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楠楠
【摘? ? 要】新安晚報大皖客戶端的網絡直播欄目《徽派》,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為欄目核心,以邀請本土文化人士參與“論道”為形式,以網絡直播的方式為安徽文化的網絡傳播打開了一扇窗。當網絡傳播與本土文化產生碰撞,傳播方式的選擇、特色內容的呈現、宣發的方式就成為了欄目走得更遠、傳得更廣的關鍵。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從欄目資源、直播特色、平臺宣發、資源挖掘四個方面來闡釋讓《徽派》欄目在傳播領域產生更深遠文化傳播價值的策略。
【關鍵詞】網絡直播;地方文化;徽派;文化傳播
隨著網絡直播時代的開啟,直播活動作為一種傳播方式,已經從多維度滲透到了傳播的各個領域。網絡直播帶貨、直播課程、重大活動直播等,已經成為了當下網絡直播的主流,各類型的網絡直播欄目也如雨后春筍般呈現。然而,在眾多的網絡直播欄目中,能夠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彰顯地方文化特色的卻并不多。究其原因,這與網絡直播商業特色顯著、娛樂性強于文化性的主流取向大有關系。在這一大環境之下,新安晚報大皖客戶端的網絡直播欄目《徽派》,卻如一股清流,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為欄目核心,以邀請本土文化人士參與“論道”為形式,以網絡直播的方式為安徽文化的網絡傳播打開了一扇窗。
一、《徽派》欄目介紹
“徽派”是由新安晚報、安徽網和大皖客戶端重點打造的文化融合傳播平臺,其中包含《徽派》直播欄目,“大家訪談”“名人講座”“徽派人物”“鳳鳴銳談”“政屏說書”和“徽派味道”等文化活動類專欄,以及“徽派美文”“大咖隨筆”和“人生百味”等文章類欄目。其中《徽派》直播欄目是“徽派”平臺的核心。
2017年5月19日,《徽派》第一期在新安晚報大皖客戶端上線,到2022年2月,共直播和錄播150期,并在視頻網站同步推送,每一期節目播放量均破萬。該視頻欄目獲評“未來傳播”2017潛力項目、榮獲中國報業融合發展優秀案例獎等獎項。
二、《徽派》欄目彰顯地方文化的策略
《徽派》欄目以視頻直播的形式,每一期邀請一個文化名人與主持人形成話語互動,過程中或對于名家的個人文化生涯進行呈現,或對于一些文化現象進行品評,或進行一些地方文化代表作品的展示,或直接進入文化場景進行解讀。名家講述、現場展示、進入場景,成為了《徽派》構建安徽地方文化“宇宙”的關鍵。
(一)名家講述
2020年7月,《徽派》欄目走進安徽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楊國新的畫室,以視頻直播訪談的形式與其交流。這是一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以名家講述為主要形式的《徽派》節目。在直播訪談過程中,楊國新從自身的日常工作、藝術生涯情況入手,闡述了自己在藝術領域探索的點滴,并且對于信息化背景下藝術創作的環境、創作思路與靈感的來源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整個直播過程中,雖然并沒有對于安徽本土某一具體的文化現象進行深入分析,然而楊國新本身作為安徽省美術領域的代表人物,其自身的發展歷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安徽一代繪畫人的心路歷程,也清晰呈現了地方美術人創作、發展的歷程。
(二)現場展示
《徽派》欄目曾經迎來多位善于表演的文化名家。2021年7月,第2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汪育殊做客《徽派》,分享了自己在徽劇藝術道路上的奮斗與追求,并對徽劇的藝術魅力進行了闡述。汪育殊表示,徽劇創新理念先進,博采眾長、海納百川是非常好的精神,也是徽劇人的精神,可以把好的藝術樣式吸收進來。同時,他也很直接地指出了目前徽劇發展脫離時代的問題,希望徽劇能夠很好地與年輕人的審美結合。在直播過程中,汪育殊利用扇子等道具,進行了徽劇形體展示,在直播的最后還現場進行了徽劇的演唱,將直播活動推向高潮。對于很多重在表演的文化形式來說,現場展示的方式無疑是最為“吸睛”的。
