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 杜新晨 徐雪桐 付金儒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的全新歷史方位下作出的重要“三農”工作方略,也是黨中央對“三農”發展新階段的重大戰略部署,更是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的集中體現。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三農”的工作重心也發生了改變,即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這也是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的必然要求。據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顯示,我國要促進木本糧油尤其是林下經濟的發展。據國家林業局、草原局統計,目前全國發展經營林下經濟的土地面積已達6億畝,林下經濟產業總產值逾900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3400萬人,對促進鄉村振興、增加農民收入、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生態建設成果是林下經濟的重要影響。
河南省林下經濟示范縣-清豐縣擁有豐富的林地資源,全縣林地面積達26.22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超105萬m3,森林覆蓋率為26%。自2008年以來,在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及后續產業發展規劃中,清豐縣貫徹落實發展林下經濟的戰略規劃,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退耕還林綜合效益,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助力。截至2020年12月,清豐縣林業總產值已達75億元,累計建設林果、林花苗木4.5萬畝,林菌、林藥、林禽及林畜等18萬畝,清豐縣林下經濟發展初見成效。但是清豐縣現有的林下經濟體系尚存諸多問題,包括缺少政府統一規劃和技術上的科學指導使得生產鏈條難以銜接;各產業內品種較為單一,難以形成大規模效益造成缺乏市場競爭力;資源利用率低、精細加工水平低引起的產品附加值不高、資源浪費和經濟效益低。
研究以清豐縣為例,選取2014-2018年的《河南省林業統計資料》和《中國林業統計年鑒》中清豐縣和全國林業產業發展的相關數據,并結合實地走訪調研進行部分數據修正,以2014年作為基期,2018年為報告期。在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中界定的林下經濟概念基礎上,考慮清豐縣林下經濟目前發展狀況和數據的可獲得性,將其林下經濟分為3大類產業共及計11種類型:(1)林下種植(包括林糧、林菌、林藥、林花以及林油);(2)林下養殖(包括林禽及林畜);(3)森林景觀利用(包括農家樂模式和旅游采摘模式)。
偏離-份額分析法是指以大區域產業的經濟發展為參考系,動態地分析某一地區產業的經濟結構和競爭力水平,進而評價該地區產業結構進行以及找出優勢產業進行調整的方法。該方法被國內學者廣泛應用于研究林業產業結構的分析和優勢產業的選擇。基本思路為:在一年的周期內,經過逐個計算各產業偏離值及累計總量,得到整體偏離情況,從而最終達到直觀地表達林下經濟產業結構和競爭力偏離變動情況的目的。偏離-份額分析法的數學模型如下:

式中,Gi為林下經濟中第i個產業在一段時期內的經濟增長量;Ni為i個產業的全國份額分量(即第i個產業依全國范圍的林下經濟增長率增長所得到的經濟增長量),當該值為負時,表明實際增長水平低于假定增長水平,當該值為正時,表明實際增長水平高于假定增長水平;Pi為該產業的產業結構偏離分量,當Pi>0時,表示林下經濟產業結構優勢帶來的經濟增長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具有產業結構優勢;Di為該產業的競爭偏離分量(即該產業區位競爭力優勢所帶來的經濟增長量),當Di>0時,說明該產業的區位競爭優勢高于全國平均水平;Si為該產業的總偏離分量,當Si>0時,表明該產業的相對表現高于全國平均水平;Yio表示林下經濟i產業在基期的產值;Ri為全國范圍的林下經濟產業整體的增長率;R為全國范圍的林下經濟i產業的增長率;r為清豐縣林下經濟i產業的增長率。
基于數據模型分別計算全國范圍的林下經濟產業整體的增長率(R),全國范圍的林下經濟i產業的增長率(Ri)以及研究區的林下經濟i的實際增長率(ri),進而計算清豐縣林下經濟各產業的全國份額分量(N)、產業結構分量(P)、競爭力分量(D)和偏離分量指標(S),構建出清豐縣林下經濟產業偏離-份額分析表(見表1)。
由表1可知,清豐縣林下經濟產業結構分量(P)為18.80,競爭力分量為125.54。其中,林糧、林菌、林藥、林花和林油產業的產業結構分量值大于0,表明清豐縣林下種植產業的林糧、林菌、林藥、林花、林油為林業產值提供的增幅位居全國前列,而林下養殖與森林景觀利用的產業結構與全國水平相比較為落后。表明清豐縣林下種植產業在全國各區域間的發展中更具優勢,為優勢產業。
從各產業的競爭力分量(D)為125.54來看,其中僅有林下種植產業中的林糧,林下養殖產業的林禽、林畜以及森林景觀利用產業的農家樂模式和旅游采摘模式的D值大于0,說明這些產業具有一定的地區優勢,而其他經濟模式如林菌、林藥、林花、林油的D值均小于0,說明其在全國市場競爭格局中弱于多數競爭對手,處于劣勢地位。表明清豐縣的林下養殖、森林景觀利用產業在全國范圍內可取得良好發展成效,林下種植產業不足以成為本縣的產業支撐,但林下種植產業中的林糧是該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偏離分量上,僅有林糧、林畜的偏離分量(S)大于0,說明其整體發展水平較好;而其余7個細分產業的偏離分量(S)均小于0,說明這7個產業的綜合發展水平較差。
