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
【摘? ? 要】自2021年起,每年1月10日設為“中國人民警察節”。這是在國家層面專門為人民警察隊伍設立的節日,是對人民警察隊伍為黨和人民利益英勇奮斗的充分肯定。本文以安徽法制報“致敬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系列報道為例,闡釋在新時代背景下,做好重大主題報道,需吃透報道主題的背景、意義,找準地方特色,通過地方元素的“點”,反映全省乃至全國的“面”,使報道與眾不同,具有競爭優勢。
【關鍵詞】中國人民警察節;法治類紙媒;重大主題報道;地方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在信息生產領域,也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使正面宣傳質量和水平有一個明顯提高。在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到來之際,安徽法制報社順勢應時推出“在總書記訓詞指引下——致敬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系列報道,這正是一次新聞生產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嘗試。
一、出新出彩,展現別具一格的警營故事
公安機關有太多生動的場景、感人的故事,怎么把這些符合時代精神、反映警察風貌、引起廣泛共鳴的素材挖掘出來,從日常工作、平凡小事中提煉出蘊含的深刻道理和偉大精神,就需要貼近基層,貼近實戰,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生動鮮活的形式反映出來。
安徽警營故事如何說?如何吸引讀者?仔細閱讀本組系列報道,不難發現本組報道緊扣“平安+為民”關鍵詞,所有文章不但沾泥土、帶露珠,而且有高度、有厚度,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追求出新出彩。
一是內容求新。該組系列報道的文章均在2500字左右,在“速食化”閱讀、“快餐化”瀏覽、“碎片化”學習的今天,千字文都考驗著讀者的閱讀耐性,但這組系列報道勝在好看耐看。如本組系列報道第一篇稿件,即《智慧公安讓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民》一稿中,開篇從急著補辦身份證的藥材商陳家旺視角切入,跟隨他的心情起伏,看現代公安如何一步步打通群眾辦事“堵點”、疏通群眾辦事“痛點”。
又如《“背包警務”背出大山深處警民情》一文中,記者在開篇設下了懸念、埋下了伏筆,“2020年12月10日,岳西縣公安局白帽派出所民警韓敏從快遞員手里接過包裹,將包裝紙盒層層剝開,呈現在眼前的是兩面鮮紅錦旗、幾張合影照片和兩封感謝信。令在場所有人感到驚訝的是,從感謝信的落款及投遞記錄來看,這竟然是一件遲到10個月的包裹?!奔募耸钦l?為何事表達感謝?包裹投遞經歷了哪些曲折?只有讀完稿件,才能揭開謎底。
《掃毒路上,他們擋住黑暗留下陽光》一文,以一個盈滿淚水的真實故事開頭,讓身居幕后的無名英雄——禁毒警察,出現在導語中,將他們平日里不得已而為之的隱藏告知于眾。為增強故事性,記者記錄下一起毒品案件的破案過程,將熱血激情的追捕畫面、偵辦的精彩瞬間定格,突出了警察與犯罪嫌疑人之間展開的力量和智力的對抗,引人入勝。
二是標題求新。標題是新聞的“眼睛”,是新聞作品和讀者之間的橋梁,是文章最簡明、最有力、最好的體現。一篇好的新聞報道,配上一個鮮明、生動的標題,不僅能提升文章的精彩度,更可以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
本組稿件中標題擬定注重整體的“步調一致”:高度凝練、精準點題、清新雋永、余韻悠長。如《“平安工匠”雕琢110閃亮品牌》《平安添景致? 美麗入畫來》《掃黑除惡還一方清風正氣》《掃毒路上他們擋住黑暗留下陽光》《一個警察科技團隊的“供給側改革”》《用足“繡花功夫”孕育城市交通文明》等。
在本組系列報道中,記者一改傳統公安工作報道常用的“重拳打擊”“利劍出鞘”“戰果赫赫”“鐵血丹心”等標題,推陳出新,大膽采用對偶、擬人等手法,令人眼前一亮過目難忘。
三是編排求新。新聞短評被稱作新聞評論的“輕騎兵”。形式上是對新聞的一種依附,但其本質是對新聞進行提煉和升華。為歸納總結、引發思考、引導輿論,本組系列報道中10篇文章都配發了幾百字的“短評”,從一個地方一類警種的工作亮點,延伸至全省公安工作的一個專項,成為文章的補充與升華。