(三)進入場景
2021年9月,在安徽博物院黨委書記、院長胡敏的帶領下,《徽派》走進了安徽博物院。嘉賓帶領觀眾進入安徽文明史展廳、徽州古建筑展廳等,介紹了安徽博物院的明星文物、安徽文明史、安徽建筑的特色等文化性極強的內容。同時,嘉賓也表達了“讓博物館展現時代活力”的博物館管理理念,發出了安徽文化界的聲音。在這種進入相應場景的直播模式中,借由場景與人的和諧配合,不僅將安徽文化直觀地呈現在受眾的面前,更是傳遞出了安徽省的文化聲音和文化態度,對于地方文化的彰顯是充分、多維度、讓人印象深刻的。
三、網絡直播環境下《徽派》欄目傳播地方文化的突破口
(一)以安徽為策源地,尋覓更多文化名家參與
《徽派》欄目的核心,在于文化名家的參與。因而,彰顯地方文化特色的關鍵,還是在于對文化名家的搜尋。縱觀此前的欄目嘉賓構成,以本土文學、書畫名家為主,包含地方戲劇、演藝名家等。安徽文化廣博,在此前基礎上,還應當邀請更多行業的文化名家作為嘉賓:
一是邀請非遺傳承人、地方特色手藝人參與。手工操作、作品展示本身就是互聯網短視頻的一個品類,而在安徽省,各類散落在民間的獨特手藝也值得探尋并保護。宣紙、徽墨、歙硯,徽州磚雕、石雕、木雕、竹雕,蕪湖鐵畫,萬安羅盤……以上傳統工藝無不是安徽的文化名片,邀請這些工藝的傳承人走進《徽派》欄目是極有意義的。
二是邀請安徽飲食文化代表人物、傳承人參與。徽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散落在安徽各地的各種小吃更是數不勝數,對于安徽本地人來說,徽菜、美食是一種家鄉滋味,對于外地人來說,則是一種誘惑與向往。在各類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中,美食都是視頻創作繞不開的話題,也是“自帶流量”的話題。因而,未來《徽派》也可以從安徽省美食文化入手,尋覓更多的專業人士從文化的角度來解讀安徽美食文化,做好文化傳播。
三是邀請安徽旅游文化代表人物參與。安徽美景眾多,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旅游資源,人文資源更是豐富。作為“自帶流量”的話題,地方美景、旅游文化以及對于地方景觀的解讀,完全可以與《徽派》擅長的文學創作話題、書法繪畫專題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旅游界人士與文化界人士的積極互動對話,碰撞出火花。
(二)彰顯直播特色,融入更多網絡呈現方式
《徽派》欄目在大皖客戶端進行直播的過程中,由于直播平臺有一定的功能局限性,欄目的特點和優勢并沒有充分呈現出來。在未來的節目制作過程中,要想讓欄目內容能夠隨直播活動更好地傳播出去,一方面,要完善現有直播平臺的功能,增添花樣更多的互動。比如可結合地方文化,在“送禮物”環節增添一些地方特色,如送“黃山燒餅”“萬佛湖魚”等小禮物,代替傳統的“送花”“刷跑車”等環節,增添趣味性和互動性。在直播過程中,主持人也需要設計一些直接與網友互動的環節,例如加入一些徽文化小問答,贈送一些富有安徽特色的地方禮品、特產等,這些都能夠增強直播的互動性,也便于將更多的本土文化符號植入欄目當中。
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新的直播平臺及其多元化的互動功能。在抖音等直播平臺上,具備很多有趣的互動功能,如主播連線、現場連麥等,這使得直播活動打破了一個場景、一組人員的限制,引入更多人員參與到直播中來。以《徽派》直播為例,可以請多位安徽省文學方面的名家,在直播中進行連麥互動,激發名家們的連珠妙語;還可以以“場景+名家”的方式,同屏呈現文化場景和名家闡釋,使文化傳播打破時空限制。
(三)實現多平臺宣發,以平臺覆蓋打造關注度
作為一個在本土新聞APP上生存、成長的欄目,《徽派》擁有APP上的忠實受眾以及線下的獨立社群,然而要想發揮好彰顯地方文化、傳播地方聲音的功能,就要打破互聯網直播平臺傳播過程中定向傳播難、傳播“突圍”難等現實問題。作為一個地方文化欄目,《徽派》還需要進一步實現多平臺的宣發。具體策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
首先,“化長為短”,將欄目長視頻的精華部分剪輯成為短視頻,形成區別于長視頻的獨特視頻內容,覆蓋各短視頻平臺進行內容傳播。還可以“借勢”相關短視頻平臺,形成對《徽派》欄目的多平臺同步直播,擴大影響力。