清豐縣三大產業下的各細分產業的份額分量(N)均大于0,且在S<0時,均有|N|>|S|,因此這些產業均屬于增長型產業。再根據D、P、S與0之間的關系,把清豐縣林下經濟的10個產業劃分為4個類別:
第一類產業(P>0,D>0,S>0)。在這9種產業中,只有林糧的P、D、S值均大于0,這說明清豐縣保留了河南省作為糧食大省的傳統優勢,仍屬于增長型產業,且具備明顯的地區優勢,整體發展水平較好。清豐縣應發展其優勢,結合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
第二類產業(P<0,D>0,S>0)。在各細分產業中,僅有林畜的在P小于0的情況下保持了D>0且S>0,這表示林畜產業雖不具備產業結構優勢,但地區競爭力較強且整體發展水平良好。說明在清豐縣林畜產業存在基礎薄弱的短板,同時也具有巨大成長空間,屬于增長型產業,長期趨勢必將實現繁榮發展,產業前景十分可觀,其作為較優質產業將為經濟水平提升提供關鍵驅動力。因此應當持續加大相關畜產品的營銷力度,借力健康城市理念塑造林下優質無公害畜產品的品牌形象。
第三類產業(P<0,D>0,S<0)。林禽與農家樂模式、旅游采摘模式不具備產業結構模式且產業綜合發展水平較差,但具有一定的地區競爭優勢。該類產業可歸為較差的增長型產業,其產業基礎能力缺乏支撐,不具備產業優勢,但聚焦全縣整體產業發展戰略,考慮到其發展速度較快,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因此,也可以適當的增加投入。其中林禽與農家樂、旅游采摘模式分別屬于林下養殖、森林景觀利用產業,因此林禽可以通過直播帶貨、搭建網購平臺等方式開發新的銷售渠道,農家樂與旅游采摘模式可以通過對農家樂經營者進行技能培訓以規范經營秩序、設計特色園區以供林產品采摘等方式開創產業發展新模式,進一步尋求旅游業和林業間的結合突破口。
第四類產業(P>0,D<0,S<0)。林菌、林藥、林花與林油雖不具備地區競爭優勢且整體發展水平較差,但是其具有產業結構優勢。該類產業均屬于林下種植產業,作為呈現出負效應的增長型產業,其優質的產業基礎難以發揮出應有的競爭優勢,預計將面臨持續性衰退,產業發展前景堪憂。對此,可以規劃林下種養區,提高科技的貢獻率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率,以科技驅動產業轉型,提升其綜合競爭力。

?
整體上看,清豐縣林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各不同產業均為增長型產業,為清豐縣林業產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也說明了近年來清豐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正確導向,突出了河南省林下經濟示范縣的帶動效能。
從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林糧屬于發展速度較快,發展潛力較好的增長型產業,具有長期發展潛力,可持續作為清豐縣林下經濟重點投資和發展的對象。林畜產業整體發展情況良好,具備高地區競爭優勢,雖不具備產業結構優勢,也應作為次級優勢產業,給予一定的投資與扶持。林禽與農家樂模式、旅游采摘模式以及林下種植產業下的林菌、林藥、林花與林油均屬于發展十分緩慢的增長型產業,應當主動尋求產業升級與轉型。
優勢產業以部分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產業為主,劣勢產業多為森林景觀利用產業?;诖?,對三個產業的發展提出建議如下:
首先,加強政府引導,結合清豐縣實地情況出臺優惠政策,鼓勵林下經濟發展??h林業局應整體布局林下種養區,同時,縣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應提高科技貢獻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以科技驅動第一、第二產業轉型。可采取的措施如指導種養戶采用新型技術、統一供種體系、確保以合理價格回收養殖產品、發放補貼啟動資金給經選拔劃入規劃種養區并建設標準化大棚的養殖戶等。
其次,實施典型帶動,充分利用當地龍頭企業的幫扶作用,發動廣大群眾共同參與到林下經濟的發展中??h林業局及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可舉行云端動員會,共同探索先進典型發展經驗,分享如何依托林下經濟實現收益最大化,引導村民達成發展林下經濟能促進增收致富的觀念轉變;同時運用傳統媒介和新媒體充分融合的新機制,開展技術科普講堂,展示林下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使廣大群眾投身林下經濟,用財富留人,用前景留人,達到促進鄉村振興的目的。
再者,優化發展模式,積極學習國內外林下經濟發展出色地區的經驗,加強理論創新與實踐,與當地實際發展以及地緣情況相結合,充分發揮河南省林下經濟示范縣的帶頭作用,在本縣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豐富健全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如對清豐縣林下經濟中歷史悠久的黃金搭檔“棗樹+花生”模式的改進:因清豐縣地處老黃河古道沙區,棗樹可防塵固沙,而花生是當地經濟效益很好的油料作物,“棗樹+花生”的經濟模式早在“林下經濟”一詞尚未出現時,在當地已成百年“黃金搭檔”,但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如花生和棗樹的品種老化、病樹難治以及外來品牌如新疆大棗沖擊,都在造成該組合在當地的經濟效益不斷下降。因此,當地政府可針對性地采取改善品種,加大防病治病力度,加強品牌宣傳與拓寬銷售渠道等手段優化該組合的發展模式。
最后,融合林旅資源。現林業發展新方向為促進林業產業融合,對此可結合清豐縣“孝道之鄉”的美稱、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以及國家級濕地公園等旅游特色景點,挖掘除旅游采摘與農家樂模式外的新興旅游亮點,打造林下森林景觀利用產業新業態,增強林業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