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振鑫
由鮑震培、高玉琮編著的《中國曲藝發展簡史》作為中國曲藝家協會、遼寧科技大學組織編寫的“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中最早出版的一本教材,把它比喻為一份推進曲藝學科建設的“教材宣言”也并不過分。這本教材在出版后的近4年時間里,得到了曲藝業界的高度認可,在曲藝教學中得到推廣應用,也受到了曲藝研究者、愛好者、廣大讀者的廣泛關注。筆者通過該教材在聊城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的曲藝主修生中的教學實踐,深感這是一部適合高校教與學的曲藝史教材,值得向所有同人推介。
曲藝史論是曲藝學科最為重要的理論組成,歷來為曲藝學界高度關注。在《中國曲藝發展簡史》問世之前,已有陳汝衡著《說書史話》、中國曲藝研究院曲藝研究所主編的《說唱藝術簡史》、倪鐘之著《中國曲藝史》、蔡源莉與吳文科著《中國曲藝史》、姜昆和倪鐘之主編的《中國曲藝通史》出版。作為高校教材,《中國曲藝發展簡史》顯然有著集諸家之大成的優勢特點,但又絕非就此止步,而是有著學術的創新與突破,做到了知識的豐富性、繼承性、創新性、前沿性的兼顧。
編撰者注重對已有曲藝史論研究成果的合理借鑒,如編者在后記中指出的對姜昆、倪鐘之主編的《中國曲藝通史》中“曲藝初成提前到漢代”這一觀點的繼承,就很有代表性。而且,在此基礎上又依據傳統的“唐朝為曲藝成熟期”的觀點,以唐朝為參照劃分為“初成時期的唐前曲藝、正式形成的唐代曲藝”,弱化了時間跨度過大為學習者帶來的不便,也突顯出編者繼承與發展的創新智慧。在后續時間維度的知識脈絡梳理方面,編者以曲藝的職業化、商業化為重要依據,將宋代曲藝界定為“成熟興盛期”;以文人參與曲藝創作及曲藝文本的定型化為依據,將金元曲藝界定為“穩定發展期”;以曲藝文學、表演再度發展之于清代曲藝的基礎作用為依據,將明代曲藝界定為“承前啟后期”;以曲藝文學的日益增強的社會影響以及曲種的大量衍生為依據,將清代曲藝界定為“集成繁榮期”;民國曲藝未做明確界定;以曲藝藝術身份的確立、新的管理制度實施、藝人身份的改變、發展環境的變化為依據,界定新中國曲藝為“探索時期”。
總體而言,上述發展時期的界定讓我們明晰了《中國曲藝發展簡史》的知識脈絡,具有較強的提綱挈領作用,且在前人基礎上有所突破創新。尤其是增加的“新時期的曲藝”部分,更加系統、完善了曲藝發展史的理論體系。
《中國曲藝發展簡史》突出“簡”字,不求面面俱到的材料堆砌,而是在論述清楚曲藝藝術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做到了材料的合理取舍,力爭“恰到好處”的表達,這對于教材而言難能可貴。
《中國曲藝發展簡史》每章節知識安排保持了體例的統一,把發展環境、發展特點用“概說”的形式進行精要解讀,把曲藝的發展現象、曲藝作品、曲藝人物、曲種發展概況放在了各個章節進行專題表述,有益于學生對曲藝歷史知識的學習建構。每章節后安排的“思考與練習”起到了提示知識重點、難點的綱要作用。而且,題目設計不僅強調理論的重要,還有表演實踐的結合,如第一章“思考與練習”的“角色扮演”《優孟衣冠》《六斤半》就很有特點,彰顯了題目設計的豐富性、多樣性及知識學習的趣味性。
上述繁簡得當的知識結構安排,有利于教學的實施。一方面,這本教材提供的曲藝歷史知識容量,足以保證一學期32個課時的曲藝史論教學。另一方面,就大學本科教學忌諱照本宣科、低層次重復的特點分析,這本教材繁簡得當的結構也為教師的學術發揮、教學個性特點的張揚留有余地,避免了曲藝史論教學的僵化。也就是說,教師可結合當地曲藝實際、學生實際進行以教材為本的靈活教學,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師知識貯備增刪符合實際需要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在理解、記憶基礎上的活學活用。
有人說,好的老師應該善于利用學生的思維慣性、記憶留存、感知方式,能夠把復雜道理講得淺顯易懂,便于學生接受。相反,那些把簡單道理也能講得玄秘深奧、云里霧里的老師,看似深奧卻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即使學問高深也算不上一個好老師。應該講,這話道出了教學需要“對象感”的真諦所在,這點與曲藝“把點開活”極為相似。同理,一本好的教材也應該努力針對讀者群體特點,讓其讀進去、愿意學。這本《中國曲藝發展簡史》顯然是具有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便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好教材。
上述該書的學術性、繁簡得當的知識結構,肯定是這本教材便于教、易于學的重要指標。更為突出的是,這本書深入淺出的表述,結合了高校學生年齡特點、可以自主學習的特點以及曲藝史論研究實際,既有理論高度又突出了接地氣、親讀者的曲藝發展案例講述,努力把當下“曲藝小白”們認為的生僻曲藝歷史知識變成生動的故事講述。其中,不乏對大說書家柳敬亭等曲藝名家以及相聲、鼓曲等諸多曲種案例的形象介紹。而且,深入淺出、夾敘夾議的表述形式,突出了曲藝發展現象的解讀,將論述性文字穿插其中,一般性的論述多見于對發展現象的總結,頗有娓娓道來的意味,避免了高頭文章的生澀,提升了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興趣。重要的是,這本《中國曲藝發展簡史》易學易懂,亦為教學實踐中學生們的普遍共識。如此,之于一本教材而言,著實是最大的欣慰。
總之,作為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的《中國曲藝發展簡史》,反映出編撰者深厚的曲藝史學養和精心設計、辛勤撰寫的用心良苦。筆者的教學實踐也已證明,這本《中國曲藝發展簡史》是適合高校教與學的好教材,在今后的曲藝專業人才培養、高校曲藝通識課程乃至曲藝學科建設中會凸顯出越來越重要的基礎作用。
(作者:中國曲協理論委員會委員、聊城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責任編輯/陳琪穎)