雖有療效,但效果不佳。而祖國醫學認為,產后惡露不絕是由產婦分娩后氣虛、血瘀導致,治療需以益氣補血、活血化瘀為根本[2]。本研究旨在分析生化湯加減聯合針灸對血瘀型產后惡露不絕患者惡露結束時間及子宮復舊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3 月至2020年9 月我院收治的94例血瘀型產后惡露不絕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2 組,各47例。對照組年齡為 21~36 歲,平均年齡(27.34±3.24)歲;其中17例剖宮產,30例陰道分娩。觀察組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8.51±3.78)歲;其中 18例剖宮產,29例陰道分娩。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相關標準,患者產后陰道持續出血,血量多且伴有血塊,出血時間超14d 以上,血色呈暗紫色,血質黏稠,伴有小腹墜痛感,脈象弦澀,舌質有瘀點或舌苔紫暗。
1.3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血液性疾病;②重大器官功能不全;③子宮肌瘤;④忌用本研究藥物;⑤精神障礙。
1.4 方法
1.4.1 對照組:予以縮宮素+針灸治療,縮宮素10U/次,1 次/d;針對方法如下:于膈俞穴外1.5~2.5cm 處,采用捻轉補方法斜刺下針;于關元、氣海穴2.5~4.0cm 處,子宮1.5~2.5cm 處,采用提插捻轉法直刺下針;于三陰交、足三里2.5cm 處,采用提插泄法、提插補法直刺下針;于地機穴向三陰穴處,血海穴向脾經處,采用行捻轉泄法透刺7cm;1 次/d。治療周期為14d。
1.4.2 觀察組:予以生化湯加減+針灸治療,生化湯加減配方由20g 的當歸、黨參,30g 的黃芪、益母草,15g 的茜草、艾葉炭、敗醬草、桃仁、陳皮、炙甘草、川芎、阿膠、升麻、三七,8g 的蒲公英及6g 的炮姜組成,用水煎煮,取汁450mL,于三餐前服用,1 劑/d;針灸治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治療周期為14d。
1.5 評價指標:①記錄治療過程中惡露結束時間;②采用中醫癥候積分[4]評估兩組中醫癥候積分,其指標為產后惡露(惡露量少或間斷計2 分;量多或量少,淋漓不盡計4 分;惡露量多,且伴有持續出血癥狀計6 分)、舌象(舌象正常計0 分;舌質暗紅或存在瘀點計1 分)、脈象(脈象正常計0 分;脈象弦澀或沉澀計1 分)、小腹墜痛(無疼痛癥狀計0 分;疼痛偶發計1 分;疼痛頻發或按壓痛計2 分;持續腹痛計3 分)及止血時間(止血時間于3d 及以內計0 分,止血時間于4~5d 計1 分,止血時間于6~7d計2 分,止血時間于7d 及以上計3 分),各項指標癥候評分越低提示癥狀越輕;③子宮復舊情況:于治療前、治療14d 后,采用B 超檢查子宮三徑。
1.6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8.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 t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惡露結束時間:觀察組惡露結束時間(21.31±3.52)d 短于對照組(28.21±3.2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930,P=0.000)。
2.2 中醫癥候積分:對比治療前,兩組治療后惡露、舌象、脈象、小腹墜痛及止血時間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對比 ()

表1 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對比 ()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aP<0.05
時間 組別 產后惡露 舌象 脈象治療前 對照組 10.31±2.45 0.82±0.16 0.84±0.14觀察組 10.34±2.36 0.83±0.15 0.83±0.16小腹墜痛2.46±0.37 2.42±0.34止血時間2.53±0.47 2.54±0.42 t 值 0.061 0.313 0.323 0.546 0.109 P 值 0.952 0.755 0.748 0.587 0.914治療后 對照組 4.57±2.04a 0.56±0.07a 0.54±0.08a 1.05±0.07a 1.54±0.53a觀察組 1.76±1.54a 0.15±0.02a 0.04±0.03a 0.31±0.12a 0.57±0.47a t 值 7.376 48.027 40.119 36.518 9.388 P 值 0.000 0.000 0.0000.0000.000
2.3 子宮復舊情況:對比治療前,兩組子宮三徑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子宮復舊情況對比 ()

表2 兩組患者子宮復舊情況對比 ()
組別 治療前(恥骨上) 治療后(恥骨上) t 值 P 值對照組 22.45±2.93 14.46±0.54 16.084 0.000觀察組 22.33±2.87 13.21±0.47 21.799 0.000 t 值 0.201 11.971 - -P 值 0.842 0.000 - -
產后婦女多有血瘀型惡露不絕癥狀,主要因婦女分娩后過度勞累,胎膜殘留或子宮感染而導致子宮收縮功能下降,難以恢復正常狀態。臨床多有持續出血、血量多且伴有小腹墜痛等癥狀,嚴重影響產后婦身體健康。若對該疾病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繼而會引發婦科疾病,嚴重可導致患者不孕[5]。
祖國醫學將產后惡露不絕歸置產后晚期出血范疇,根據患者體質可將其劃分為血瘀型、陰虛型、濕熱型等,其中血瘀型主要是因任沖受損、淤血阻滯、氣血不足等所導致,治療則需以補氣養血、活血化瘀為原則。針灸是臨床治療產后惡露不絕常用中醫方式,選取患者相應穴位,采用不同下針手法,使針透至脈絡,可起到通經脈、補氣養血作用。針灸子宮穴、氣海穴及關元穴可起到益氣作用;足三里穴可起到補虛、益氣養血作用;三陰交穴、地機穴、血海穴可起到益氣補腎、清包宮血熱作用[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惡露結束時間短于對照組,各指標中醫癥候積分、子宮三徑均較對照組低,表明生化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效果更佳,可促進患者惡露結束,改善中醫證候積分及子宮復舊情況。分析原因在于,縮宮素是西醫治療惡露不絕常用藥物,其可作用于子宮平滑肌,促進子宮收縮,促進惡露結束,但西藥往往存在諸多不良反應,易加劇患者身心負擔,故應用效果存有一定局限。生化湯加減是中醫治療常用藥物,其藥方中當歸是君藥,可起到活血、益氣、養血、化瘀作用;黨參是臣藥,可起到健脾益氣作用;桃仁、川芎為輔助藥物,其本身具有活血補氣、化瘀止痛作用,輔助當歸可更好發揮活血作用;升麻為使藥,可起到補陽氣作用;加三七可起到增強活血化瘀效果作用;陳皮、阿膠可起到健脾作用;茜草、艾葉炭、敗醬草及蒲公英均可起到清熱活血作用;炮姜可起到止痛作用;炙甘草是調和類藥物,調和諸藥功效,多種藥材聯合實用可發揮活血化瘀、益氣補血、溫經止瀉等作用[7-8]。且現代藥理研究指出,當歸具有改善血液循環、興奮子宮平滑肌等作用,故將生化湯加減用于血瘀型產后惡露不絕治療中可促進子宮收縮,加劇惡露結束時間,改善子宮復舊情況。而將針灸與生化湯加減聯合治療,可利用其不同作用機制發揮治療效果,進而從根本緩解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生化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血瘀型產后惡露不絕患者可縮短惡露結束時間,改善臨床癥狀,促進子宮復舊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