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榮
邳州市中醫院 骨傷科,江蘇 邳州 221300
骨質疏松是一種代謝性骨病,主要是由于骨量丟失與降低、骨組織微結構破壞、骨脆性增加,導致患者容易出現骨折的全身代謝性骨病[1]。此疾病輕者無明顯癥狀,隨病情緩慢進展,患者可感覺乏力、腰背痛、脊柱變形等情況,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2-3]。老年人因年齡增長,身體素質下降,容易出現骨質疏松現象,當遇到撞擊、跌落、摔倒等情況時,極易出現骨折現象,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工作有不利影響[4-6]。臨床上此類疾病常使用手術治療,具有較好的療效。但不同的手術方式對患者預后恢復有不同影響?;诖?,本文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脊柱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對微創治療脊柱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應用與有效性進行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本院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治療的脊柱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86例,以住院病床單雙號進行分組,即參考組(n=43)和實踐組(n=43)。參考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45~78歲,平均(61.58±4.73)歲;體重47~83kg,平均(65.21±4.28)kg;病程1~7d,平均(4.02±1.05)d;學歷信息: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及以上依次有20例、13例、10例。實踐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46~77歲,平均(61.47±4.75)歲;體重48~82kg,平均(64.86±4.32)kg;病程1~7d,平均(3.99±1.07)d;學歷信息: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及以上依次有19例、14例、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之間比較差異無意義(P>0.05),說明具有較好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滿足脊柱骨質疏松性骨折診斷依據患者;②經X線檢查確診患者;③滿足手術治療指征患者;④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認真閱覽同意書每項并簽字患者;⑤一般資料均已進行備案患者。
排除標準:①存在多臟腑功能損害患者;②患有傳染性疾病患者;③意識不清醒患者;④凝血功能缺陷患者;⑤血液系統疾病患者;⑥無法正常對話交談患者;⑦不配合研究患者。
在為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前,需要先做好患者的信息采集工作,輔助患者完成相關檢查,了解患者骨折具體情況,制定科學的手術方案;為患者口頭講解相關骨折知識,讓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狀況,做好心理準備,便于配合相關臨床工作;介紹手術方案,解答患者困惑,告知所需的花費,做好心理建設,提高患者依從性;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安撫好患者情緒,引用成功手術治療案例,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增強手術耐受性。之后,為患者進行不同術式治療。
參考組接受傳統開放手術治療,相關步驟如下:先調整患者體位,使用75%乙醇和碘伏做好皮膚消毒工作,由麻醉醫師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處理,選取本院采購的C型臂X線機,在此視野下定位患者的骨折位置,在藥物起效后,由專業醫師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然后利用椎弓根釘棒做內固定手術,待手術完成后,第一時間告知患者手術成功情況,放松患者身心。術后患者需要保證絕對臥床休息,待病情有所恢復后可在輔助工具幫助下進行床下活動。
實踐組接受微創手術治療,相關步驟如下:將患者調整為俯臥位體位,對手術部位進行常規消毒,利用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處理,在本院采購的C型臂X線機視野下定位骨折部位,并確定穿刺點。在穿刺點做手術切口,長度為2.5mm。從此處將穿刺針置入椎體中,待球囊擴張后向其中注入適量的骨水泥,每次注入量為0.25mL左右,待骨水泥完全滲透后終止注射。然后使用明膠海綿進行填充,確認填充完畢后,將注射導管拔出,對患者進行局部包扎。術后將相關用具整理好。
兩組患者術后均需要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還應配合科學的護理方式,加快患者康復進程。①飲食方面:以清淡營養飲食為主,建議多食用富含鈣元素和蛋白質的食物,如牛羊肉、牛奶、雞蛋等,促進患者骨折愈合;建議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綠色葉菜、胡蘿卜等,有助于調節患者胃腸功能,減少便秘風險;適當更改膳食結構,維持機體營養充足,為術后恢復提供較好的身體調節。②衛生方面:每日定時為患者更換體位,減輕局部受壓情況,并為患者擦拭身體,減少汗漬黏膩感,提高患者舒適性;勤更換床單被褥,減少病菌滋生,降低感染風險。③康復方面:在臥床期間,可佩戴外固定支具,利于患者骨折處恢復,縮短臥床時間;進行四肢被動活動,改善關節活動度,利于肢體功能恢復;在病情穩定后,建議患者盡早下床活動,以床旁站立、攙扶行走為主,并根據患者恢復情況,不斷增加運動量,改變活動方式,如太極拳、爬樓梯等,不斷恢復患者行走能力,增強身體素質。