如《平安添景致? 美麗入畫來》配發短評《“楓橋”是座連心橋》,用具體的數字,闡釋了“楓橋經驗”在安徽省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成為了實現基層治理良性循環的“金鑰匙”;《“背包警務”背出大山深處警民情》配發短評《背出警民魚水情》,闡述了小小的“警務背包”既提升了“服務效能”,又補齊了“治理短板”,“背”出了新時代警民魚水情;《掃毒路上他們擋住黑暗留下陽光》配發短評《禁毒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從禁毒民警的故事說起,延伸至全民禁毒的重要性,讓文章的立意變得深刻起來;《忠誠鑄就監所戰“疫”安全防線》則從一封封請戰書說起,寫明了人民警察的責任、擔當與奉獻,更寫出監所民警在疫情面前的執著與堅守。
二、尋根溯源,深挖公安工作地域文化底蘊
所謂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域由于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而呈現出的有別于其他地區文化風貌的文化形態。從南到北,安徽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每座城市都擁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歷史和風土人情,都有獨特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一地的公安工作,往往也帶有當地的文化烙印。為了將真實的警營故事,融入地方特色的“佐料”,鐫刻上獨特的徽式“色彩”,記者帶著思考進行采訪,每到一地都主動對話當地“土著”老民警,尋找與每地警營文化契合的地方特色。從地方文化這個獨特的切口入手記錄警營故事,正是本組系列報道的用心之處。
涇縣是宣紙的故鄉,平凡的樹皮稻草歷經日月光華,千錘百煉成宣紙,那背后的108道工序,正如110接警臺前、情報指揮中心幕后那精準而流暢的應對“招式”?!丁捌桨补そ场钡褡?10閃亮品牌》一文揭開了“平安工匠”與“大國工匠”千絲萬縷的聯系,每一張薄如蟬翼的宣紙,是“大國工匠”對技藝的堅守;而每一次110指令的發出與完成,是“平安工匠”守護百姓安寧的初心。
一千余年前,先人開鑿隋唐大運河是對暢通的期待,但由于大運河水源主要來自泥沙較多的黃河,因此年長日久,寬闊的河道也漸漸被泥沙淤塞。在淮北柳孜運河遺址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宋朝的水利專家利用“木岸狹河”的原理,將寬闊的河道變窄,讓水流變急,再用成排的木樁護岸,保護河堤。歷史是根,文化是魂?!队米恪袄C花功夫”孕育城市交通文明》一文解釋了先人智慧如何穿越千年,被淮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一中隊民警活用,破解交通治理難題的生動實踐,帶讀者領略了古代運河文明與現代交管工作碰撞出的別樣“化學反應”。
早在清道光年間,西遞人胡文照辭官歸隱修建祖居時,為方便路人挑擔推車,主動將正屋墻角削去三分、閣樓臨街后退一步,并在門額上親筆題下五個篆體字“作退一步想”,以此告誡子孫后代要遵循“自律、謙和、禮讓、豁達、通融”的待人處事之道?!镀桨蔡砭爸? 美麗入畫來》一文介紹了黟縣流傳百年的“作退一步想”佳話,當地公安民警將“作退一步想”的謙和包容理念融入警民聯調工作中,讓大量矛盾糾紛消弭在萌芽狀態,化解在訴訟之先,控制在激化之前。
巍峨秀麗,紅色大別山。岳西縣西部邊陲白帽鎮坐落在連綿的山脈腹地,只有6名民警、12名輔警的岳西縣公安局白帽派出所,守護著347平方公里山地、4.2萬常駐人口的安全?!丁氨嘲瘎铡北吵龃笊缴钐幘袂椤芬晃耐诰虺隽恕氨嘲瘎铡钡膬群耍驗椤耙恍臑槊?,永跟黨走”的大別山精神融入了當地派出所民警的血脈,他們才會不管山路崎嶇、不管風霜雨雪,都堅定地把背包背在身上,將公安警務送至群眾身邊。
淮南是中國美食——豆腐的發源地,清清白白、方方正正是當地人立身處世的原則?!稈吆诔龕哼€一方清風正氣》一文在總結淮南警方掃黑除惡機制建設時,不忘點出豆腐制作過程中必經的一環,“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與掃黑除惡工作形成輝映……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人口流動較少的古代,地域文化曾經對群體性格的形成發揮過重要作用,由此生發的“老鄉”等觀念,凸顯了鄉土中國倫理的溫情一面。大力發掘文化資源,探索現代與傳統碰撞下的地域文化新變,記者的每一次尋根溯源,都不突兀,讀來沒有生拉硬湊之感,而是與所要展現的公安工作相得益彰、融為一體,展現了記者嫻熟的文字駕馭能力,也寫出了這片土地的內涵。