其次,可利用報社現有的互聯網短視頻平臺、新聞平臺進行宣發活動,同時引導嘉賓通過個人的社交平臺展開傳播。通過剪輯宣傳視頻,制作宣傳片、先導片、宣傳海報等,在各個平臺上進行前期的引流、宣傳,引發粉絲的訂閱以及定時收看。同時,還要借助參與活動嘉賓本身的互聯網影響力,尋求其在自己的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上發布欄目的先導片、宣傳片、后續精彩剪輯,增強《徽派》欄目影響力。
除此之外,還可以與頭部短視頻平臺、新聞平臺、社交平臺進行合作,實現同步宣發,拓展《徽派》在各互聯網平臺的影響力,增強相應傳播內容的傳播力度。
(四)多元挖掘新資源,形成多維度的文化狂歡
文藝和文化終究是要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唯有更貼近人民群眾和現實生活,文化欄目才會擁有持續發展的土壤和動力。隨著互聯網平臺的不斷建立、興起,越來越多的地方文化熱點也在不斷涌現。這就要求《徽派》勇立潮頭,追隨熱點,既要“陽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既要關注文藝圈、文化圈的行業發展,也要關注人民群眾關心的互聯網本地文化熱點,讓《徽派》成為全安徽文藝界以及人民群眾的“文化狂歡”。具體策略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落實:
一是結合互聯網熱點,拓展節目維度,更加貼近群眾。比如在《徽派》全新欄目《徽派三人談》當中,已經將《徽派》欄目的視角與形式進行了創新,轉變為三位主持人、嘉賓以談話的形式來關注最新的文化熱點、文化現象。在直播過程中,主持人從最新熱點出發,對安徽新的文化現象進行觀察和品評,使得節目的時效性、貼近性更上一個臺階。《徽派》應當多從文化現象解讀的角度來籌劃欄目制作,拓展內容范疇。
二是敏銳地關注安徽文化界新動向、新發展,融入更多群眾性本土文化元素。 “文化”不僅僅是文藝界、文化圈的事情,還以生活文化的方式融入在群眾日常生活中。《徽派》曾將本土園藝博主“二木先生”和他的星球花園納入到欄目當中來,以詩意生活之名義塑造本土的生活文化。從本土文化長期發展的生命力,以及主流文化的發展來看,這種關注生活品質、提升生活品味的“小確幸”類的本土文化,非常值得納入欄目。
結語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和網絡直播活動的不斷規范與轉型,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未來在直播平臺上占有優勢傳播地位的,或將不再是直播帶貨,而是更加注重地方文化特色表達與傳播的文化類欄目。作為《徽派》欄目的策劃、設計者,不僅需要聯合省內文化圈層的精英人士、專家學者進行選題策劃,更要培養一批精通地方文化與直播互動技巧的主持人,才能夠在內容的把控和形式的融合上,實現地方文化與互聯網傳播方式的緊密融合。而隨著安徽省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媒體直播能力的不斷提升,必定會有更多優質資源涌向文化領域,涌現出更好的文化產品,以饗受眾。
參考文獻:
[1]陳偉玲,黃毅.議程設置視域下全媒體直播對非遺傳播的影響研究——以貴港日報社“貴港記憶,遇見非遺”欄目為例[J].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學報,2021(04).
[2]徐毅成.公共文化服務類網絡直播的內容研發——以上海長寧文化藝術中心“長桌派”為例[J].中國文化館,2021(01).
[3]李瑛,王恩豪.網絡直播對區域文化的創新表達——以《虎牙·湖南》品類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9(12).
[4]張萌.在線移動視頻嵌入農村文化建設的優化與實現——以網絡直播與特色小鎮建設為例[J]. 新聞研究導刊,2017(08).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項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