對兩組脊柱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療后的手術指標、疼痛情況、生活質量、臨床療效、并發癥情況、治療服務滿意度進行統計。
(1)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三種指標。
(2)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估,分值0~10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情況越輕。
(3)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QOL)進行評估,滿分為60分,得分51~60分表示良好,得分41~50分表示較好,得分31~40分表示一般,得分21~30分表示差,得分0~20分表示極差。
(4)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種評價。顯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無疼痛感,并經過X線檢查提示恢復正常。有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和疼痛感有所改善,并經過X線檢查提示有所恢復。無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和疼痛感未見好轉,并經過X線檢查提示未見恢復。臨床療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5)并發癥情況:包括下肢靜脈血栓、壓力性創傷、腰痛三種情況。
(6)治療服務滿意度:利用百分制問卷評價,共有特別滿意(不低于80分)、基本滿意(60~79分)、不滿意(不超過59分)三種評價,治療服務滿意度=(特別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檢測,其中手術指標、疼痛情況和生活質量均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作t檢驗;臨床療效、并發癥情況、治療服務滿意度均采用[n(%)]表示,作χ2檢驗。P<0.05表示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踐組患者治療后的手術指標優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手術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手術指標對比(±s)
實踐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情況和生活質量均好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情況和生活質量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情況和生活質量對比(±s)
實踐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高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對比[n(%)]
實踐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情況少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情況對比[n(%)]
實踐組患者治療后的治療服務滿意度高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治療服務滿意度對比[n(%)]
骨質疏松是骨科常見疾病,流行病學顯示,此疾病發病與年齡息息相關,已經成為影響中老年生活質量的重要原因[7]。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骨質疏松患病率為36%,且近年來呈上升趨勢,其中男性發病率為23%,女性發病率為49%。老年人由于年齡增長,體內性激素減少,刺激破骨細胞生成,抑制成骨細胞生長,且因營養吸收能力下降、器官功能衰退,致使維生素D缺乏,導致骨量和骨質下降,易形成脊柱骨質疏松性骨折,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8-10]。手術治療是治療效果較好的方式,不同術式有不同的特點。傳統開放手術雖能夠使骨折復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恢復,但具有局限性,術中出血量多,術后切口大,患者恢復慢,易產生并發癥,患者接受度不高[11-13]。隨著醫療水平不斷提升,微創手術得到廣泛應用,已經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得到醫患普遍認可。此術式主要通過將骨水泥填充到椎體內,以此恢復椎體高度,改善臨床癥狀,減少脊柱部位疼痛,增強脊柱結構穩定性,避免脊柱側彎或畸形現象發生,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14-16]。此治療術式具有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患者恢復快、安全性高的優勢,臨床治療價值較高。
本研究表明,實踐組患者治療后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均比參考組優,疼痛情況和生活質量均比參考組好,臨床療效比參考組高,并發癥情況比參考組少,治療服務滿意度比參考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為研究患者使用微創手術治療能夠縮短手術時長,減輕疼痛水平,加快患者術后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風險,且獲得患者的普遍認可,使用價值較好。
綜上所述,對脊柱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使用微創手術治療的效果更佳,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緩解術后疼痛,增強生活質量,提升治療服務質量,且治療安全性更高,建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