三、用心用情,牢記初心奏響時代強音
腳下有泥土,筆下見真情。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
“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這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話,也是他作為一位院士的成功之道。對科學家來說,人民就是大地,實踐就是大地。對新聞工作者來說,什么是大地?基層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最美的風景在基層,最美的感悟在基層?;鶎邮切侣劰ぷ鞯膹V闊天地,是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深入一線“接地氣”,走到基層“抓活魚”,帶著思考走深走實,才能挖掘、捕捉到鮮活且有新意的素材,寫出具有啟發性的稿件。
在本組系列報道的采訪中,記者深知腳力是基礎,需要走得深、沉得下、扎得實;眼力是前提,需要見得遠、看得全、盯得準;腦力是關鍵,需要想得多、問得全、辨得真;筆力是落腳點,需要寫得好、說得對、做得實。為此,在實際稿件寫作中,該組系列報道選取了不同警種,為了掌握最真實、最好看、最精彩的素材,記者們從皖南到皖北再到皖中,行程千余公里,通過一個月的近距離觀察體會,采擷了有溫度的素材,寫出了有情懷的作品。
《平安添景致? 美麗入畫來》一文,記者通過一天的跟隨采訪,記錄下黟縣公安局宏村派出所民警一天的工作。后期在整理素材時,并沒有就工作寫工作,而是從寫生學生的視角,以落筆、臨摹、著色等多個創作時段,用別樣的手法描繪出畫里鄉村中“藏青藍”的色彩,每年300萬的游客安全,由他們守護。
《“背包警務”背出大山深處警民情》文章中關注的岳西縣公安局白帽派出所,坐落在連綿的大別山腹地,民警們每一次進村入戶,都得向大山深處行進,將警務下沉至“最后一米”。12月的岳西,記者跟隨民警背上“背包”,從開車繞彎路到徒步爬大山,走訪散落在山嶺中的村居,采訪到了最接地氣的愛民故事。
《智慧公安讓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民》一文,講述了藥材商人陳家旺補辦身份證的故事?!安换?,這邊坐下拍照。我按照你戶口本上的信息登記好,回頭來取或者直接郵寄到你家?!睒銓嵉恼Z言,讓“便民紅利”躍然紙上。口語化的講述,來源于記者在現場的用心觀察、細心記錄,讀來如同嘮嗑拉家常,親切自然。
《一個警察科技團隊的“供給側改革”》一稿中,介紹了來自基層公安一線的“周克武科技創新團隊”,他們沒有白大褂,而是身著藏青藍警服,沒有科研背景,出身草根,卻為了科技興警這一目標,與公安實戰化需求精準對接,服務一線,在打擊違法犯罪的道路上“加速”前進。
群眾看公安,關鍵在破案?!吨鬓k偵查員制度讓民警“動起來”》一文中,對接了公安主業,從司法責任制中“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寫起,介紹了來安縣公安局發揚首創精神,通過三年探索,讓主辦偵查員制度“生根發芽”,并順利推廣至各相關警種。
記者記錄基層活力,心中有尺、眼里有光、手下有溫度,摸準來自一線的“脈搏”,聽見來自一線的聲音,讓新聞故事更有感染力、穿透力,讓新聞作品具有“時代溫度”,引發讀者的共鳴,走進群眾的心里。
結語
好的作品來源于生活,更是來源于作者的藝術深加工。這組系列報道歷經2個多月的采編周期,選題布局采取了“從南到北”“分點透視”的方式,以小見大、由淺入深,各個故事情節迥異,卻緊扣“中國人民警察節”的主題內核。記者采寫的每一篇稿件都追求細節上的細膩,體現出真實的魚水之情,跳出大而空的官話、套話,以百姓喜聞樂見的敘述方式娓娓道來,讓人閱讀后豁然開朗。
法治類紙媒要做好重大主題報道,在眾多同類報道中突圍,既要吃透報道主題的背景、意義,同時又要結合本地實際。只有深耕地方元素,找準地方特色,才能與全國性的重大主題實現對接,通過地方元素的“點”,反映全省乃至全國的“面”,新聞表達上有創意、有新意,才能推出有影響力的新聞精品。
(作者:安徽法制報社新聞部記者)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