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四川省雅安市交通運輸局 胡瀟瀟 高小松 圖 韓毅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圍繞“五宜名山”發展目標,堅持“道路圍繞產業規劃,產業依托道路發展”的思路,著力提升道路沿線居民出行條件,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爭創國家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
“以前道路坑洼不平,雨天出門少不了一身泥;升級改造后,道路通行條件大幅提升,鄉親們出門再也不心焦了!”說起家門口新建成的前紅路,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前進鎮紅巖村村民趙瓊激動不已。
紅巖村以發展茶產業為主,很長一段時間,因通村道路路況差,當地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修路,關鍵是資金,但錢從何而來?“一味等、靠、要肯定不行,資金籌集方式是突破口。”名山區交通運輸局局長袁棋一語道出推動前紅路建設的關鍵。
從雅安市區出發,驅車東行20多公里便到了紅巖村。走在新建成的前紅路上,返鄉者的身影密集,道路兩旁,連片的茶園長勢喜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很難想象,過去紅巖村通往前進鎮的路,是村民口中的“鬧心路”。道路坑洼不平,寬度只有3米,大車很難進村。
“以前路不好,隔壁村殺過年豬都難得過去吃。”“進城只能靠走路或騎摩托車,雨天出門少不了一身泥。”最讓村民揪心的是,因為道路通行條件差,商販不愿上門收購,自家種的茶一直賣不上價。村民只好將采摘好的茶葉背出去到茶葉市場售賣,來回就要花費大半天時間。
趙瓊仔仔細細算過賬,以前平均每斤茶只能賣18元到20元。路修好后,剛采摘好的新茶直接在茶地邊當場販賣,每斤價格至少要比之前貴一元至兩元,她家不到3000平方米的茶園每年可以增收2000多元。不僅如此,修路后全村每戶都能平均增收至少2000元。
不僅產業發展有盼頭,自從道路提檔升級后,越來越多進城務工的年輕人也愿意回家發展了,“返鄉創業”“下班回家吃飯”漸漸成為新常態。
前紅路全長12.3公里,在提升改造修前曾進行過多次修補,但路況差、路面窄、安全隱患突出等問題,并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修路,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名山區交通運輸部門經過反復研究,最終確定了建路資金籌集方案。
首先,整合交通、農業農村、一般債券等多方資金,形成良性互動、優勢互補的共建模式,確保資金落到實處。其次,在建設過程中,以村集體經濟、邀請募捐等形式籌措調地補償費用。同時,針對全線涵洞、排水及防護工程較薄弱,以及無法滿足車輛通行要求等問題,結合道路沿線相關產業規劃設計優化道路。據雅安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方案在解決農村公路建設資金方面也屬于一種創新。
方案有了,如何實施又成了一大難題。
“要拓寬路面,不可避免要占用沿線的村民用地。占地后還沒有補償,很多人想不通。”紅巖村黨總支書記李天潔說,從規劃路線上看,全長12.3公里的前紅路,紅巖村占了4公里,涉及全村三分之一近140戶村民。2019年底,當李天潔把修路方案告訴村民后,相當一部分人持有不同意見。
為爭取村民支持,李天潔帶領村組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有時村民白天不在家,他就晚上上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話說開了,道理講透了,最終村民們達成一致意見——騰地修路。
沿線幾個村的干部率先帶頭,周邊企業和村民積極響應,先后籌集修路款25萬元,用于項目占地的青苗補償。
2021年12月,提升改造后的前紅路建成通車。路面從以前的3米拓寬到6.5米,水泥路換成了瀝青路,嶄新的道路標識標線、護欄齊備,從根本上解決了沿線村落居民的生產、生活及出行問題。
按照發展屬性分類,前紅路是名山區實施的首條鄉村振興產業道路,此外,茅河至聯江的直連道路目前也在加快建設中。同步開工的,還有全長19公里、分8個標段的蒙陽—新店—車嶺鄉村振興產業道路。項目建成后,將貫通名山車嶺—新店—蒙陽三大片區,是名山鄉村振興產業路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2021年以來,名山區已統籌建設農村公路項目14個,累計實施農村公路40.58公里。
名山區素有“仙茶故鄉”的美譽。全區70%以上的耕地種植茶葉,90%以上農戶種茶,是久負盛名的“世界茶源”“中國茶都”。如何通過做好“茶文章”,助力鄉村振興?交通無疑是“先手棋”。
近年來,名山區牢牢把握茶業、茶園兩個獨特優勢,始終緊緊圍繞“茶為引擎、轉化資源、吸附資本、撬動全局”的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和“全價利用、跨界開發、深度融合、動能接續”的茶產業發展振興思路,以“百公里百萬畝茶產業帶建設”為載體,把“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統籌城鄉、改善民生、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撬動鄉村發展振興。
目前,名山區已累計建成約100公里的“中國至美茶園綠道”,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全區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020.19公里,農村公路路網密度躍升至166.1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鄉鎮和建制村實現100%通硬化路和客車,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綜合服務能力達到4A級。“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農村交通運輸網絡已經形成。
放眼未來,名山交通發展思路清晰。圍繞“五宜名山”發展目標,堅持“道路圍繞產業規劃,產業依托道路發展”的思路,著力提升道路沿線居民出行條件,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爭創國家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等方面積極謀劃、精準施力,全力推動名山鄉村振興再上新臺階。
作者手記
雅安鄉村振興新藍圖令人期待
在接到去名山采訪的任務前,筆記曾多次去過名山休閑觀光,這里茶多、景美,尤其是蒙頂山,憑借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自然風光,每年吸引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打卡。當時未曾想到,在名山隨處可見的成片成片的茶園和縱橫交錯的路網背后,竟蘊藏著如此別樣的美——路通百業興,鄉村展新顏。
這種美,不只流于外在,還能從百姓的言談和一張張笑臉中流露出來,并深刻融入美麗鄉村蒸蒸日上的氛圍中。
一路一橋改造優化,讓村民家門口通客車。目標雖簡明,但完成起來并不容易,因為涉及資金、規劃、遷改等,事事都是必須要攻克的“硬骨頭”,既需要縣鄉鎮村協同推動,也依賴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建路缺資金,就在籌集方式上想辦法;村民不理解,就挨家挨戶上門爭取……
正如雅安市交通運輸局公路科科長張豪所說,名山前紅路只是雅安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縮影。從夾金山頂到大渡河畔,一條條農村路正加速“生長”。目前,雅安已建成1742條、6622公里農村公路,所有鄉鎮和建制村均已實現“雙通”,鄉村振興發展步入快車道。
未來五年,雅安交通將繪就怎樣的發展新藍圖,十分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